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的时候为什么要点灯?鲁迅——为了等待影子的告别
(零)
神农氏教会了人类种植农作物;有巢氏教会了人类建造住所;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流传于世。不熄,是喻长明。道教文化中,人死之时即要点灯。长明灯是阴阳两界的指引,点燃长明之火,直至出殡下葬之刻,是为了照亮通向另一个世界的出口。
(一)
爷爷去世那年,我八岁。
按照川南丧葬习俗,要请道教文化中的掌坛师(不知详细的叫法,暂且这样命名罢)做法事。我仍记得,放学回来的那个夏天,堂屋里站满了人,一直挤到了院子里。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嘈杂的声音撞击着耳膜,吆喝声、鞭炮声、锣鼓声、掌坛师吟诵声……化作一股乱流在空气中碰撞着。
烟雾缭绕中,我咳嗽着径直走向堂屋。不多时,便换作一身素缟,跪坐在灵屋前,听着掌坛师们咿咿呀呀的吟诵;堂屋正中摆放着爷爷的灵柩,以及一张几年前照好的黑白像。灵柩旁以特殊的方式摆放着多盏煤油灯,那灯发出惨淡浑浊的红光——飘飘忽忽的照在漆黑如墨的灵柩及黑白像上,反射出诡秘的幽蓝光辉。随之,有一股浓郁的植物油香,使得整个灵堂里弥漫着特殊的气息。
我时常想起,一个灯盏发出的光芒对于一个生命的重要性。它使得我们度过很多孤寂清冷的黑夜,使得我们记起生活过的村庄。
零八年再往前几年,老家是没有电灯的。
也许是位置太过偏远,在身处半山腰接近山顶的地方,交通不便使得光明总是很奢侈。(当时大部分人都居住在山脚的平坦开阔地带)每当夜晚来临,我总是会看到爷爷的马灯亮起。虽然微弱,却是黑暗中的一抹慰藉。
我曾在无数个夏夜里望着繁星发呆,听着夜晚密林中的各种动静,虫鸣蛙叫的声响里,大人们坐在院子里用大蒲扇乘凉,他们所摆的龙门阵我大抵是不屑于去插嘴的。有时声音过于嘈杂,我就进屋去盯着煤油灯出了神。
爷爷的马灯对于他来说是宝贵之物,有时候我们常常只能点用普通的煤油灯。那灯发出惨淡的红光,在黑夜中摇摇欲坠。飘飘忽忽的焰尖一缕浓烟扶摇直上,将人的背影无限放大,在那样许多个寂静清冷的黑夜里,扭曲着,抽象着。
人生也就六七十载,在那个没有电视,电灯的年代,爷爷那一代人在无数个夜晚又是怎样去度过的,也无从得知。但我相信,总有一些日子,是那样的无聊,且枯燥。
(二)
前来吊唁的人陆陆续续,堂前堆满了花圈以及各种物品。我已忘记是何时起身,只觉腿脚有些许发麻,微熏的脑袋里闪过飘忽的烛光,众人的嘈杂依然在耳边回响。
桌席上我草草吃过饭,便走到一旁。众人耳语的是什么,我也无心探寻。只得望见安静的灵堂里,烛光摇曳。
上山的前一晚,掌坛师开始摆坛。十余年过去,众多细节早已遗忘,勉强记起来些许,也是残缺不全。唯一记得那是从灵堂一直延伸到院子里,很长的一条路,主坛在外面,坛周围有许多亮着的红烛。
仪式开始,掌坛师即自吟诵,锣鼓声起。许许多多的人开始手持点亮的红烛一个接一个围着坛路走,不停地转圈,亮起的烛光那晚似是照亮了半边天,中途若是手中的红烛熄灭了就得在坛边点亮,再继续走。就这样一直持续到凌晨之后。
十余年过去,这个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虽不知用意何为,但一直记得:那无数亮起的红光……在心里永不熄灭。
仪式结束后,约是凌晨两三点沉沉睡去,不久,五六点即要醒来,开始准备上山之事。
十来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黎明便要抬木起棺,作为爷爷的子女们,每行进一段路,便要进行一次跪拜。整条路走下来,不下十余次。唢呐班子凑响凄凉的唢呐,擎引魂幡的,挽联花圈花篮阴阳伞摇钱树等,孝子贤孙们一身缟素。最前面的,是一个设路灯的人,所谓的路灯,就是麻匹粘了麻油,点着了,随走随向路边仍。远远望去,一条白行似龙游蛇行,蔚蔚可观。
入完殓起殡时,由爷爷的直系亲属把灯打碎,灯光灭了,一个土生土长的人,便彻底地离开了村庄。
(三)
爷爷去世两年左右,奶奶也随他而去。
灵堂内,又见长明灯起。飘飘忽忽的光亮将人的背影无限放大。
一个整天就在你眼前走动着的人,突然间就不在了。我原本以为我会和其他人一样作悲伤态,感斯人已去。不料心里却出奇的平静,也许是年幼对世事的无知与茫然,只道这是大梦一场,可梦中之人,却再也不会醒来。
奶奶曾说:人活一世,不过六七十载,在这世间走过一遭,又终将离去。我似懂非懂,对于死亡,确是没有太多的感悟,那无数次出现在我脑海中的长明之火,到底是照亮通向何方的道路,也无从得知。多年后,我想到油枯灯熄,也许有个一语双关的意思。
鲁迅说人睡到不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我姑且认为:长明灯下,除了指路,我们所有人都在等一个,告别。
至此,我再也没有见过爷爷的马灯亮起,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中,它或许已完成了自身的使命,随岁月消散。如今的老家只剩下了几墙断壁,在密林中显得格外突兀。适逢回乡,我时常会往山中走走,沉重的脚步惊起几只孤零零的飞鸟,踩碎散落的瓦砾,野草在地里疯长,满目荒芜。
如果把时间倒转回去,倘若把回忆折叠开来,我能看见那黑夜中一抹惨淡的红光,飘飘忽忽,映射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陪着许多人熬过无数寂静清冷的年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