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是《易经》?

谢谢相邀!

《易经》包罗万象,每一言一文都有其深意和哲理。可以说是中华文脉的智慧,是事物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指南针”。

本人认为《易经》中有几条核心思想更有学习和实用价值。

《易经》的核心思想价值可以几个部分

一是阴阳之道

《易经》中有句最著名之言: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对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本质认为,物质世界的基础构成由阴阳两方面,两种型态,正反交融,相互吸引,又互相排斥,攻守互动等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盛衰的法则。

二是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其意谓:天的运行康泰良好,君子应该效仿天而自强不息;地的形势取法坤相,君子应该效仿地而厚德载物。

天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人要学大地一样宽厚,仁爱,有包容之心;一切的形成源于天,那么人就像大地 ,学会包容理解;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经易》中关于人生哲学最著名的名言警句;

自强才能自立,自卑必将自败,宽容别人必然前途宽广;

《易经》告诉我们,对己狠一点,要自强不息,对别人厚道一点,宽容是人类的美德;

三是生生不息谓之易

生,来自于阴阳的消长转化,生生不息,是指阴阳之间不停相互运动相互转化;

这说明天地万物无时无刻都处在运动发展之中。在人生来说,生、老、病、死;对事物来说,盛、衰、枯、灭等都是自然规律。告之人们,一切尊循自然法则,都可获得希望;

四是遇堵则疏,遇盈则导,遇穷则变,遇变则顺,遇通则久

《易经》强调变通,以易变而通玄;

《易经》认为,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之长久,也就是说要不断发展、改革、适应、疏导等才能长治久安;如果一切守旧不变,就会被新的所消灭。

五是新陈代谢,自然而盛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不息。物事在不断进化,人类在不断进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在不断更新,要想适应,就必须每天进步学习;

新时代、新社会、新的人生、新的一天、天天都是好心情;这些都在一个新字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在新陈代谢中;《易经》告之我们每个人要对自己的精神和思想道德进行洗礼,不断充实内心涵,以保持适应每一天在进步,这样你头顶太阳每天都会是新的!

(仅个人见解)。

#####

这里我们不妨看看杨振宁先生对于《易经》的看法吧。

2004年9月3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先生在“2004年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演讲,演讲中说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此言一出,舆论哗然。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一下杨振宁先生当时的演讲,分析一下学术界对于杨老演讲的争议,以及杨老演讲的社会影响。

杨老的演讲中主要提到了如下3个观点:

第一:《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易经》是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原因之一。

第三:《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



首先说一下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生的原因, 杨老归纳了如下5个主要原因:

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就是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

第二,科举制度。

第三,观念上认为技术不重要,是“奇技淫巧”。

第四,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第五,有“天人合一”的观念。

杨老认为第四点、第五点跟《易经》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说一下第四点,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

归纳和推演都是现代科学不可缺少的理论方法。所谓归纳,就是根据实际的事例等总结出其中的自然规律;而推演则是指将总结出的自然规律应用到各个领域。



例如,19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19世纪中叶写了3篇论文,奠定了电磁波的准确结构,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20世纪所发展出来的无线电、电视、网络通讯等等,都是基于麦克斯韦方程。

那么麦克斯韦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麦克斯韦与麦克斯韦方程

在第一篇论文中,麦克斯韦采用了归纳的方法,论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必须认识到互相类似的物理学分支。就是说物理学中有不同的分支,但是它们的结构可以相互印证。”

他用这个观念来研究怎样写出电磁学方程式 。 他以流体力学的一些方程式为蓝本 。这种研究方法遵循了归纳法的精神 。几年以后 , 在第三篇文章中他把用归纳法猜出的电磁方程式, 运用推演法而得出新结论:这些方程式显示电磁可以以波的形式传播, 其波速与当时已知的光速相符, 所以“光即是电磁波” , 这是划时代的推测 , 催生了 20 世纪的科技发展与人类今天的生活方式 。



