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怎么理解?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官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元春自选入宫中做女史到死去共二十多年,二十年举其约数。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贾元春“二十年来”的宫廷生活,对于“四大家族”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她是贾府在最高统治集团的政治代表。她的死亡使贾府失去了有力的靠山,预示着“四大家族”的衰败。
#####《红楼梦》中元春的判詞“二十年来辨是非”怎么理解?。第五回元春判词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判词最后一句有两个板本,还有一个是“虎免相逢大梦归”,也可能有一个是误抄错了。从整个判词看,个人观点“虎兕”较为附合.判词本意。
“二十年来辨是非”不同人有不同理解,据了解大多数人认为是指二十岁,人到这个年龄大多都易明白事理,懂得好坏是非,这种解释固然不错,但要结合整个判词来看,这种解释似有牵强之意。个人认为二十年来辨是非,是指生活在深宫二十年了,宫闱之中好坏是非深有体会,已经看的很透了。虽然三个妹妹(三春)都不及我(初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可谁又知道和理解我所经历的苦闷寂寞,二十年来所明白的宫庭中的明争暗斗,是是非非。
而且这也附合封建帝王当時选妃的年龄,女孩子大多十四五岁被选入宫,二十年也不过三十四五岁,而恰是人生年龄最美好的時,贾妃元春却死于封建宫闱中的派系斗争,这大概就是贾元春判词大体意思。
#####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
贾元春是《红楼梦》中贾政与王夫人的女儿,也是贾宝玉的姐姐。
为了培养贾元春能够被选入宫中,花费了贾府很多的财物,贾元春才被获选进了宫。
进宫后的二十年中,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先后被皇帝御封为“女史”,再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成了一个深得皇帝特别宠幸的人物。
贾元春在宫中生活的这二十年中,虽然有着“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是由于长期幽闭深宫,难免有旷怨之苦。”
在归省时,她哭着对父亲贾政说:“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
贾元春的判词曹雪芹这样写道:
“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一首词云:
二十年来辩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我们来看一下“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里有两个谐音字的含意:
“弓”字,它是“宫”的谐音。“橼”字”,它是“元”的谐音。
这两个字预示了贾元春被选进宫中做女史及死于政治势力恶斗之中的悲惨结局。
“二十年来辩是非”,贾元春自从被选入宫中到死去大约二十来年。辩是非,贾元春在宫中生活的这二十来年中,深刻的体会、感觉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子,到了宫中作皇帝的妃子,就如同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的地方。并且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告知墙外之人,做宫女,做妃子的痛苦生活。
在宫中生活的女人们,如同生活在原始森林中一样,自己的四面皆吃人的虎类之动物,一不注意防身,就会被吃掉自己。
我们看判词最后一句:“虎兕相逢大梦归”是啥意思?
每一位宫中生活的女人,都得具备两个条件,自己才会处于永不败的地位。
一、宫中有强大的势力与地位高的人作靠山;
二、娘家有雄厚的资金,源源不断的送入宫中打点自己女儿身边的势力人物;
在朝中,王子腾死了,在娘家,贾府衰败,没有了送入宫中的资金,一些宫中的其她女人兴风作浪,引发宫廷内部两派政治势力的恶斗。
这场恶斗中,贾元春她死了。
作者:一片红与红楼梦,欢迎关注我,专业为你解读、写作《红楼梦》中的人与事。
#####《红楼梦》中贾元春的判词是: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这里的“二十年来辨是非”,很多都这“二十年”是指元春进宫二十年。其实我觉得不是。
元春进宫的时间应该是在她十四五岁,或者再小点,十三四岁,如果这个年纪进宫,然后在宫里过二十年,差不多也该三十三四的样子了。
所以,我觉得这里的“二十年”,应该是元春二十岁。
再看后面的“辨是非”,辨的是什么“是非”?辨这里应该是分辨的意思吧。
二十岁的元春分辨出什么“是非”?
