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映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五 安忍品69 旁生亦行持安忍

  释迦牟尼佛广传(上)

  全知麦彭*** 著 索达吉*** 译

  五安忍品

  69、旁生亦行持安忍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妙鼓龙王,它有一弟名为近鼓龙王,也即后来之阿难***。二龙有次前往鼓声龙王处,鼓声龙王对它们心生不满,嗔心生起后便向二龙施放毒气,且以粗暴言词诋毁它俩道:“你们实乃假扮龙王。”鼓声还再三妄图赶走二龙。

  近鼓此时略微生起嗔心,它欲破坏整个鼓声龙王辖区。而妙鼓则以善妙言词断除它俩嗔心,近鼓对其所言终于生信。而妙鼓当时所宣教言,至今仍利益无量无边众生。这些偈言均记载于《龙王请问经》中,其他本师传中,妙盛、近盛龙王之故事,亦与此公案大致相同。

  又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一六牙大象,有一穿着袈裟之猎人用毒箭向此大象射击。母象本欲踩死猎人,六牙大象制止住它,还将自身象牙布施与猎人。

  释迦牟尼佛曾转生为森林中一犀牛,因身具极大威力而成为犀牛王。当时有一顽皮猴子非常顽劣,它看到犀牛王富有大慈悲心、从不怀有嗔恨、具有高深等持力与无畏精神后,便常常以种种方法、手段对犀牛王加以损害。当犀牛王睡觉时,猴子会突然跃上牛背,有时又跨骑犀牛身上;当犀牛寻觅饮食时,它就在路上进行拦截;有时又用木棍掏挖犀牛耳朵;当犀牛于河中行进时,猴子又跳到它头上以双手蒙住它双眼;骑在犀牛背上时,又用木棒击打它,如此等等,举不胜举。总之,猴子想尽办法,以种种恶行损害犀牛,为它带来麻烦。

  尽管犀牛承受如此花样繁多之危害,但它从未生起丝毫嗔恨或不欢喜心,似乎猴子正在利益自己一样,犀牛以此方便而恒修安忍。

  后有一夜叉看不惯猴子所为,为观察犀牛发心清净与否,当猴子再次骑在犀牛背上时,夜叉便于路上拦住犀牛说道:“请稍等片刻,你是否在此野蛮猴子前犯下错误?或者你因赌博告负而不得不受它欺负?或者你本身就非常恐惧猴子?又或者你认为自己特别虚弱,以致不敢面对它?为何你要承受它如此欺侮?你两只犄角力能摧毁石山,一旦你生嗔心,你四蹄亦可踏平岩石山峰。你身体如此强健有力且硬如磐石,连狮子都恐惧不已,既如此,你却仍慈悲待猴,它倒反而要伤害你。你原本用犄角或四蹄就能轻易踩扁它,为何如今反要受它戏弄?”

  犀牛用温和语气回答说:“正因猴子身无大力,而我也已了知它行为不合理,故而我才更要对其安忍行事。有些众生心有迷惑,有些众生身弱无力,在此等众生前,我们更应行持真正安忍行为。所以当此体小力弱之猴子欺负我时,我才能安忍不动,不坏忍辱心行。”

  夜叉闻言说道:“如这样行事,在猴子永无停息之损害中,你将始终得不到解脱。于野蛮众生前修安忍,它只会变本加厉损毁你。”

  犀牛平静回答说:“我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要厉行安忍,决不损害我忍辱对境。我尽管也用方便法进行劝导,但它还要如此行持,我也只能听之任之。不修忍耐之众生当然存在,不过他们也许会从邪道歪门中获得解脱。若我们受到其它众生轻毁,我们还能坚持安忍行为,这些持恶见众生慢慢看到、了解自己行为所产生之过失后,往往会放弃恶行,以后不敢再如此行事。这样一来,这些人岂不也能从中得到解脱。”

  夜叉闻言打响指赞叹道:“善哉!善哉!旁生里竟有如此善良心地!”如是赞叹后,夜叉将猴子从牛背上拽下,并要求它今后只能保护犀牛王,再也不能随便欺负,然后就消失不见。

  另外,久远之前一寂静地里,有众多野兽共同生活在一起,夏巴在其中非常有力量、势力强大,且走路、奔跑迅疾。不唯如此,它心性所具有之力量亦非常强大,以其悲心之故从不损害任何众生,自己亦靠野草与清净水过活。

  一次,有一国王率众多射箭好手与四种军队一同前往森林,众人手执弓箭,看见野兽后便穷追不舍。国王也骑马驱驰,结果在碰到一巨大坑堑后,兽王自然一跃而过,而当国王逼近时,跨下之马不敢再往前行,紧急停步之时,国王却被甩了下去。

  兽王听不到马蹄声后急往回看,结果发现马背上已空无一人,而马则徘徊在坑堑旁来回走动。兽王心下思量:国王肯定已堕坑中。尽管明知国王前来此地是要将自己杀害,但兽王依然心生悲意想到:“国王本可以安享快乐生活,奈何今日却因我而坠入深堑、感受难忍痛苦。若国王尚未死去,我决不应将他舍弃。”兽王边想边来到坑边。

