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语言起源进化研究新视角或起源自鸟类、猿猴语言
微生物研究开启人类语言起源进化研究新视角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常见细菌会通过组合信息的方式传递信息,而此前只在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身上发现这种交流方式。研究人员认为,发达的大脑未必足以解释人类复杂多样的语言能力,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研究发现,在土壤和水中常见的铜绿色假单胞菌会使用组合信息的方式彼此交流,这样的组合信息与组成信息的单个部分直接加总所传递的内容是不相同的。而这样的例子在人类的语言里不胜枚举,就好像当我们听到“船屋”时,不会反应出船和屋子两个单独的信息,而是一个独立新概念“船屋”。
之前科学界一直认为只有人类和一些灵长类动物能够这样交流,而现在实验证明铜绿色假单胞菌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化学信息互相交流,进而产生能够让细菌存活的蛋白质。实验发现,当两个信息相继发出时,铜绿色假单胞菌中产生的蛋白质数量与两个信息同时发出时不同。
英国杜伦大学进化人类学研究员托姆·斯科特-菲利普斯(Thom Scott-Phillips)表示,这一发现对了解人类语言起源意义重大。
人类语言或起源自鸟类、猿猴语言
人类语言或起源自鸟类、猿猴语言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生活着一种银色长臂猿。这种动物濒临灭绝,他们最特别的地方在可以“唱出”较长的复杂“歌曲”,使用14种不同类型的记号——标记领地、向家人和潜在配偶传递消息。
研究它们不仅出于人类的好奇心,更在于这种银色长臂猿身上或许隐藏着人类语言进化的线索。两位麻省理工大学教授在最新发表的论文《人类语言进化和当代语言本质假说整合(The Integration Hypothesis of Human Language Evolution and the Nature of Contemporary Languages)》中宣称,通过重新审视当代的语言,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是如何从更为古老且基础的通讯模型(例如鸟类和猿类)进化出现在的交流方式的。研究人员表示,我们从鸟类那里获取了语言中的旋律声部,从猿类那里学会了说有“内容”的话。大约在10万年以前,人类将这些能力融入自己的语言,并逐步发展为今天我们所听到的形态。
麻省理工大学日本语语言和文化教授、语言学家宫川茂(Shigeru Miyagawa)提到:“人类的语言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不可能回到过去弄个清楚。我们所能做的只是设想出一个与实际最贴切的理论模型。”
具体来说,宫川茂和他的研究伙伴认为,重新分析后,现代语言的一些特性实际上体现出了其他动物语言的某些特性。也就是说,人类互相之间的交流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像动物之间的交流。
宫川茂补充道:“是的,人类的语言十分特别,但如果以正确的方式对它进行分割,我们会得到两个有限部分。这两部分在动物世界都有可以追溯。”
在过去的研究中,宫川茂曾经提出,人类的语言由两个层次组成:词汇层(传达语句意思)和表达层(与句子层次结构有关)。这一理念也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的。
鸟类能发出的声音不多,猿猴在表达特定意思时能使用的声音种类也不多。想要把这类通讯方式汇合在一起,构造出拥有无限表达可能的人类语言,似乎很有难度。但研究人员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人类语言中实际上存在“有限状态”的组成部分。人类与鸟类的祖先似乎都存在于3亿年以前,通过较为古老的猿猴建立了彼此的联系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