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典藏文化介绍:大藏经是什么

  佛教早在前秦时期就已传到中国,直到了东汉末年在中国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我们经常能在佛经中看到一些经典佛经,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佛经大全中《大藏经》,那么同学们知道大藏经是什么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佛经典藏文化介绍:大藏经是什么

  古象雄佛法《象雄大藏经》蒙古文《大藏经》是《中华大藏经》的蒙古文版,它既是佛书,又是涉及哲学、历史、医药等众多领域的古代百科全书。影印版蒙古文《大藏经》被整理成为精装本共四百部古象雄佛法大藏经汉译工程在京启动,其中收入《甘珠尔》一百零九函、《丹珠尔》二百二十五函、《宗喀巴文集》二十函、《阿旺却丹文集》五函、《伏藏经典》四十一函五百余篇。

  据了解,作为蒙古文《大藏经》一部分的蒙古文《甘珠尔》于清康熙年间木刻出版,另一部分蒙古文《丹珠尔》,清乾隆年间木刻出版。《丹珠尔》目前世界上仅存三套,分别收藏在蒙古国乌兰巴托图书馆和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社科院信息中心。此外,《伏藏经典》是清康熙年间手抄贝叶孤本,是康熙帝第十七子允礼亲王私人图书馆镇馆之宝,后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在“文革”后期被内蒙古师范大学廉价购得。

  蒙古文《象雄大藏经》《大藏经》总编委员会总编金峰说:“以上文献古籍,由于年久保存不当,有的缺函缺叶,而且均开始风化,不少函帙卷章有墨迹脱落现象,整理、对勘、扫描、影印都十分困难。《宗喀巴文集》和《阿旺却丹文集》藏本中目前存在极少数的缺失部分,我们将继续与国内外珍藏单位联系,争取将来在出版本书补编时一并补入。”

  现存的大藏经,按文字的不同可分为汉文、藏文、蒙文、满文、西夏文、日文和巴利语系等七大系统。此外,还有契丹文大藏经的刻造,但尚未发现传世的刻本。大藏经(2张)汉文大藏经为大小乘佛教典籍兼收的丛书。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后的千余年间,仅经录即近50种之多,流传至今尚有20余种,收录的经籍数量不等。各个时代编纂的大藏经,形式和内容互有不同。除房山石经外,宋代以前的基本上都是卷轴装帧的书写本。

  代表版本:


  《象雄大藏经》
  《象雄大藏经》《象雄大藏经》属于古象雄佛法的佛经,是一部涵盖了哲学、天文、地理、医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描绘古象雄文明的“活字典”,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象雄大藏经》的经书文献资料多达几千部之多,仅《甘珠尔》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经》70部,《续》26部,《库》8部。内容涉及佛学、哲学、逻辑、文学、艺术、星相、医学、科学、工程等领域),《丹珠尔》有390多部,总汇了藏民族的本土文化知识,是一部相当于古象雄时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书。

  《房山石经》
  隋大业间,幽州(今北京地区)沙门静琬,秉承其师南岳慧思的发愿,于房山雕造石刻大藏经一藏。其目的是防止佛经被焚,借以长期保存。房山石经自静琬始刻,历经隋、唐、辽、金、明等五代(元代时除个别佛教徒对少数经碑作了修理外,刻造工作完全停顿)在刻造过程中,曾得到历代皇室、官员和佛教信徒的捐施和支援。唐开元十八年(730),金仙长公主曾大力施助,奏请玄宗赐给大唐新旧译经4000余卷,作为石经底本,并命西崇福寺沙门智升送往房山石经山交付。

  因此,房山石经中保留着不少唐代宫廷抄本佛典的原貌。但房山石经没有按照大藏经的编次顺序刻制,而施刻信徒往往凭一已之意愿刻制,如《金刚经》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流行较广的佛经,重复刻造的较多。因此,所刻经种只有1100余部,有的经只刻其中一部分,并且还包括几部道教经典在内。

  因此,它不是一部完整的大藏经,但具有与各版木刻本大藏经不同的一些特点:


  1、保存了50种以上的各版大藏经所没有的经籍。
  2、绝大部分石经镂刻技术精湛,书法秀丽,不仅是有价值的佛教文物,也是中国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精品。
  3、经文后附有约6000则施刻人题记,有明确纪年者约四分这一,这些题记反映了当时幽州、涿州、范阳等十余州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和工商业发展情况。
  4、施刻人中,有不少是历代的文武官员,其中的职称和官街,有的可补史籍记载所缺,有的可和史籍相互印证。
  5、题记中所附刻人的籍贯和居住的城市、村镇、城坊等,对研究古代幽、燕、涿等地的政治区域规划,特别是关于燕京的城坊布局,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结束语】以上介绍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还有《白玉大藏》、《敦煌藏》、《中华大藏经》《满文大藏经》、《西夏文大藏经》《傣文大藏经》、《蒙文大藏》、《契丹藏》《赵城金藏》、《高丽藏》、《龙藏》等等2008年11月20日中国佛教的最高典籍《大藏经》摆上了南京可一书店的书架,首次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流通。

你可能也喜欢:
大乘佛经有哪些,最经典的大乘佛教佛经
佛教经典佛经都有哪些,主要的佛经有哪些
满族有多少人口,满族的分布情况
【城市文化】北京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