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科普.

似鸡非鸡的秧鸡

鸡是雉形目鸟类的俗称,但是一些外形像“鸡”,名字中也有“鸡”字的鸟类,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鸡,而是秧鸡科的鸟。它们外形似鸡,也有类似鸡的觅食行为,喜欢湿地、草地这样的环境,这篇文章就简单介绍两种城市中比较常见的水鸡。
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芦苇茂盛的沙河水库 是黑水鸡和骨顶鸡喜爱的生境 摄/亚菲

科普.

黑水鸡

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名字就像它们的外表一样,全身近黑色,背部为深褐色,胁部有不明显的白色斜纹,体长为30公分。额头一块红色的“鸡冠”状的额甲,喙尖为淡黄色,喙中段至额甲为朱红色。足部为黄绿色,脚趾较长,适合在芦苇和荷叶环境中行走。黑水鸡雌雄相近,雄性体型较雌性略大,额甲面积更大,颜色更红,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不经对比极难从外形上区分出它们的性别。

黑水鸡在北京地区分布广泛,只要在有水生植物的环境中,就不难看到它们的身影。它们的食物是水中的昆虫、小型鱼类、蠕虫和水生植物。它们喜欢有丰富遮蔽环境的生境,特别是一些湿地湖泊的近缘浅水环境,城市中的公园和湿地都能看见它们浅水漫步。每年四月开始是黑水鸡的繁殖期,它们喜欢把巢修建在荷叶丛内部和芦苇丛这样的隐蔽环境中,通常每窝8-10枚卵,孵化期约20天,幼鸟长成,很快就能跟随亲鸟涉水活动。

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城市公园中黑水鸡的巢

在一年当中4-9月约半年的时间内,大部分的黑水鸡会繁殖两次,甚至有繁殖第三窝的情况,第一窝的幼鸟离窝后还会在亲鸟的家域内活动,甚至有帮助父母照顾下一窝幼鸟的行为。黑水鸡亚成鸟体色为瓦灰色,下腹面颜色为灰白色,额甲极小不明显。

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黑水鸡幼鸟 体色瓦灰色 摄/张彤彤

科普.

骨顶鸡

骨顶鸡(Fulica atra)体型较黑水鸡大,体长约40公分,体量大小也与一只家鸡一般,除了喙和额甲为乳白色之外,全身黑色,反而比黑水鸡更像黑水鸡。骨顶鸡因为其头部白色的额甲,又被称为“白骨顶”。其实无论黑水鸡还是骨顶鸡,它们的额甲并非骨质,而是坚韧有弹性的皮肤组织,远远望去好似骨质结构。

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注意骨顶鸡的足部 像花瓣或者船桨 摄/张彤彤

骨顶鸡的足部似船桨,被称为瓣状足,兼顾了在水生植物上行走和划水的功能,这也让它们的生境选择更偏向开阔的环境,如河流、湖泊和水库这样的较大水域,而且大多数时候它们会在远离岸边水域中部的水中活动,远远看去又好像一只黑色的鸭子。而它们的食性也像鸭子一样喜欢荤腥,食物比例中鱼类、小型蛙类等占比更多。

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骨顶鸡一家 摄/张彤彤

在繁殖期的时候,骨顶鸡会在芦苇丛中堆砌一个巢台,在顶部产下8-11枚卵,大多数情况下8枚卵居多。骨顶鸡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繁殖行为,就是种内巢寄生,即一只雌鸟会把卵产在相邻骨顶鸡的巢内,让邻居来代劳孵化和喂养雏鸟。很多时候骨顶鸡也能通过辨识区分邻居偷产的卵,进行清理和破坏,它们演化出了利用与反制机制。

科普.

有走有留 全年可见

黑水鸡和骨顶鸡在北京地区全年可见,严格上说无论黑水鸡还是骨顶鸡,它们又分为迁徙和居留族群,北京地区夏季看到的黑水鸡或者骨顶鸡在深秋会迁徙至更南的地区,而它们更北的同类则会飞抵北京地区来越冬,在这里度过冬天。同样也有一些个体选择在这里长住,全年不走。

从体型和生境因素上来说,冬季的时候北京地区的黑水鸡更少见,很多还是因为食物和气温因素选择了南下,也有少量强壮个体在北京留守。而骨顶鸡在冬季的北京水域中更常见,它们体型更大,食物比例中也多是动物性食物,这都能给它们提供充足的热量来抵御寒冷的侵袭,只要有不冻的水面就能看到它们的身影。甚至深秋的时候在一些湿地中会看到几千甚至上万的个体聚集其中,黑压压一片,数量堪比同时期迁徙来的各种野鸭。而这些冬季聚集在一起的骨顶鸡,又成了抵达华北地区越冬的白尾海雕、大鵟、游隼喜爱的猎物。

科普 | 似鸡非鸡的秧鸡——黑水鸡与骨顶鸡

作者:张彤彤

编辑、校对:魏 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