这个故事清楚地显示归纳与推演二者同时是近代科学的基本思维方法 。

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有归纳法 , 可是没有推演法 。其中归纳法的来源是什么? “易者象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 , “取象比类” , “观物取象”都是贯穿《易经》的精神, 都是归纳法 , 是向上求整体“象”的方法 。



可是, 中华文化没有发展出推演法。

通过徐光启的事例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中推演法的缺失,徐光启(1562- 1633)是明朝末年一个大臣,而且是一个大学者 。他是最早与利玛窦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人 , 翻译了前六章 。


徐光启与利玛窦

欧几里德的几何学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大贡献 , 第一次把推演法规律化 , 其影响不可以道里计 。后来牛顿写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如果你翻一下此书你就会发现他写的方法完全是照着欧几里德几何原本方法 , 是由公理, 定理 , 然后到证明等等 。它是照抄欧几里德的推演法的形式 。


欧几里得

不幸的是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的时候虽早 ,(那时牛顿还没有出生), 可是这翻译有将近三百多年在中国没有发生应该有的影响 。徐光启在翻译了以后 , 了解到推演法一个特点就是 “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 。”就是一条一条推论不能次序颠倒 。这跟中国传统不一样 。中国传统对于逻辑不注意 , 说理次序不注意 , 要读者自己体会出来最后的结论 。

徐光启又有这样几句很有名的话 :“似至晦 , 实至明 ,;似至繁 , 实至简 ;似至难 , 实至易 。” 这也是推演法的特点。懂了推演法的精神以后就知道推演其实比归纳容易 。


徐光启

接下来,再讲一下第五点,关于天人合一的观念。

“天人一物” 、“理一分殊”和“内外一理” , 起源于易经每一卦都包含天道 、地道与人道在内 , 认为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王阳明格竹子 , 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 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一个特点就是要摆脱掉“天人合一”这个观念 , 承认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 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 , 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与自然界的复杂现象 , 这两者是两回事 , 不能把它合在一起 。


王阳明

当然,“天人合一”的内涵绝不止内外一理 , 还有更重要的“天人和谐” 。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影响极大 , 而且从今天的世界现状讲起来 , 我们可以问 , 摒弃“天人合一”而完全用西方的办法发展下去是否将要有天人对立的现象 。这个有待我们后面继续研究。

下面再说一下《易经》对于汉语汉字的影响。

世界上原始语言与成熟语言几乎都是复音的 , 单音的语言是仅有的。近年考古学家发现16000年以前江西的居民已经采集野生稻为主要的粮食 。所以在一万多年以前已经开始形成了中华文化。我们可以相信他们已经有语言 , 我们也有理由可以假设, 这些我们的祖先所用的语言是复音的 。那么后来怎么变成单音的汉语呢?



杨老的假设是:这变化是受了《易经》的影响。卦名是单音的 。乾 、坤、等都是单音的,是统治者用的 , 是神秘的, 有重大影响的, 念起来有分量的。久之就形成了一个重视单音符号的价值观 , 而影响后来整个汉语的发展 。

我们看元、亨 、利、贞 、吉 、凶 、阴 、阳 、日、月、天 、地 , 这些有声有色, 有分量的, 讲出来有影响的单音字对于整个语言文字的发展当然产生重要的影响 , 所以杨老猜想汉语、汉字所以变成单音的语言文字与《易经》有密切关系 。



最后再说一下,《易经》对中华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易经》的浓缩化 、分类化 、抽象化 、精简化和符号化的精神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极深又极广。下面简单讨论它对汉语 、汉文法 、文学、艺术 、书法等的影响 。

19 世纪开始翻译元素名字的时候也只用一个字 , 氧、硫 、镭, 这些在英文里面都是复音的 , 在中国翻译都变成一个单音的词 。为什么会这样呢?杨老认为在中华文化形成时代 , 在汉语形成时代 , 受了《易经》的卦名的影响 ,发展出来了“精简为美, 浓缩为美”的深层观念 。此审美观影响了词的形成。



