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嘉靖临终时为裕王指派贤臣时,为什么没有提到已经入阁的赵贞吉?

《大明王朝1566》中的赵贞吉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是内阁次辅徐阶的学生,前途可谓是一片光明,更重要赵贞吉非常会把握机会。严世蕃弄砸了改稻为桑以后,赵贞吉被派往浙江主审郑必昌、何茂才。赵贞吉可谓是想方设法讨好嘉靖皇帝,并且在办案过程中表现突出,这为他日后进入内阁打下坚实的基础。严嵩倒台了以后,徐阶成了内阁首辅。这种情况下,赵贞吉便顺理成章的进入了内阁,成为内阁阁员。

赵贞吉作为内阁阁员,徐阶的学生,可以说在朝中变得越来越高。比如嘉靖的宫殿即将竣工,百官闹事的时候,赵贞吉站出来劝说百官。

不过,有句老话叫做聪明反被聪明误。海瑞直言上疏嘉靖,作为海瑞的顶头上司,赵贞吉对他可谓是深恶痛绝。

站在赵贞吉的角度来看,他花了大半辈子才进入内阁,可是海瑞这个下属不省心,非要闹事,让他这个顶头上司非常为难。另外,赵贞吉和海瑞原本就关系不好。他们二人都曾经参与审案,其中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后来赵贞吉强行逼老百姓交生丝,海瑞又是第一个站出来抗命。加上胡宗宪就曾经说过赵贞吉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下属必须听他的。可想而知,对于海瑞,赵贞吉的新仇旧恨就一起涌上来了。

在主审海瑞的过程中,赵贞吉过于急躁,一心想置海瑞于死地。没想到的时候这个时候海瑞当着众位官员的面把赵贞吉的老底掀出来了。

第一、赵贞吉曾经指责海瑞以博直名;

第二、赵贞吉逼受灾的老百姓交生丝;

第三、赵贞吉为了摆脱干系,一直对海瑞穷追猛打。

海瑞上疏虽然得罪了嘉靖,但是对于百官来说,他无疑是一个英雄。他把百官想说又不敢说的话说了出来,势必会得到当时士大夫的认可。

这就是为什么百官不愿意给海瑞罗织罪名的原因。谁要做这样的事情,日后名声就毁了。海瑞上疏的时候,嘉靖勃然大怒,这个时候赵贞吉敢于站出来,实际上完全赢得了百官的好感。

没想到的时候,海瑞当着大家的面,说出了赵贞吉为了一己私利,背后里却是对海瑞穷追猛打。如果说这件事情,赵贞吉是有苦衷的话,那么第二件事情,可以说让赵贞吉彻底斯文扫地。赵贞吉作为朝廷大臣,为了讨好皇帝,居然去压迫灾民。


庭审海瑞结束以后,可以说就意味着赵贞吉仕途功亏一篑。这就是为什么嘉靖在指派贤臣的时候,没有赵贞吉的原因。以大明朝官场的特点,高拱这个时候和徐阶已经成为对手了,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高拱不会不让御史弹劾赵贞吉。多半赵贞吉内阁阁员,都没办法保住,就更不用说再进一步了。

再看看嘉靖指派的几个贤臣,无论是徐阶、高拱、还是张居正,他们当时的名声绝对是好的,而且他们的资历都比赵贞吉高很多。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历史是什么!

#####

赵贞吉这样的人没有主子,他唯一的主子就是他自己,他也从来不是个忠心的人,他只忠于他自己。所以嘉靖临终指派贤臣只说了徐阶、高拱、张居正次第用之,同在内阁的李春芳,赵贞吉都没提,可见嘉靖认为赵贞吉不是首辅之才。

赵贞吉此人不得人心,没有人真心拥护他,胡宗宪说过,赵很有才干,但是对下属过于严苛,不容许下属有丝毫反抗,初到浙江时,奉旨审理郑泌昌何茂才,一个小书吏回话时只反问了一句:不是先接圣旨吗?就立刻被辞退,书吏扭头就走,赵随机改变主意,不仅不给当月工资,还要打三十板子,并威胁,胆敢泄露半个字即刻捕拿,从这个细节就看出赵贞吉是个心狠手辣的人,再加上他“不粘锅”的本性,遇事以推卸责任为第一要务,他不会得到任何人的拥护,没人团结在他周围,怎么当首辅。

