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应如何修行?心经的“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究竟是何意?

在楞严经中,观世音菩萨开示了他自己的修行方法,就是非常著名的观音耳根圆通法门,此法门无比殊胜,很多佛子希望修行此法门,但此法门很多人却不懂,错讲的也很多,故此华峰禅师特别开示。 初於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华峰禅师讲解:初于闻中,意思是首先要认得闻性,也就是开悟见性。开悟见性以后,即是入流。入流的意思是入自性之流。凡夫不明自性,处处攀缘而不自觉,所以凡夫是出流,圣人不攀缘,不被色相所牵,如如不动,所以叫入流。亡所,意思是不生二相。有能有所,有我和我的对境,这叫所。因此,这第一步就要求开悟见性的人,首先在清净的闻性中,不起分别,不生二相,于一切音声,非闻非不闻。若是闻声,则有能所,若说不闻声,众生又不耳聋。所以第一步的要求就非常高。不是彻悟自性的人,无法修习。什么程度才叫彻悟自性呢?差不多要破禅宗的重关。 所入即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华峰禅师讲解:当修习纯熟以后,自性不再妄起分别,那么就不再生起动静二相的分别。动相即是你听到的声音,静相就是安静无声音。动静二相皆无,那有什么呢?妙不可言。比如,一个修行耳根圆通法门的修行者,坐在小溪旁,最开始能听到水流声,当自性不妄动,入流亡所时,则无小溪(无对境相,亡所),闻声非声(入自性流),再到声音消失,亦不空寂,非声非色非空(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华峰禅师讲解:就这样继续修行下去,把能闻的我执,所闻的境执皆破尽,甚至就连无闻无执亦不可得。 觉所觉空。空觉极圆。 华峰禅师讲解:再深入修行下去,识性的妄动也彻底空了,唯有灵动圆满的自性无穷无尽无限无生无灭。到此境界,还有一空执在。 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华峰禅师讲解:最后就连空亦不可得,生灭的妄动彻底消失,伏元归真,此时便证得寂灭,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华峰禅师开示: 这是《心经》的核心,领悟了这句话就明白了《心经》。所谓“空不异色,色不异空”。其实是无法用言语来解释的。真正证悟自性的人自然会懂,强加解释,是一种无奈,下面就勉强的来解释一下吧。 这句话是这个宇宙,世界的终极真相,宇宙中并非有物质,也非没有物质。认为有物质,是错误的;这一点,研究现代量子物理学的前沿科学家或许已经发现了一点端倪,但是比起佛的智慧来说还是差远了。认为没有物质,万物皆空,也是错误的;如果没有物质,那我们每天生活的世界又算是什么呢?因此,懂得真相的人只能心里明白,无法用言语来描述。故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心经》就是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为众生所宣说,佛法的最上乘的妙义,乃是最圆满最究竟的解释。现在牵强的对《心经》再做一层解释,则是头上安头了。但是末法众生根器劣,又不得不强加解释。所以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我们经常看佛经中,很多圣人菩萨可以施展神通,为何他们可以神通广大?其实就是“空不异色”的运用,但是凡夫没有证悟,因此无法运用,只能颠倒小用,吃饭喝水这些可以。 在《楞严经》中佛讲地大虚妄时,曾经提出过一个邻虚尘的概念,什么叫邻虚尘?物理学不是认为物质由分子,原子以及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吗?同佛教中小乘观法“析空观”类似,假如把物质(色相)无限细分下去,最后物质色粒已经细分到几乎像虚空一样微细了,几乎就接近虚空,但又不算是虚空,因为它毕竟还有一个色相嘛,所以叫它邻虚尘,意思就是细微程度接近虚空的尘埃。那么无论你怎么细分,色粒子无限小,它始终是色(物质)是不是?那么,这个无限小的邻虚尘,它是不是从空诞生呢?如果邻虚尘是从空而产生的,既然你说虚空,既然是虚空,就应该一无所有才能叫虚空,如果一无所有,那就不应该产生任何物质。因此你说它是空,就不成立,因为空就是空,它不能产生物质,如果虚空能产生物质,那就好比铁里长出了一块木头一样奇怪了。如果你说邻虚尘是物质,不是空,那它始终无限细分下去,永远无穷无尽,也就是说根本就没有起源,那么最终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所以宇宙的真相,《心经》已经全部告诉你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比如,你看到山上有块石头,这块石头,它是空的吗?不是。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吗?也不是。究竟是什么?明不明白,那就得看你能否证悟自性。 佛教的每一种法门都可以证悟自性,只是证悟自性的圆满程度不同,应机者不同。故法无顿渐,因人根基不同而有了小乘大乘之说。小乘行人所证悟的自性不究竟圆满,大乘行人证悟自性圆满,禅宗则是最直截了当、直指人心的证悟法。 假如佛果是山顶,那么每个法门都是通往山顶的道路,有的是曲折小路,有的是大路阶梯,当然还有外道邪路,越走越远。而禅宗则好比是坐缆车,但是虽然禅宗最快捷,但是禅宗的门槛却最高。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因此,各人应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法门,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最殊胜的。应机则妙也。 公案棒喝:“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晋末高僧竺道生,为鸠摩罗什的高足,悟性非凡。年十五就登坛讲法,二十上江西庐山讲授佛法。 当时《大般涅槃经》只部分译出,仅有东晋法显与佛陀跋陀罗译出的六卷《大般泥洹经》上卷传入,在前部分佛经中明确说明除一阐提(断绝一切善根的人)外皆有佛性,换言之一阐提之人不能成佛。道生大师剖析经旨,认为“一阐提人能成佛”,不成想这一论点招致强烈非难,并遂引起着相文字之徒的激烈反对,生公之言论被认为邪说,遂即被摈出僧团。 被逐出庐山后,道生大师入吴中(今苏州境内)虎丘山,传说他在山中曾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说到一阐提有佛性,群石皆为点头(见《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三十六)。 后来昙无谶译出的全部《涅槃经》下卷传至建康(今江苏南京),经中果然也讲到“一阐提人有佛性”,可以成佛,证明道生说的正确,大众这才佩服他的卓越见识。 那些撇弃他的人们感到罪孽深重,顿发殷重忏悔心。纷纷出外寻找生公,当他们在虎丘山找到道生大师的时候,正见道生大师对顽石讲法,顽石似乎领悟,频频点头。 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