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鲁迅,朱自清是不是你童年的“噩梦”呢?

噩梦是有的,但对象搞错了。

老子、孙子、小子、儿子(哈哈)、孔子、孟子、这子、那子,实在搞不懂有多少“子”,那文章更是天书一般,之乎者也、子曰诗云……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象画在荷叶上,又象是笼着轻纱的梦……”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多么的美,寂静的,孤独的,带着点点忧伤的……

《荷塘月色》是我童年的仙境……

“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这……这……这……下回还清吧,这回是现钱……”

“不许我造反……他妈的假洋鬼子……造反就是杀头的罪……”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简直是儿童时期的娱乐用语。

――这会是噩梦?

#####

年轻时,我非常爱读鲁迅的文章。当时,生活条件有限,我每月从极困难的生活费中省出几角钱,等攒够了就去书店买一本鲁迅先生的书。鲁迅先生的书语言耿直,笔锋犀利,结构严谨,怒抨时弊。他的文章,他的思想影响了不少的年轻一代,净化了年轻一代的心灵。鲁迅先生的文章处处充满了正能量,是时代文人的楷模。如今,有少数思想腐朽、褪化变质的所谓的文化人,忘想抹杀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影响力,企图改变中国历史上好文化的传承。他们为西方腐朽的垃圾文化揺旗呐喊,极力推崇,跪拜于资本主义的臭脚下,乞怜摆尾,步步浸噬中国传承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

正如有人说过的那样,头条对于问题真的应该有所筛选了,不要把任何乱七八糟的问题都提上来。像鲁迅、朱自清、老舍这样的文学大家,他们肯定是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甚至一直陪伴我们的成长,怎么可以说是噩梦呢?

鲁迅的作品在小学的教材中应该出现的不多,老舍和朱自清的作品,小学教材中是有的,尤其是老舍的作品,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挺多的,比如说我小时候就读过老舍的《猫》、《草原》、《北京的春节》、《养花》、《母鸡》、《林海》、《我的母亲》等。有的是小学课本上的,有的也记不清是在哪里读到的了,但是作品本身给我留下的印象深刻。后来又读他的《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受益匪浅。

对于鲁迅先生的印象,最早的就是那个“早”字了,但是他的作品呢,在小学是读不太懂的,甚至在初中,有些作品也不是太能好好的欣赏,但是小学时我记得读过鲁迅的《一件小事》、《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到了初中学到的时候感觉特别亲切,学起来就轻松了很多。

可以说,鲁迅先生的作品陪伴了我们整个的青少年时代,给了我们很多的感悟,让我们加深了思想认识,像《故乡》、《纪念刘和珍君》、《祥林嫂》等等,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的人活着,有的人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能写出这种文章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么?

朱自清的作品给我们一种非常美的感觉,像《荷塘月色》、《匆匆》、《春》等,那优美的文笔,让我们如同置身于美丽的画境中;他的《背影》让我如此深深的感动,感动于那深沉的父子之情,也感悟到朱自清在年轻时也有对父亲不理解的地方,也所以说,有时候代沟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沟通交流,如何换位思考,如何互相体谅和关心。

总之,这三位伟大的作家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为我们提供了文学和精神上的滋养,值得我们深深敬仰!



#####

是的,他们是我童年的噩梦!

小时候为了背诵他们的散文集!我还挨了不少打呢!

朱自清描写 父亲的那篇散文 背影!我依稀记得!这可是我用了60鞭子换来的记忆呢!

老舍的 骆驼祥子也让我挨了不少打!

还有鲁迅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也让我背了好久,才得以背下来! 老师一直跟我们讲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

小时候一看到作者是他们,心里就想 、老师肯定会要我们背诵他们的文章,第二天是果不其然! 小时候都好玩,哪有那么多心思去背诵课文.小时候最烦的就是他们的散文呢!真是童年噩梦呢!

其实有时候回想还真蛮有意思呢!

后来慢慢长大才明白他们散文的重大意义!才知道小时候的自己多幼稚!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背诵过他们三人的文章呢?

#####

恰恰相反。我很喜欢他们。

这要感谢我的语文老师。

他绘声绘色给我们讲《闰土》《背影》《龙须沟》

讲得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还模仿《背影》写过一篇作文

老师夸奖过我还在全班朗读过

#####

这个平台面向大众,大众参与,娱乐大众,大众娱乐……的确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可凡事都有底线,何况这个影响面极大的平台!为什么经常让一些莫名奇妙的极负面的东西混进来呢?!!

#####

感谢您的邀请。

老舍,鲁迅,朱自清不但不是我童年的噩梦,他们简直就是我童年的生命偶像,神一样的存在于我的生命中,他们的文章是我的精神食粮,滋养我长大成人。我因为热爱他们的作品,而热爱他们本人。忘不了老舍的“茶馆”……,鲁迅的“祥林嫂”……,朱自清的“背影”……

我甚至在写作文时模仿他们的句式。

一次,我写了一篇自认为很好的文章,幻想着我这篇文章将成为“范文”,在全校阅读的情景。作文本发下来了,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一看,不但得分很低,还到处都是老师批注的红杠子,旁边注释“错句”。我心里难过又纳闷,拿去找老师理论:老师,你看这句子不是错句,鲁迅先生就是这么写的!老师说,鲁迅是名人,他写的就是名人名言,你这样写就是错句!

后来我才明白,鲁迅的文章是半文言文半白话文,而我们现在是纯粹的白话文,当然那时候的句式放到今天是不通的了。

但鲁迅,老舍,朱自清的文章是我童年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滋养我的最佳精神食粮,他们的文章影响了我的一生。


#####

童年就知道鲁迅,老舍不知道,朱自清是退休在家才知道。知道了张爱玲,朱自清的河塘月色是那样的迷人。晚上静静的月光下去颀赏大自然,典典折折的河面上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来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身肩并肩蜜蜜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鲁迅先生的痛打落水狗,口诛笔伐了社会现象,敢于和反动派斗争,老舍是个文人写小说的。




#####

我想我们这一代很幸运,我们上学的时候赶上了改革开放,那是最好的时代。特别是文坛迎来了春天。我们的语文课本也不是以学习毛主席语录和毛选为主了。大批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的文章入选课本。给我们做了文学的启蒙。朱自清的散文,老舍的小说,鲁迅的杂文,一直影响着我。我非常感谢三位大师让我学会欣赏自然的美,看到世间的百态,学会理性的思考,让我可以在欣赏的同时学会批判的看世界,不随波逐流,保持内心的干净与清醒。“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再次回味先生的这句话,愿所有人都能懂。

#####

有幸看到这个问题,我看到很多评论说这个问题是侮辱他们,我记得说得有点夸张了。提问者的本意是“噩梦”,应该指的是ta读书时代对于这几位文豪的文章比较难以理解,甚至还需要背诵,这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是“噩梦”。而大部分学生,有些通过兴趣喜好,天赋,死记硬背等办法,还是可以对付的。我就是通过死记硬背通过了学生时代大部分难题。

现在想想,也许当时读懂他们,背诵它们,确实令我有点焦头烂额,但是站在多年后的现在,我觉得那真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回忆。

谢谢您的提问。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