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一说法是否得推后十年啦?
这句话是春秋时代,现在人的寿命提高了,我说的后句,路上行人七十稀。后加十年也不多。前几句十五立学,三十日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可以说是有生命力的。也可以说各人在的地位不一样。工作不一样。农民用这几句很现实。
#####道之和曰:首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段话来自于《论语·为政》篇,是孔子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总结。其原文是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那么,“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三十而立”,孔子是说他在三十岁的时候,言行合于礼,己经立足于这个纷繁的社会啦。孔子所谓的立,是指立于礼,决不是指成家立业,这一点要搞清楚。 孔子在《论语 泰伯》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 孔子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就是 “不惑”,四十不惑,就是说对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再感到迷惑了,人生的目标清晰了,而不是说对什么都知道了。孔子一直在强调要通过终身的学习,来解决对世事的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道的本源,是哲学的宇宙来源,属于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这里所谓的“知天命”,就是指知道了人生运行的基本轨迹了。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孔子说的“知天命” 决对不是什么宿命论,而是指天道运行的规律。 由上可知,学习《论语》是一定不能粗心大意,不能单从文字上片面地理解,而应当要深入地理解孔子的原意才行,从而很好地运用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当中去。 那么,在了解到这些以后,这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指孔子的人生经历中的三个所段。对我们而言,每个阶段长一点或者短一点都没有关系,关键是如何立身;如何确定了人生目标而能够坚定地走下去;如何顺应天道把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好。 谢谢!福生无量天尊!
#####我觉得是得改变这旧思想观念推后十年了。现今社会不断在进步,科技不断创新,医药这么先进,人平均寿命比以前也长了。
我相信很多人一觉醒来已经到了三十了吧,可是还不怎么了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这道理吧,下面我给大家大概说下。
三十而立,立什么?三十岁的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
四十不惑,明白了什么?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
五十知天命,知道了什么?“天命”就是因果报应,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乐观知道了命运,丝毫没有强求欲望,到了五十岁明白了这个道理,一切都通达了。
#####不是后推10年的问题,而是一句过时的理论。
这句话出自春秋时代。那时人类的平均寿命是35-40岁,女子一般十四14岁出嫁,16岁生孩子,那时生活物质匮乏,加上战乱,所以人都不长寿。
那时为农耕时代,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为辅,一生有一样手艺足矣!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是对当时生活状态的一种生动诠释。
当今社会,人到了55岁、60岁才可以退休,随随便便能活到7-80岁,人活百岁也很常见。
3-5年是个行业周期,甚至更短。很少有可以饱腹终生的行当,活到老学到老才是生活的真谛。现如今,不注意学习的老者,对后生指点江山,多被沦为笑柄。年龄跟阅历、能力已不成正比。
假设有个春秋时代的人,沉沉睡了一觉,等他醒来已是三百年后,看看四周,还是非常熟悉的样子。房还是那件茅草房,路还是那条泥巴路,驴还是那头驴,集市还是那个集市。一月到了修农器,二月下地耕种,一直忙到八月,开始收获。九月修筑场圃,十月收获稻米,酿制明年春天给贵人们上的酒。等到农作物统统收好,便忙着去给公家修筑宫室,白天揉茅,晚上绞绳;刚刚把公家的宫室盖完,便又到了播谷的时候了。在冬天,还要冒着严寒去打猎,打到狐狸,就替公子们做袍子,打到野猪,便把大的献给公子们,自己只敢偷偷摸摸藏着小的。除此之外,还要定期去帮助贵族凿冰,冰块收进冰室,预备到夏天凉快用。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假设有个现代人隐居山林2-3年,归来后还是之前的那个社会吗?还能愉快的生活吗? 不要受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的束缚,以此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唯有一直保持在路上的状态,时刻准备着迎接生活的风风雨雨,才能见到人生的彩虹!
#####千百年中国人总结出来的精髓,这么可能退后十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