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啥意思?为何要躲?
“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这里的“蛤蟆”就是指“癞蛤蟆”,俗语字面意思是“癞蛤蟆会在端午节躲藏起来,但总有一部分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端午)。”为什么要躲呢?
1.蛤蟆蝌蚪躲端午
民间人们普遍认为,癞蛤蟆是一种“神虫”,由于农历五月初五是“毒月毒日”,怕自己受到伤害而躲起来。究其原因:五月五端午节气温高,太阳高照光线照射强烈,而蛤蟆最怕强光,所以会躲藏起来。
2.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实质“蛤蟆”就是“癞蛤蟆”,属同一种动物,“学名”叫“蟾蜍”。它身体上长有很多疙瘩,内有汁液且有毒,汁液广泛用于医药行业。看似其貌不扬的蟾蜍,周身均是宝。由于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属毒月毒日。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蟾蜍的“毒性”最强,药效最高。所以,端午这一天人们为了自己的药用或者获得收益,均会去抓捕它。故,“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之说就出现了。
今天无意中看到这个问答,第一眼看到癞蛤蟆三个字就想到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再一细看原来人家是躲不过五月五啊,不竟想起小时候在家,爸妈养大我们7个孩子,相对来说就会有听话的、调皮的、勤快的、偷懒的,每到农忙双抢的时候,那真是披星戴月的干活,在农村干过农活的都知道,7月份正热的时候挥汗如雨抢收早稻,争分夺秒抢种晚稻,家里的农田就在马路边,我和姐姐弯腰在田里干活,每次升腰喘口气时都会往马路上望望,希望能见到大哥。
大哥上班的地方离家三十多里路,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只有自行车,每次周末就见他急急忙忙骑着自行车往家赶,有的时候还会带几学生来帮忙,所以每次到了周末,就像盼星星盼月亮样盼望大哥,爸爸看出我们的心思说,“累了就到那边树下喝口茶歇歇吧,你大哥到时间就会回来的,他还想癞蛤蟆躲过端午啊,那是躲不过五月五的”。当时听了也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是我们知道大哥会回来和我们一起。
晚上躺在竹床上看着星星,耳边听着青蛙的鸣叫声,想起爸爸说的那句话,哥哥是学校语文和历史老师,对于我来说哥哥天文地理无所不知啊,不懂都可以在他那里搜索出你需要的答案。就问哥哥:爸爸说你是癞蛤蟆呢,但是你跑不掉,都在爸爸的掌控中。”哥哥问,“什么癞蛤蟆啊”?爸爸接过话说:“她们几个在那收谷子心不在焉,我就说了癞蛤蟆想躲过端午啊。”“我都成癞蛤蟆了,哈哈~~”“哥,这癞蛤蟆是什么意思啊”
“这是很古代的一个习俗吧,你看过端午那天一早起来,爸爸给你们干啥了”?
我想了想,端午那天妈妈早早煮好了一锅粽子鸡蛋大蒜,爸爸插艾草···还有呢,是不是爸爸拿手指点了你一下”?“对,他在碗里沾酒往脑门上抹一下,那味道不好闻\\\"。
“那个就是给你抹雄黄酒,这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一种习俗传下来的,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五月被称为“毒”月、五日又叫是毒日,还有“五毒”是指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也就是刚我们说的癞蛤蟆。癞蛤蟆的皮可以做药,这个你们知道了,你们也去捡过的”。“嗯是的,蛤蟆衣现在也不好捡了”。“对啊,都知道癞蛤蟆衣可以当药,到了五月初五天地阳气非常重的时候,癞蛤蟆毒性也非常强,医用价值也更高更好了,所以这段时间抓它的人更多,还有刚说的雄黄酒,这天不是撒雄黄酒吗?以前老祖宗得出的经验,雄黄酒是五毒的克星,如果它们吃了或者沾染上雄黄酒就会去西天,所以这天大家都会在家里各个角落院子撒些雄黄酒,给小孩脸上手上也抹些,这些毒虫也像懂的这些知识样,闻到雄黄酒气味它就不会靠近。所以说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一个是传统留下来的习俗,癞蛤蟆怕雄黄酒,闻到味就会远远躲起来,这天即使你碰巧抓到一只,都会莫名其妙不见了”。“为什么”?“因为端午这天到处都弥漫着雄黄酒的味道,这只谁知道是犯迷糊被你不小心抓住了,它还不清醒过来那小命不保了”。“哦哦。另外个原因呢”?“另外一个是人为的呀,都知道抓了它可以卖钱,端午的更好,所以更想抓它呀,这就应验了爸爸说的,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的说法”。“就是哦,原来五月初五是癞蛤蟆过不去的一道坎啊,突然感觉有点点心疼它了”。
现在想想这句话也类似于: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幸好幸好,癞蛤蟆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了。因为它不但有医用价值,它还是我们的小卫士呢,比如烦人的蚊子,就是它的美食,为了生态链健康平衡,我们要爱护野生癞蛤蟆了。
#####在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上半年最后一个比较隆重的节日。
在民间,和端午节有关的习俗和俗语是有很多的,其中有这么一句俗语“蛤蟆蝌蚪躲端午,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一起来看看。
古人认为,农历五月是一年之中阳气最多的月份,尤以初五日为最盛,因此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叫作端阳节。
《岁时广记》有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是说,此日,采摘、炮制的药材,药效要比平日里采摘、炮制的药材药效好。有人就要问了,这和癞蛤蟆又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关系看大了去了!
