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底是哪天?为什么要选择灶神祭拜,有啥讲究?

小年到底是哪天?那么多神灵,老百姓为啥选择灶神来祭拜,有啥讲究?

小年到了,离新年也越来越近了,在农村也会在年前这两次集市多采购一些年货,过年的氛围也从这一天开始变得越来越浓了。

小年这天南方和北方不在同一天,但是有一个活动比较统一,就是会在小年这天祭灶。所谓祭灶就是祭拜灶王爷,传说会在小年这天回到天庭述职,把人间的善恶汇报给天庭,作为奖罚人间的基础。

这事后来被人间知道了,就想做点什么,让灶王爷上天庭后多说些好话,祈望明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这天会做一些丰盛的食物和烈酒供灶王爷享用,争取留点好印象给灶王爷。

祭灶这个习俗已经流传很久了,是源于先秦时候的腊祭,而腊祭的第二天就是新年。中国古代对新年这天有很多种,和现在我们过的除夕也不是同一天。比如,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就是说,古代有把冬至这天当作新年的时候;还有“正月旦,王者岁首”,的说法,意思是说正月初一这天就是新年;还有“立春日,四时之始也”的说法,意思是说立春这天就是新年;还有一种沿用比较久,从先秦一直到汉朝,就是“腊明日”的说法。

腊祭在古代是全民参与的活动,大家要聚在一起娱乐吃饭,你看自古节日都是吃吃喝喝。腊祭的第二天就是新年了,也叫“初岁”。

那么多神灵,老百姓为什么只祭灶神呢?

在古代要祭先祖和住宅内外的5个神灵,这5种神灵包括门神、户神、灶神、中霤神、井神或者行神。但是,在古代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一同祭拜这5种神灵的,是有要求的。

我们翻看古书《礼记•祭法》里就有相关记载,文中说,诸侯可以祭5个神灵,天子能在5个神灵的基础上增加2个神灵,也就是可以祭7个神灵,大夫可以祭3个神灵,士可以祭2个神灵,而庶人只能祭1个神灵。看到没,在古代老百姓只能祭1神灵,即使这一个神灵也是有要求的,不能你选这个,他选那个。

在古代有“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的要求,意思是说在古代民间老百姓只能立户神或者立灶神来祭祀,不能立其它神灵。后来,在民间普遍立灶神,也就有了我们现在的祭拜灶神的习俗。古人随着时间和朝代的改变,后来又把祭祖和祭灶分开了,把祭祖改在除夕,而把祭灶改在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

小年到底是哪天?

其实,这个不是很难判断的,我们从一些古书上是能够看出来的。比如,像宋代著作《梦梁录》里有说:“二十四日不以贫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此日,市间及街坊叫卖五色米食、花果、胶牙饧、箕豆,叫声鼎沸。”这里的祭祀留在腊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说这天是小年。另外,我们从《风物志书》中也能看到,“腊月二十四日夜,祭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祭之。”,也是说腊月二十四日是祭拜灶神的时间,也就是小年。

到了清朝中后期,一些帝王之家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举行祭天大典。在古代祭祀全民参与的活动,如果这天举行完祭天大典,第二天又要举行祭灶活动就显得时间太紧了,又很麻烦。所以,就把这两个活动弄在一天了,就有了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在乾隆写得《日下旧闻考》中也有记载,“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户,则用二十四日”。是说,北方腊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腊月二十四日祭灶。

所以,腊月二十三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都是正宗的,因为都有“官方”加持,不是老百姓定的。

祭灶也是有很多讲究的,比如,老人总结的,“1忌3不忘”!

1忌说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说,中秋拜月神的时候,只能家中女子拜祭,因为月神是女的,男女有别,男的不能拜祭。而灶神是“一家之主”,只能是男子来拜祭,多少有些封建迷信的,不能解读太多,没意义,只不过是一种祈望罢了!

3不忘指得是,不能忘记给灶王爷供奉酒水;不要忘记给灶王爷的嘴上抹融化的糖瓜;不要忘记将灶王爷的神像焚化。意思都让灶王爷能够多说点好话,祈福明天风调雨顺,庄稼能有好收成。

在民间还有在灶王爷回来这天做饭、做菜下锅之前用冷布遮住的习俗。因为,在古代民间生活温饱都很难解决,就过年的时候能够吃点肉。这要是被灶王爷回来看到,就会误认为这家人很富有,天庭就不会降更多的福气给这家人,来年还会很穷。还有一个说法是,不能让灶王爷先看到贡品,怕不丰盛,在惹恼到灶王爷。

这些老习俗,对于我们现代人来看,已经不会太在意了。但是,有了这些老习俗才更有年味,而不只是吃吃喝喝,您说呢?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就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