这里想想元春封妃的时间线,元春是在秦可卿死了之后才封的妃。秦可卿的身份,很多都猜测是皇族之人,或者就是废太子的女儿,也就是书中所说的犯了事的老义忠亲王。
这里,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贾元春知道了秦可卿的身份后,告发了秦可卿,导致秦可卿身亡,而她也借此机会得以封妃。
所以,这个“二十年来辨是非”,辨的应该是秦可卿这件事。
贾元春在《红楼梦》当中是个很伟大的女性,她的伟大之处在于用自己的青春换来了其他人的青春。
贾元春在《红楼梦》当中的出场很少,书中唯一提及的几处是元春被皇帝选为贤德妃,其次就是元春省亲,最后是元春生病贾母等众人进宫照顾。
这些细节也只是穿插在其他故事主线当中略微提及了一下,并且并未重点交代元春的真实情况。
唯有第五回当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提到了有关元春的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宫处照宫闱,三春不及初春景,虎凹相逢大梦归。
这首判词很清楚的解释了元春的一生,第一句话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说元春嫁入皇宫已经有20年了,不过这种解释似乎将《红楼梦》每个人的年龄都增大了,要知道《红楼梦》当中的年龄问题,像宝玉是13岁左右,林黛玉是12岁,王熙凤17或者18岁的样子,由此推测元春的年龄也应该在20岁左右,所以第二种解释是贾元春是20岁进入宫中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就是指元春被皇帝册封为贤德妃。三春不及初春景,这里的三春指的是元春的妹妹,迎春,探春,惜春,这三妹妹妹都不如自己姐姐有本事和能力,迎春在《红楼梦》当中被称为二愣子,做事情没有主见,探春则是有能力管家但是出生并不好,他的亲生母亲赵姨娘是她一生痛苦的根源,惜春则是胆小,最后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尼姑。唯有元春被皇帝看中册封为贤德妃,为巩固贾家势力做出巨大贡献。
最后一句话中虎凹可能指的时间,暗示元春死亡的时间,凹也可以指兔子,老虎和兔子争斗,也暗示政治斗争,说明了元春的死因。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这是元春的判词,我们该如何理解“二十年来辨是非”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非常好理解,和下一句话“榴花开处照宫闱”连接起来,意思非常明了,就是元春在皇宫里这二十年中看到的,遇到的很多是是非非,下面星火情殇来和大家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元春的判词是对红楼梦全书的一个总纲。
二十年来辨是非,是元春在皇宫里生活的二十年,也是红楼梦全书故事所发生的二十年,这二十年也是贾府荣华富贵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元春经历了很多事情,也看透了很多事情,所发生的一切事,元春心里都非常明白清楚。
第二句榴花开处照宫闱,非常可惜的是元春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虽然享受了荣华富贵,但是都不算长久。
第三句三春争及初春景,在元春死后第四个春天的时候。
第四句虎兕相逢大梦归,白虎和青牛会打架争斗,这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会结束,贾府会被朝廷抄家。
通过解读元春的判词,知道了红楼梦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只有二十五年,在元春死后的第四年的春天,这场大梦就结束了,这才是元春判词的真实含义,是红楼梦故事经历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红楼梦原文:
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独说这正月初一日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老爷和众人说,不管他错不错,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惟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是比肩,那里知道愈比愈好,就象那个好木料,愈经斫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他们把这些话都忘记了,只管瞎忙。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
红楼梦原文:稍刻,小太监传谕出来说:“贾娘娘薨逝。”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这两段原文说明,元春出生在1704年甲申年正月初一的辛巳时,元春死在1734年的甲寅年,元春的寿元是31岁,书上说的43岁是作者故意写错的,目的是隐藏元春的真实身份和死亡的真正时间,这一点不懂八字预测算命这套东西的人,根本就不会在意,也不会清楚元春死亡的真正时间,1704年是甲申年,元春出生,1734年是甲寅年,过了立春就是1735年乙卯年,元春此年31岁,如果元春43岁,死亡时间应该是被1746年丙寅年。
历史上雍正有一个妃子是1734年去世的,叫做宁妃,武氏,雍正十二年(1734年)五月二十四日卒,追封为宁妃。宁妃武氏,是汉军镶黄旗人,一直没有生育过的后妃,约于乾隆二年(1737年)下半年葬于泰陵妃园寝,宝顶位于前排左边第一位。
1735年八月雍正去世,同年乾隆登基,四年后1739年发生弘晳逆案。
历史上发生的弘晳逆案,和元春的判词恰恰对应,也就是弘晳逆案之后,贾府被抄家,红楼梦一书结束,
红楼梦一书里,贾元春最大的秘密就是死亡时间之谜,书中打了一个马虎眼,不细心的读者,不懂得周易四柱预测的人,就非常容易忽略元春的死亡时间,
“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书中这段话才是元春的最大秘密,元春在甲寅年死亡时31岁,偏偏要说成43岁,就是为了隐藏元妃的真实身份。
总之,二十年来辨是非的意思是指红楼梦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在1714年至1739年这二十五年的时间里。
根据贾元春判词和八字命局,发现元春和历史上雍正的妃子宁妃的身份非常符合,都没有生育,还都是汉人,而且都死在1734甲寅年,但到底是不是宁妃,希望广大朋友们一起来讨论论证。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来辩是非”,这里的二十年,应当不是实数,而是虚数,泛指二字开头的岁数。
如果“二十年”是实数,与之对应的只能是元春晋升贤德妃的年龄,结合各方面来看,这个推测可以成立。
参考宝钗入京参选的年龄,大概十四岁,元春入宫也差不多是这个年龄。入宫做女史,年龄不能太小,女史是宫中女官,身份类于唐朝的上官婉儿,司掌校书、校学、中训等职,年龄太小不能胜任。但是女史们入宫时,年龄也不宜太大,入宫之后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才可以正式上岗,工作几年之后,要在她们还不至于是大龄剩女的时候放出去结婚。古时候的结婚年龄普遍偏小,宫里放人要在适婚年龄以内。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宝玉七、八岁,元春和宝玉“其名份虽系姊弟,其情状有如母子。”元春若不是大宝玉六七岁或以上,情状不大可能像母子,也不可能在宝玉三四岁的时候便有能力教授“几本书,数千字在腹内”。元春入宫的时间离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间不会太远。
元春十四岁入宫,在宝玉大约十三岁的时候晋升贤德妃,此时元春正好二十岁左右。如果“二十年来辩是非”的二十年指的是她年龄,她晋封贤德妃时辩的是什么是非呢?
