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始熊猫?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大熊猫的祖先)-动物未解之谜
导语:我们都知道大熊猫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是中国独有的,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分布最为广泛。大熊猫那憨厚可爱的胖嘟嘟形象让人很是喜欢,现今的大熊猫都是以竹子为食,可是你们知道吗?大熊猫其实也是有渊源历史的,大熊猫的祖先称为始熊猫,始熊猫与现代熊猫可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接下来就由探秘志小编为大家详细讲解什么是始熊猫吧!感兴趣的不妨一起往下看看~~~
始熊猫
据在云南禄丰晚中新世古猿地层中发现的大熊猫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如果“始熊猫”被认为是中国大地上的第一只大熊猫,则大熊猫比中国土地上人类出现还要早。
始熊猫的分布区域
大约在中新世晚期距今约8~9百万年时,始熊猫开始在地球上出现。
随后,在更新世早期,开始出现大熊猫小种,其化石发现于广西柳城、广东罗定、四川巫山县、陕西洋县和云南元谋等地。到了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发展到全盛时期,大熊猫巴氏亚种出现,并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华北和西北十六个省市――北京周口店、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四川、云南以及国外越南和缅甸北部。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始熊猫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从已发现的化石表明,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绝灭。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为大熊猫类,其中一种叫小型大熊猫,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
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在更新世中期化石的大熊猫,包括武陵山亚种和巴氏亚种,其中武陵山亚种是小型大熊猫到巴氏亚种的过渡型,而以巴氏亚种在我国华南一带分布最普遍,但现生种仅在青藏高原的东缘高山深谷中才残存着,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始熊猫朝着特殊的生活领域演化为独特的大熊猫科。它的旁支郊熊猫属分布于欧洲,于中新世晚期绝灭,主支演化为大熊猫属,其中仅大熊猫一种孑遗于高山深谷密林竹丛中保存至今。
大熊猫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
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为什么只有中国才看的到熊猫?
1、分布;
大熊猫是中国仅有的,它不仅是中国的特产,而且是以稀有珍奇动物驰名于世界. 从已挖掘出来的化石证明,在距今100万年左右,大熊猫的足迹遍及我国南北各省。
2、原因;
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因为中国有大熊猫适宜生存的气候环境。
3、发展;
迄今为止,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只有在我国的四川、陕西、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结语:看完上述小编为大家讲解的始熊猫,相信大家对这一动物都有所了解了吧!始熊猫是大熊猫的祖先,与现代大熊猫最不同之处就是饮食习惯了,从食肉慢慢转变成食植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