文化传承层面上,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平民梦想追求的反映其实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远古时候,原始人类打猎采集为生,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偶尔的雷电引燃森林大火,烧死了来不及跑掉的动物、昆虫,原始人捡拾品尝后,感到味道远比生食好吃,于是学会了天火后保留火种。氏族保护火种的任务多由老年妇女担任,年轻男女都要外出打猎或采集,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熟食也增强了人类的体质。学会使用火,是人类从动物界最终分化出来的标志之一。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从太阳神阿波罗处盗取了火种送给人类,自己却被宙斯处罚,被绑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风吹日晒和鹫鹰啄食,普罗米修斯就是西方民俗文化里的火神。毫无疑问,对火的崇拜在东西方都有各自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人还用火来帮助狩猎,发明了陶器,刀耕火种,冶炼金属乃至使用青铜器、发明铁器。火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让人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万物有灵论观念的支配下,人们崇拜火,敬畏火,后来火神被人格化为祝融,历代各地民间建有很多火神庙。灶发明后,又衍化出对用火的灶的崇拜仪式——祭灶。《礼记·礼器》称:“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礼?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其中“奥”即“灶”,是说老妇人祭灶,盆中要盛美食,瓶中要灌好酒,后来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和阴阳理论的影响,民间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习俗,护养火种的老妇,反而没有了祭灶的资格了。随着灶的出现,才出现了灶神,后来又人格化,纳入了道教的神灵谱系,民间纸马上印的灶神,是慈眉善目邻家老伯形象。后来虽然印刷质量不甚清楚,但挡不住百姓一样虔诚祭祀他。《释名》:“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所以,百姓对灶神是极其敬畏爱戴的。

#####

\\\"小年\\\"的习俗出现在明清时期,各种传说众说纷纭;本来就没有一定之规。有说是宫廷里面腊月二十四祭祖过小年,所以民间就提前一天,改为腊月二十三。

其实中国的地域辽阔,哪里是北方哪里是南方,谁也说不清楚,武汉人有的就把二十四作为小年;也有不少人提前一天。

祭拜灶王爷的传说也是五花八门,收集了一下,至少有以下几种;虽然说法不同,但是每一种传说都有自己的智慧——

灶王爷由来传说之一

《酉阳杂俎·诺皋记》记载,灶王爷名叫张单,妻子丁香孝顺公婆,一家人其乐融融。

后来张单经商发了财,移情别恋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娶进门的海棠好吃懒做,还不小心烧光了家产,丢下张单改嫁他人。

张单只好流浪乞讨,腊月廿三,他无意中讨饭到丁香家。被认出后羞愧难当,一头钻进灶门里,死了。

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便封他为灶王。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携手共过患难,经过风风雨雨磨难的妻子是最为珍贵的,不能抛弃。

- 2 -

灶王爷由来传说之二

灶神原本是天宫里的御厨,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寿,灶神做了好多美食,众神仙吃的津津有味。

做最后一道甜点水晶菊花饼,他做的实在是太诱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

玉帝等了半天不见甜点,才知道灶神自己全吃光了,于是气呼呼的将把灶神贬下了凡间。可是新来的御厨,做的食物总不合玉帝胃口。

李天王献上一计:“您找个理由,让他一年回来一次不就行了。”

于是玉帝下旨:“念灶神往日功劳,封他为灶神,记录民间善恶,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汇报。”

从此,灶神变出无数个分身,端坐千家万户的灶房,兢兢业业地工作。

做人,切忌贪婪,要禁得住诱惑。

人生在世,谁能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人在做,天在看”,头顶三尺有神明。

- 3 -

灶王爷托梦示警

古时有个读书人,一次在酒醉之后,妄图调戏家中婢女,婢女坚决不从,奋力挣脱了主人的纠缠。

当天夜里,他的妻子把他叫醒:“我刚才梦见一位星神,头带方巾,身穿黑袍,骑一匹快马,随身还带着簿册,他用手向我指划一下,就飞奔离去了。”

读书人顿时毛骨悚然,赶紧将那个婢女许配给了一个好人家。

之后,读书人才向妻子解释:“你之前梦到的是灶王爷,因为我曾调戏婢女,幸亏她坚决抵抗。这事虽没做成,但我心中已经有了恶念,所以才被灶神记录下来。今日特向你坦白忏悔。”

《后汉书·杨震传》有句话说得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独。何时何地,都不应做有悖道德和原则的事。

- 4 -

灶王爷天庭告御状

传说,民间有个小孩浓眉大眼,龙骨龙身,有皇帝命。

玉皇大帝安排土地公每日背他过河上学,暗中保护他。

小孩的母亲得知此事,马上变得飞扬跋扈,“等我儿子做了皇帝,谁对不起我,叫我儿子收拾你们!”

她一边叨念,一边敲打锅灶,震得灶王爷头都快炸了。

终于等到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告状。玉皇大怒,撤销了她儿子作为预备皇帝的资格。

古往今来,小人得志,都会张牙舞爪,肆意猖狂。但得意一时,终不会长久。

人活一辈子,要学会挺起胸膛做事,夹着尾巴做人。

- 5 -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明代陈继儒《见闻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朝有个兵部尚书,名叫张悦。有一年,张家接灶神时,蹲在灶头上的家犬突然从灶上跌下,竟一命呜呼了。

全家人都说这是不祥之兆,但张悦却不动声色,镇静地对家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接灶一切如仪。

之后,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没有发生任何不幸的事情。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做人,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 6 -

俞净意公遇灶神

明朝嘉靖年间,有位俞公,自认为经常行善,没有什么大过,却处处不顺,一年不如一年,由此怨恨上天不公。

从四十多岁开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他都向灶王爷祈祷,请求代为传达给玉帝。

直到四十七岁时的除夕,灶王爷终于现身,指出俞公只是图虚名,空有行善之表,却无行善的诚心。俞公羞愧难当,从此痛改前非,不再怨天尤人,时时行善而不让人知道。

他的命运也渐渐改变,五福俱全。

真正的行善之人,是不求回报的,更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

做好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欺。

上面六个故事,虽然只是传说,却蕴含着人世间的大智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