首先排除“辩是非”的对象是秦可卿,综合各方面因素,秦可卿不可能是公主。
刘心武老师主张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胤礽之女,秦可卿的生母是废太子的小妾,此时因废太子之故被监禁于宗人府,在即将临盆时死了。宗人府将该小妾的尸体送出去,贾府的原型——曹家发现小妾腹中的胎儿还可以存活,将其救下来,放在秦业的原型家里抚养,长大之后接入府中,成为贾蓉原型的妻子。
先不说这个过程的玄幻程度有多不可信。即便这个过程可行,且行动成功了,对于贾府而言,秦可卿的公主身份,只有在她的兄弟,也就是废太子之子弘皙掌权之后,才有价值,在此之前,最好保密。一旦贾府收藏废太子之女作为政治投资的行为被皇帝发现,贾府背叛皇帝的嘴脸不就显露无疑了吗?废太子之女,不过是个女儿之身,对皇权没有直接威胁。只有这个公主的夫家和她兄弟——弘皙勾结起来,才有可能对皇权造成威胁,公主活不成了,贾府也难保全。
唐朝时期的高阳公主和丈夫房遗爱卷入谋反事件,房遗爱之兄房遗直向唐高宗李治举报高阳公主夫妇谋反,房遗直一系无恙,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皆被杀。如果元春揭露秦可卿的公主身份,最多只能将功补过保住荣国府,宁国府则很难无咎。而且,既然是将功补过,哪里还有余功给元春邀宠?
既然秦可卿的身份已惊动皇帝,皇帝下密令将其处死,此时该有多少双大内密探的眼睛盯着贾府?贾珍在秦可卿死后,哭的像个泪人,恨不能代其死,愿倾其所有为可卿治丧。贾珍想表达什么?这是骂皇帝还是骂元春?既然秦可卿的身份敏感,此时贾珍该处处避嫌才是。
除了类于汉献帝之流的大权旁落的皇帝外,历史上哪个皇帝宠幸后宫不是凭自己的喜好,皇帝如果对元春没兴趣,不会因为“揭露之功”便将她从女史晋升为妃,大可以通过提升贾政等人的官职对其进行奖赏。
贾府为了自保,不会轻易透露秦可卿的公主身份。贾府如果揭露秦可卿的身份,必定是在形势危急之时为求自保,此时揭露之功只够保命,不可能为元春邀宠。贾珍为了避嫌不会在丧礼上表露出伤心欲绝状。皇帝不会为了奖赏某位女性的功劳便宠幸她。综上所述,秦可卿不是公主,元春揭露秦可卿身份而晋升为妃的推理不能成立。
理解“二十年来辩是非”,得结合曲子《恨无常》一起解读。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喜荣华正好”。此时元春刚刚得宠,从女史晋升为妃子,年龄在二十岁左右。正是秦可卿所说的“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胜”。元春在这个时候,得一门心思留住皇帝的恩宠,无暇顾及“辩是非”。
元春在十六回的时候晋升为妃,到七十二回,从书中的一些细节来看,已经是三年之后了,元春二十三岁左右。七十二回,夏太监打发一个小太监来贾府索要二百两银子,此前这位夏太监已经在贾府取走了一千二百两银子。另有贾琏所说的周太监来贾府索要一千两银子,应慢了就不自在。
太监敢大摇大摆地来贾府索要银子,说明元春在此时已经不是特别受宠了,皇帝有了新宠,她得通过太监的帮助才可分的皇帝的一星雨露。这时候的元春疲于保位,仍然无暇顾及“辩是非”。
“恨无常又到”。元春失宠,新受宠的妃子极有可能是贾府政敌之女。宫内争宠通常与宫外争权并行,要想扳倒贾府,得先置贾府的保护伞元春于死地。就这样,元春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宫里宫外拉锯争斗,大约两年之后,由于宠妃谗言,皇帝赐死元春。元春是受过皇帝宠幸的妃子,不能杀头,按宫里的规矩,只能赐鸩、赐三尺白绫,令其自杀。“荡悠悠,把芳魂消耗”,从字意上来看,元春可能是被赐白绫上吊自杀。这一点笔者赞同刘心武老师的推测。此时元春大约二十五岁左右。
三尺白绫送到之时,死亡已在眼前,此时的元春,思想才达到了“辩是非”的高度。人在面对死亡的那一刻,往往会豁然开朗,明白执拗的争斗不过是“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登高必跌重,何须争夺忙。
“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贾府住在京城,天子脚下,不能说是“路远山高”。皇宫九重,宫规森严,皇妃不能随意进出,虽然父母就在皇宫外面,也像是山高路远,难以到达。
元春死时,也像秦可卿报梦凤姐一样,给贾政夫妇报梦,嘱托他们“须要退步抽身早”。归田辞官,远离权利斗争。