在团结人方面赵差的太远,这一点严嵩做的最好,胡宗宪始终感念严嵩的知遇之恩说明严嵩对胡宗宪是真的帮助过,罗龙文,鄢懋卿在严嵩面前自称儿子,说明严嵩给他们很多好处,徐阶提拔了高拱、张居正,高拱笼络了御史邹应龙,张居正笼络了高翰文,此先后四任首辅都以笼络人才为第一要务。

赵贞吉自私自利,是个忘恩负义之人。

明明他是徐阶的学生,海瑞又是裕王举荐的人,他们同属一个阵营,可是在浙江赵贞吉没有一次跟海瑞和衷共济,甚至置海瑞于死地,气的高拱直骂娘,他为什么会如此对待海瑞?还不是明白只要自己织出五十万匹丝绸,堵上国库的窟窿,嘉靖一定会提拔自己,在前途面前,宁可背离师道尊严,浙江任上的赵贞吉就是严党第二。

凡此种种,嘉靖看的清清楚楚,怎么会推荐这样的人当首辅呢?

#####

“多权术、喜功名、世故圆滑”,这就是剧中的赵贞吉。

1.贪名。贪到了不惜孤身犯险以博美名的地步;为了维护名声,也不惜拿皇帝当挡箭牌。

2.圆滑世故。做任何事皆谨小慎微,力求规避风险和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仕途不求一步登天,但愿小步快跑、平稳上升。无论是大明朝,还是任何时代,这种类型的官员都是绝大多数,是体制逐步僵化、阶层日益明显、官僚主义气息愈发浓重的主要推手。

3.权术。深入研究了王阳明的“心学”,不为“致良知”,为的是通过揣测人心而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左右逢源。善于借力打力、以退为进,不到最后一刻绝不亮出所有底牌。待到退无可退之时,又会迸发出巨大政治能量。

赵贞吉在剧中的第一次出场,是胡宗宪找他借粮。在此之前,严世蕃造了天孽,下令毁堤淹田,致两县百姓沦为灾民。在此之前,八十一岁的严嵩亲自找徐阶交心,请他出面让赵贞吉借粮,而徐阶也慷然诺之。在此之前,谭纶郑重其事地对裕王说,为了给王爷和世子争民心,他会陪着胡宗宪找赵贞吉借粮。然而赵贞吉的答复是:无粮可借。

当时的政治局势,两派对决,磨刀霍霍,竟然到了不惜拿人命堆筹码的地步。而赵贞吉此刻想的是什么呢?躲避责任,留好退路。在他看来,胡宗宪“到应天来借粮,上边都知道,浙江那边也知道。粮没借到,你的心到了,这就行了”。即便端出了“军粮“的杀手锏,胡宗宪还得拿二十年的故交说情,拿致良知的阳明心学说情。

胡宗宪一句“当年跟我谈阳明心学的那个赵贞吉”,不但唤起了赵贞吉的良知,也让我们感慨,当年的赵贞吉是什么样子?能与胡宗宪长期知交,他或许也曾热血沸腾、指点江山、蔑视权贵,或许也曾慷慨激昂,立志做一番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是岁月无情,磨去了他的棱角和锋芒;只是久在惊心动魄的朝堂,看惯了生死荣辱,越来越圆滑世故,愈发懂得思危思变思退;既然还不能治国平天下,那便先做好独善其身;既然终究都要死人,那一个人还是一万个人,都是个数字而已嘛。

二十年前的赵贞吉,大抵便是王用汲的样子,一身温良恭俭让的儒家谦谦君子,家室丰殷而不用劳作,心向高洁而厌恶贪腐,为了治下百姓的存亡而赴省衙发声,民生疾苦娓娓而道来,赢得官场一片嘉赞之声、民间“好官“之名。但一辈子这样坚持下去,便只是一个王用汲而已;渐渐为声名所累,不惜耗费心机求得更大声名,等待他日君王拔擢,这便成了赵贞吉;一朝步入内阁,见识了庙堂之上的刀光剑影,忘却了初心理想,整日藉着酒色财聊以自慰,便成了严嵩。

赵贞吉在剧中的最后一次出场,先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扬名朝野。然后又嫉妒海瑞名声盖己,强行要对海瑞行诛心之论,最终被高拱和海瑞联手扒皮,名声扫地。

数十年官场,让赵贞吉从谈论心学图名声的好官,变成了精致利己主义者,只有在对自己有好处的时候才会出头,这样的官员,嘉靖用的舒心但并不是留给儿子的良选。

毕竟,过于自私的人,是不足以被依靠和信任的。

#####

赵贞吉是个“不粘锅”,善于和稀泥,缺乏担当,优点在于会揣摩上级的意思。大明王朝1566中,至少有三个人看不起赵贞吉,一个是赵贞吉的下属海瑞,一个是内阁成员高拱,还有一个就是嘉靖。