世界所有的语言都有共同的深层文法 , 然后在此深层文法之上 , 不同的语系各自发展, 这是乔姆斯基的一个大发现。比较不同的语言就会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名词 、动词、形容词、介词等等 。汉语亦然。可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就是极少用助词 。例如不说“我的父亲”而说 “我父亲” ;不说“慢慢地跑”而说“慢慢跑” , 把助词省略掉了 。所以西方人说中文是电报式的文字 , 尤其是古文。好的古文确实是极美的文学 。美的原因之一就是古文不遵循通常文法的发展方式 , 而力求用最少的词表达出最多的意思。这种审美观念应是易经的浓缩化精简化的延伸 。



联想在世界任何文学之中都占重要的位置 , 而在汉文文学之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 , 因为汉文中的词既常常建构于数个单音的字 , 就往往是根据联想而形成的 。譬如风气 、风云 、风流、风景、风光 、风雨 、风俗都是联想形成的词 。风云一词的形成就是由“风”和“云”这2个字进行联想形成的。这种词的结构更进一步促使汉文学演化成联想的文学 , “云想衣裳花想容” ,“秦时明月汉时关”就都是升华了的联想 。



中华传统绘画所追求的意境与西方传统绘画完全不同 , 是“观物取象”的象 , 不是照像的像;是精神的象 , 不是形似的像;是“天人合一”的象 , 不是歌颂自然的像 。杨老认为这种思维精神是从《易经》来的 。



至于说《易经》对书法的影响 , 更是非常清楚了 。书法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占极重要的位置 , 是其他文化所没有的。书法显然跟《易经》的浓缩化 、符号化、抽象化的精神有直接关系 。著名书法家 、雕塑家 、文学家、文学评论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里面曾说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 ,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书法 。”杨老之所以完全同意他这句话, 就是因为书法把《易经》的精神具体化了, 现实化了 。

针对杨老的演讲,学术界有支持的,有反对的。

支持的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为代表,何老看到杨振宁对《易经》的批评,发文拍手称快,何老的观点很直接,在他眼中,《易经》就是落后的文化,阻碍了中国科学的发展,《易经》有两大思维缺陷,一是宣扬神秘主义,二是美其名曰整体思维,实际上是笼统思维。何老驳斥了《易经》鼓吹者对于西方科学缺少整体思维的批判,因为西方科学研究粒子之少,已经到达分子、原子、夸克、胶子;而研究尺度之大,又超过100亿光年的距离,研究时间之久远,已到达137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因此不能说西方科学缺乏整体思维。



反对的则主要是针对杨振宁对于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批判。

这里主要讲一下燕山大学张忠义教授和著名学者王红旗的观点。

张忠义教授驳斥了杨振宁说中国传统无推演式思维的观点,这里他举了《墨经》中推演的例子“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这里就是由简单命题推演到复杂命题,因为白马属于马的一种,所以由骑白马,可以退出骑马。但是不能有骑马,推出来骑白马,因为骑的马还有可能是黑马。这里的前后顺序是不能够颠倒的,因为说中国传统里面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王红旗学者则驳斥了杨振宁对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批判。西方是一神教,上帝是超自然神,人的灵魂或精神是不能和物质沟通的,相比之下,中国人则认为人和自然都是宇宙的存在物,是可以相容的,精神和物质是统一的。王红旗认为正是因为西方缺乏天人合一的思想,导致针对智能生物存在的事实,只能在进化论和神创论做选择题,宁愿相信一个简陋的草棚是人类智慧的创造;却认为一朵精美的花朵是完全的随机行为。人是不是太看重了大脑的智能,而忽视了的基因的智能。这是缺乏天人合一的西方思维无法理解的,对于智慧生物,他们只能在上帝和随机性之间徘徊。



看完不同学者的论证,你是不是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其实,不必纠结,双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的,而且分析的都有一定的道理。听话不能只听音,作为普通大众,我们要从杨老讲话的社会影响来看。从社会传播的角度的角度来看,杨老的这次讲话无疑是有益的。因为中国几千年来,《易经》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就是导致了绝大部分国人对神秘主义的崇拜,以及逻辑推演能力的丧失。教员曾经说过“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作为在世界上具有绝对影响力的人,杨老对于《易经》的批评完全正确,甚至,还需要大力批评。批判到只有那些真真正正用心研究的人去研究《易经》,那么中华文化必将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

大而化之,一部《易经》就是在言“中”言不“中”,人类无论什么时候,都必然要在是非之“中”做出选择!