可是皇帝的刀已磨亮,政敌的弓已拉满,贾府正如智通寺门旁的那副破对联所表:“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元春死后,贾府随之倒塌。
元春从入宫到受宠再到被杀共历时十年左右,晋升为妃到赐死时,有五年左右。可卿对凤姐说:“眼前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可见元春为妃的时间不会太长,最多不过五年。
“二十年来辩是非”,这个二十年并非实数。元春在二十岁时,尚没达到“辩是非”的境界。她也不可能在宫里待二十年之久。“二十年”应是她的年龄二十多岁的一个虚数。诗句里的数字常是虚数,比如李后主的《破阵子》开篇两句——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南唐享国三十九年,四十非准确数字,三千里地也不是准确数字。曹公在这里用“二十”,也不应该当成实数来一五一十的对应。
元春的“辩是非”,就是《红楼梦》一僧一道的“好了”哲学。书中人物里,参悟到“好了”的还有甄士隐、贾宝玉、柳湘莲、尤三姐等。“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报常的”。“好了”哲学是一种消极的人生观,是历经过大起大落的人特有的堪破世务、消极遁世的情绪。“好了”哲学又告诫世人功名利禄皆为幻影,不需执着于追求,这对于我们来说并非全是消极,起码教会我们少一点贪婪多注重修性。我们大可以存其优、退其劣,在人生的道路上轻装上阵,少走弯路,直达人性的完善之道。
#####《红楼梦》第五回对十二金钗均有判词,实际上是对十二金钗以后命运的交待,在对元春的判词四句,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来辨是非,是说贾元春二十岁(大概是她入宫的年纪〉时,己经很通达人情世事了。榴花开处照宫闱,榴花似火,故用照字,以石榴花所开之处使宫闱生色,同时取石榴多子的意思表示祝贺。三春争及初春景,意思元春三个妹妹都不及她荣华富贵。最后一句可能暗示元春死于两派的政治斗争中。
#####“二十年来辨是非”一句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是一幅画的词,即“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幅画与歌词并没有说是关于元春的判词,读者只所以将其判定为元春的判词,大约与第三句的“三春”有关。我认为其并不是针对一个人物的判词,如按一个具体的人物作判断是矛盾的。元春能多大?就已经辨是非二十年。难道元春在孩童时期就辨是非的?再者,“辩是非”是判断大是大非,也即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是以“二十年”为依据的(年,即编年史。)。这里应该是言儒学文化观念以二十四史之类的历史记载作为依据辨是非。二十四史能作为判断是非的依据吗?不能。人类应当依据什么辨是非?应当依据探索实践的验证,也即未来的实践验证才是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
“榴花开处照宫闱”,此句是言儒学文化就象石榴花孕育石榴籽一样,孕育产生了很多的“子”,但其果的实质内容都不大,除了一股甜水,没有多大的作用和利用价值,最有价值的就是混到皇宫当官,也即“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是言儒学文化热衷开花落花之感叹;“初春景”即开花落花之景。最后一句是言儒学文化必定孕育酿出大灾难,“虎兕相逢”就是大灾难。
“也有一首歌词”,一个“也”字表达了歌词没有“画着一张弓”重要,那么重要的是真。“一张弓”就是真。“只见”也是强调重要的意思,就是不让读者见别的,只见“一张弓”这个真。“画着一张弓”就是表达的红楼梦一书。“画”是虚,是假;“一张弓”是真是实。“张弓”可以理解为进攻武器或国防兵器的扩张提高;怎样提高?就是用“一”,也即用技术创新“张弓”。“弓上”就是强弓或强而先进的兵器,怎样实现“弓上”?只有“挂”,也即以提手(提高技术)为圭臬为引领。“香橼”就是指的热衷落后技术,重木不重金的文化观念。“橼”就是与落后木结缘有缘的文化或文化教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