  此时兽王发现国王已是满面尘土、半死不活,且在坑中辗转反侧、痛苦不安,兽王不觉流下伤心眼泪。它问国王:“不知国王伤势是否严重?我乃居住于你治下国土中之野兽,是你为我提供生存所需水草。请国王放心,你所命令之事,我一定尽量照办。”国王对这种场面深感稀有,他一时不知兽王所言是真是假。他满面疑惑问道:“我本想杀害你,你为何还要对我如此慈悲?看来我与野兽还真有缘分。我所着披风甚为厚实,故而身体未严重受损,皮毛痛苦我自可忍受。但我妄图损害像你这样的善良众生,此刻骨铭心之痛已远超我堕入深坑之苦。我自己铸下大错,请你一定宽恕我。”

  兽王则仔细观察、衡量与国王身重相同之石块,发现自己尚能背动时就跳入坑中,然后让国王趴在自己背上,以恭敬心从坑中一跃而出。出得坑口,兽王又为国王指路。当其准备返回森林中时,国王抱住它说道:“在此寒热森林中,是你赐予我第二次生命,我抛下你独自回王宫太不应理,不如我们一起回到宫中?”

  夏巴告诉国王说:“大国王,你日后应学习多多从事善行。若你真欲报恩,则望你从今往后对那些愚笨、可怜旁生定要以慈悲心对待,再勿进行狩猎活动。所有众生均欲得到快乐,不想感受痛苦,这一点毫无例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你应舍弃毁坏自己名声之举,再勿造作智者谴责之业。应成为一切功德来源之国王,你应继续保有王位、实施仁政,以积累福德资粮。我不可能在宫殿中生活,我只能生存于森林中,野兽与人自有不同之生活习性,故而我不会前往王宫。你回宫后务必以饶益心利益自他,勤行布施,并严守清净戒律,还要修持安乐法门,不忘增上名声、多积福德。”国王以欢喜心闻受兽王夏 巴教言,然后一边依依不舍地望着它,一边向王宫走去。

  在一寂静森林中,住有猛兽等众多野兽,释迦牟尼佛当时也曾示现为一只身呈金色、相貌美丽之日日野兽。日日聪明异常、富有智慧,它能清楚知道哪里有猎人所布罗网,经自己观察后就能远离此地。对跟随自己之野兽,日日一直就如父母待儿一般慈心相向。

  一日,于一水流湍急大河中,有一人正被急流挟裹而下,他因濒临绝境而惊恐哭叫。日日立即跃入水中将其救出,此人千恩万谢道:“你是我救命恩人,我该如何报答?请你尽管吩咐。”日日野兽则对他说道:“不要将此事对外宣扬就已是对我最大报恩,因我身肉会被人贪著吃掉,而皮毛亦会有人欲据为己有。你若要报恩,就千万勿对人提及此事,如此才能保护好我生命安全,这世间实在乏少值得信赖、依靠之人。”被救之人爽快应允道:“我一定照办。”然后就顶礼告别。

  当地国王之王妃历来以梦兆准确而著称,她有一日感得一梦:梦中,吉祥野兽日日正坐于宝座上向国王及其眷属传讲佛法。王妃将梦境汇报与国王后,国王下决心道:“看来我们必须找到此兽。”国王随即鼓动众猎人说:“谁能得知此野兽之准确信息,便奖励他四十座城市及众多美女。”

  国王如此宣布后,那被救之人闻之不觉贪欲大增,他急忙向国王表功说:“我曾亲眼目睹过这只野兽。”那人随后就在前领路,国王率大军一同跟随前往。

  众人将野兽所居森林团团围绕,被救者则带国王等人马深入森林。当他发现日日踪影、正举手要为国王指点时,右手忽然断掉、坠地。国王愈发想捕获这头野兽,他就一边张弓搭箭,一边逐渐接近日日。

  野兽此刻心中想到:整个森林到处喧嚣人马杂沓音声,想必此处已被这些人全部包围,看来已无处可逃。想及此,它便用人言向国王说道:“大国王,你不必焦急冒进,我现已是你囊中之物。只是我想知道我在此地之消息是谁向你透露?”国王对其所言深感稀有,他就用弓箭一指那人。

  野兽马上辨识出此人,它向此人陈述了他所作所为不合理之处,并将前后经过也向国王讲明。国王问那人:“这野兽所说是否正确合理?”那人不好意思地惭愧说道:“它所言确实真实无谬。”国王听罢对他忘恩负义之举亦深表义愤,于是就一边讥毁他背叛行为,一边欲用箭将其射杀。

  日日野兽赶忙上前劝阻:“大国王,现在杀他又有何益?他乃受贪欲——这众生共同之大敌所驱使才来至此地。由此而起之坏名声已将他今生全部毁灭,非福德之过亦会毁坏他来世。你实在应对他生起悲心,万勿射杀他。如果国王今后对我有何要求,我定当依教奉行。”

  国王闻已不禁以恭敬心连声赞叹,又将之迎请到王宫。于是日日便在王宫为众人宣讲佛法,国王、大臣、王妃、城市中人都对它生起信心,并精进修持它所传教法,众人也发愿从今往后一定对所有飞禽走兽广行无畏布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