何以见得?

《易经》的二五爻即“中”;元亨利贞即“中”;九五之尊即“中”;趋吉避凶即“中”;阴阳太极即“中”••••••,就更不要说开篇的“天行健,自强不息”、“地势坤,厚德载物”了,简直指的就是我们“双手掐腰、顶天立地;两臂环抱、天人合一”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中”!

今天看来,“中”作为笛卡尔直角坐标系的原点、源点、0点、中点,不仅是十字空间坐标的“轴心”,还具有古人所云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物质水平轴)和“至高无上,至深无下”(精神垂直轴)的深刻文化内涵。

至于汉字“中”即静态的阴阳太极图,阴阳太极图即动态旋转的汉字“中”,至少在3400年前,甲骨文“中”就已经以“丨左为阳,丨右为阴”来组成其汉字结构了。

其实,即使仅仅因为我们一个中国的“中”(古《精蕴》云:“一中为忠,二中为患。”),《易经》言“中”言不“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地位也是永远无法撼动的!

#####

感谢邀请。

易经全书讲了两个内容:易理和卜卦。

易理就是自然规律 ,世间万物都有其运行规律。人处于大道规则里,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无咎,吉祥通达,利涉大川。

比如,你播下南瓜种子,不会接西瓜。你胡吃海塞身体健康就不保,你飞扬跋扈,就会自招祸端,你与人为善,就会得道多助……

反之,逆天而行,就是自掘坟墓,自取灭亡。这就是易经里讲的大道规律。


纵然后面有各种卜卦的讲解,六爻,梅花易数,测字等等。其实在读完易理后,所谓善意者不卜。明白了大道规律,人不如安一颗平常心静静的处于规律中。

多年前,我认识一个易友学习了易经后,骑了一个除了铃铛不响那儿都想的破自行车,坐一小马扎在大街上给人家算卦,信誓旦旦的保证人家能开上宝马。

我们老师把他叫过去狠狠的说了他,你还是先把你自行车铃铛给修好吧,你学易经的目的,就是运用易经的智慧让你的生活里方方面面要好起来。你自己骑一破自行车还五块钱一卦给人家算,怎么保证人家一定开上宝马?这不扯!

一个人禀承了努力,谦虚,勤俭,真诚的基本素质。好了,无论你为商为官,各个领域 各行各业,放之四海,你都会打开局面,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

#####

《易经》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远古文化里提炼研究传承至今,它是哲学的书,是讲道理的书,《易经》是我国古代先民,用于指导和认识自然的规律,和人文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经典书籍。是一部内涵精深,影响广泛,流传久远的经典。


《易经》以它的独有的魅力,奇特的结构形式,和抽象的符号,吸引着人们在各个领域对其进行研究和应用。

《易经》是我国古代先民透过对自然现象,和人文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总结概括后形成的哲学理论。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的规律。


易经之道讲究的是阴阳相济,刚柔有应,提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能够久历众劫而不复,多逢畏难而不倾,独能遇衰而复振,这与我们古人的哲学智慧分不开。


《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为道。”自然界里的万物万象,在其内部同时存在两种属性,彼此依存互为用,阴阳的运行是以此消彼长的形式存在,阴阳的观念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观念,辩证的哲学思想。


在易经卦象的推演中,爻是组成卦象的基本单位,由阴爻和阳爻组成图形,阴爻和阳爻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别组成卦象图形,以此图形的变化说明自然界天地人的变化规律。《易经》告诉我们变化的道理。


