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壮族乐器,壮族蜂鼓

  壮族文化中最具表现力的就是壮族蜂鼓。蜂鼓,首先会让人想到蜜蜂,其实壮族蜂鼓的灵感就是来源于蜜蜂。壮族蜂鼓历史悠久,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不仅用于歌舞表演,而且也用于祭祀祈福。那么,大家就随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独具特色的壮族乐器,壮族蜂鼓吧。

独具特色的壮族乐器,壮族蜂鼓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困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蜂鼓的源流沿革蜂鼓,为壮族的一种古老击乐。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蜂鼓本叫横鼓或腰鼓。框为瓷质,两端蒙皮并用绦绳绷紧,一头比另一头略大,整个鼓形有如蜂体。奏时小头用棒击,大头用手拍,声音深沉浑厚。既可横挂胸前腰间,立或走(舞)着奏,也可横置两腿或鼓架上坐着奏。壮族师公(巫师)主持求雨除虫、祛邪逐疫、超度亡灵、丰收酬神等等一类消灾祈福的祭祀迷信活动,在举行祭仪和表演歌舞、说唱戏曲时,都必定用它作为主要乐器。

  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蜂鼓形体较小。常用于民间歌舞伴奏。

  蜂鼓鼓身有陶制、木制两种,形如蜂腰,能发出两种音色。蜂鼓鼓身多为陶制,广首纤腰,全长62~64厘米。鼓腔的一端呈圆球状,鼓面较小,直径只有8~9厘米;鼓腔的另一端呈喇叭形,鼓面较大,直径达16~19厘米。中间衔接处较细而实,形如蜂腰。

  鼓的两端蒙以牛皮或羊皮,鼓皮附于圆形铁圈之上,铁圈四周置铁钩数个,通过绳索联结系紧,并可调节鼓皮的张力。用陶瓷制作蜂鼓由来已久,至今广西河池、武鸣一带的蜂鼓,还都保持着烧陶鼓腔的传统。在广西的靖西县等地,也有木制的蜂鼓,鼓皮不用绳索牵连,而直接用鼓针固定在鼓的两端。效身漆以红色,两端并有黄色菱形图饰。

  演奏蜂鼓时,将鼓横挂于胸前拍击,圆球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哒哒”的高音;喇叭状的一端鼓面,发出“嗵嗵”的低音。陶制的蜂鼓,音色清晰、明亮;木制的蜂鼓柔和、动听。演奏方法既可用双手拍鼓,也可右手持竹制圆头鼓箭敲击,用左手拍打。

  壮族人民逢年过节、婚丧之事、祈祷丰收或杀猪做酒等,都要击鼓舞唱;此外,蜂鼓在瑶族,毛难族民间也很流传。

  您可能还会喜欢:


  布朗族种茶饮茶的传统习俗
  与茶密不可分的布朗族文化
  浅谈藏族舞蹈的历史文化的特征
  撒拉族篱笆楼,非物质文化遗产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