嘉靖把赵贞吉拉入内阁,是因为赵贞吉省出户部的钱给嘉靖建万寿宫,深的嘉靖喜欢,所以才有那句“元亨利贞,贞者,吉也”,嘉靖把赵贞吉拉入内阁其实也是为自己所用。但对于裕王就不一样了,嘉靖临死前和裕王说过,自己这么多年都是自治,告诉裕王要群臣共治,裕王没嘉靖这个本事,无法做到把群臣玩弄于手掌中。所以嘉靖托孤时,肯定要把清流留给儿子,清流是一群有担当可以辅佐裕王的人,在干实事方面显然那种不粘锅、甩锅的人的就不合适了。


#####

嘉靖临终时为裕王指派贤臣时,因为赵贞吉作为朝廷大臣,为了讨好皇帝,居然去压迫灾民,所以导致已经入阁的赵贞吉在嘉靖指派贤臣的时候没有的原因。


赵贞吉

徐阶为了坐上内阁首辅的位置,隐忍了将近二十年;立下不世之功的胡宗宪止步于浙直总督;根正苗红的谭子理终究也没能入阁为相。这几个人有的德高望重,有的能力超群,有的背景深厚,宦海沉浮几十年,才换得个功成名就。



而其中的赵贞吉是治世之能臣,颇有才能和大局观,上能逢迎圣意,下能稳定局势,与徐党把个人利益放在百姓前相比,老赵心中还存有百姓。持有不同想法的人则认为,赵贞吉已被彻底的官僚化,首鼠两端,上恭下倨,为人处事没有原则底线,唯名利是图,明哲保身。




赵贞吉的处境其实跟陈洪差不多,既然做了嘉靖的打手,就要承担被裕王和清流派遗弃甚至打击的后果。审理海瑞一案赵贞吉的差事没办好,在嘉靖这里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在浙江和朝堂之上处处与海瑞作对、为难胡宗宪,完全不顾及裕王的感受。




而且明明他是徐阶的学生,海瑞又是裕王举荐的人,他们同属一个阵营,可是在浙江赵贞吉没有一次跟海瑞和衷共济,甚至置海瑞于死地,气的高拱直骂娘,他为什么会如此对待海瑞?还不是明白只要自己织出五十万匹丝绸,堵上国库的窟窿,嘉靖一定会提拔自己,在前途面前,宁可背离师道尊严,浙江上任的赵贞吉就是严党第二。




其实通过这些我们也可以看出赵贞吉为私立而不得人心,像这样的人怎么可能让大家举荐,怎么可能得人心,而且嘉靖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给自己孩子留下一个不好处理的人物。




结语

电视剧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完全虚构的,比如改稻为桑、天降血书等,许多重要人物也都是完全虚构的,比如吕芳、杨金水等。但是编剧太神了,他凭借这些完全虚构的情节和人物,真实再现了正史中胡宗宪东南抗倭的艰辛,海瑞为官刚正不阿、清廉自守的气节,嘉靖二十年不上朝却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中更是游刃有余,以及嘉靖年间严党与清流派斗争的残酷。

#####

严嵩一直是为嘉靖背锅的专家,而赵贞吉甩锅专家,当然不被嘉靖看好!

#####

在海瑞上书之后,嘉靖安排百官会审海瑞,赵贞吉操之过急被海瑞兜出了在浙江的所作所为,已经名声败坏了。

#####

当时的赵贞吉应该还没有入内阁吧。主要还是牛人太多了,除了后面历史书中漏了脸的,还有很多没漏脸的。还有就是当时的内阁权力斗争太强了,除了首辅,其它的位置老实人比干事者更容易生存。

其次明世宗早就给自己的继承者指派了几位老师:徐阶、高拱、张居正,成立了核心团队。

#####

这不是废话吗,历史上严嵩之后是徐阶,徐之后是高拱,高之后是张居正,所以嘉靖留给裕王的辅臣里是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了迎合历史使剧更真实好看。并不是因为别的,如果按照剧中的情况,以嘉靖的智商不可能不让胡宗宪当首辅,首先胡宗宪在剧中就跟神一样,政治智慧不比严徐低,胡宗宪当首辅也能让严党清流都满意,但是历史上胡宗宪没当过首辅,所以编剧导演也不敢这么设置剧情,至于赵贞吉,历史上只是入了阁,剧中赵贞吉的政治智慧也不低,如果我是一把手,我绝对重用赵贞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