“三阳开泰,否极泰来。”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往返循环,用易经独有的演算方法,推算吉凶,推算未来,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图片来自网络

#####

《易经》并不是简单地卜问吉凶的卦书,主要是教会人们使用系统的方法来认知世界的方法论。仅从“乾卦”分析,其洞悉世人,引人向上之方法就全然明晰了。

乾卦之精神。

乾卦的精神内涵在于:激励、激发、勉励天下之大众,要效法“天”的刚健与周而复始地运行之精神奋发向上,努力不息。正所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砥砺前行,努力上进。

乾:元亨,利贞。

“元”:是万物的开始,是天地的德行。所以,从世界万物来讲,“元”就是世界的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从预示人们的涵义来讲就是:“元”要求天下之大众,以“仁道”为人处世,这才是人们应该遵从的道理。

“亨”:大地繁茂,犹如盛夏一般,作为人众,要以“礼”遵从万事、万物。

“利”:犹如秋之收获,各种物类各得其所,对于人类来讲,就需以“义”处事。

“贞”:以正道示人为“贞”。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正”。这是指示人们要按照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去作为,顺其自然就能成功。

因此,“乾,元亨,利贞”讲的就是:天体的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一个人的发展就需要像天体的运行一样,拥有刚健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警示人们:在人生的旅途之中,对所做事物要做到努力勤奋,并且需要不断反省自己, 这样才能德才兼备。即使是身居高位,也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做人做事谨慎而行。

亢龙有悔。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太阳到了正中午之时,应付向西方偏斜,月亮到了满月之时,应付逐步亏缺。人们从事一切事物,不可孤注一掷,追求极致,否则就会物极必反。警戒人们不可盈满,不可狂傲。否则,就会遭到挫折。

见群龙无首,吉

有才有德之人,一直需要保持一种自强不逞强的风范,虽然居于高位,对事物尽职尽责,不人浮于事;对下属平易近人。这样才能使人众有一种祥和之貌。

总之,《易经》所讲,已需要人们从深处去理解,去感悟了。它所引领的不仅仅是教会人们使用系统的方法来认知世界的方法论。更重要的,它是一部中国最为古老的哲学典籍,它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是中会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泉。

#####

《易经》实际上,是古人对天象的认识,对万物生生不息的观察研究,得出了一整套的理论根椐。并能通过八卦对万事万物的予测,应该说这是一部非常科学的书。

#####

易经是天,地,人的转化。

#####

“《易经》是古代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万物运动往返、万事发展无穷的阴阳对立统一的智慧哲学”。浅见是:

一、传承久远。据说从上古时候的伏羲氏画卦,到周文王父子写卦辞及爻辞,后来孔子写系辞,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时空,经历无数次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知慧。它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被称为“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知慧中的知慧”。

二、博大精深。《易经》体系庞大,包罗万象。它指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都在“阴阳”范围之内。它认为,在浩瀚的宇宙中,总有“两股”神秘力量在相互吸引,又相互作用。它们永远在生成、更新、消灭、再造,不断运动变化,循环往复无止境。其核心,就是“阴阳”二字。《系辞》解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易经》又被称誉为“华夏文明之源”,是有其深刻含义的。

三、古为今用。《易经》经历久远历史,社会发展至今,仍有重要借鉴作用。为何古人在当时能发现其中规律?阴阳核心中的丰富内涵知识,我们还有哪些弄不懂的看不明的问题?如何古为今用,借鉴历史推动发展?都有许多课题摆在面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开发。《易经》又与现代哲学三大规律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如同一辙,这就更应该引起哲学家及其爱好者的关注。

#####

《易经》的规律,即宇宙的运行法则,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到每一个人,人们称之为命运。

一种是能量,对应人的情绪。

一种是频率,对应人的思想。

当你能稳住自己,调整能量和频率,你就能改写自己的命运,创造全新人生。情绪稳定,思想笃定的人,一生会越来越顺。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后人多学习其哲理,因而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其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生活、文学、艺术、科学等诸多领域,是群经之首,儒家、道家共同的经典。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