传说一、蛤蟆辟兵
《淮南子》云“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蟾蜍万岁者,头上有角,额有丹书八字,五月五日午时取之阴干,百日,以其足划地,即为流水。带其于身,辟五兵,若敌人射己者,弓矢皆反还自向也”。“鼓造”说的就是蟾蜍,“辟兵”躲避兵器伤害。
意思就是说,用农历五月捕捉的癞蛤蟆来制作“辟兵”,带上以后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到刀兵的伤害。怎么样,厉害不厉害!等到了五月十五月圆的时候,癞蛤蟆差不多都要被捕捉完了。
传说二,金蟾脱衣
据说,每当到了五月初五时,蟾蜍就要脱皮,这皮比黄金还珍贵,可蟾蜍脱完皮以后会立刻把皮吃掉,为了得到蟾蜍皮,人们初五一大早的就去抓蟾蜍回来养着,等着它慢慢脱皮。
传说三、制药说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用癞蛤蟆制药的风俗。
而端午节时的癞蛤蟆,身上毒性最大、质量也最好,做成药以后效果也最佳。
如此种种,“蛤蟆躲端午”也就不难理解了,不躲起来,难道等着被抓吗?被抓住了,基本上也就活不成了!有此劫难,任谁也是得躲起来的!
#####“癞蛤蟆躲端午,躲过一时是一时”。过去,每到端午节前后,村里就有来人收购癞蛤蟆。这个时候,小编都会和小伙伴们到田里去抓几只癞蛤蟆来,换点零钱花。
听收购蛤蟆的人讲,癞蛤蟆晾干以后可以用来做药材,制药。端午节前后,癞蛤蟆不仅多,做成药以后,效果也会比平时的好。
所以,过去一到端午节田间、河边都是抓癞蛤蟆的人。不过,自打癞蛤蟆被列为保护动物后,来收蛤蟆的人没有了,也就没人在抓了。
#####以前老辈人说,每年过端午的时候,正是癞蛤蟆身体毒素成熟的时候,此时采蛤蟆毒便是最佳时机。因为端午一过炎热的夏季就来了,各种疾病害虫在这个时候“重获新生”,而癞蛤蟆的毒在这个时候就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蛤蟆毒在医学上有许多种用途,它也是多种中成药的原料之一。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消肿止痛,所以抓蛤蟆是为了取毒。
#####五月五过端午,古代端午节有捉癞蛤蟆的风俗,现在仍在河南农村流行。
民间认为,癞蛤蟆有剧毒, 能够清热解毒,特别是端午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质量最好,
人们把蛤蟆眼泡上的毒汁挤出拌入面粉搓成长条,晾干备用。还把锭墨(墨锭,是文房四宝之一,因其产地不同,又分为:瑞墨、徽墨、绛墨等。墨锭是将墨团分成小块放入铜模或木头模后,压成墨锭作为书画类用品的)。塞进癞蛤蟆嘴里,将它挂在墙壁上, 风干后就成了中药,此称蛤蟆墨。
人身上出了毒疽(毒疽是为毒邪阻滞而致的化脓性疾病。其特征是初起如栗,不发热胀痛,易向四周扩大。溃烂之后,状如蜂窝,发于肌肉之间,凡皮肤厚而坚韧的地方都可发生,但多发于项后及背部),用此墨画一圈,病情就会得到控制。
或者把墨块放癞蛤蟆嘴里,然后把蛤蟆埋到阴凉处,7天后取出,墨块就可以画地为牢。就是在墙上画个圈圈,然后蚊子都飞到墨圈里面不出来了。还有治疗小孩子腮腺炎呀,画上就行等等……
正因为如此,人们说它是“神虫”也不为过。这天怕被人捉拿,都纷纷躲藏起来,所以这天的蛤蟆特别难捉,故而民间有\\\"癞蛤蟆躲端午\\\"的俗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