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半山客的节日
来 源: 《潮汕半山客》
作 者: 贝闻喜、刘青山、李铎
潮汕半山客沿袭了许多古老的节日活动。如秦汉时期就有的除夕、元旦、正月十五的元宵灯节、五月五日的端午节、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以及宋代增加的寒食、清明、佛诞、七夕、守秋、冬至等节日。
半山客人的节日活动,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基本保持古老的传统,但也形成一些独特的活动。各活动大致如下:
送灶节:农历十二月廿四叫“入年架”。,是日,拜“灶神”,送神上天聚会、入年架后,各家各户大扫除;外出的陆续回家过新年;忙于办年货;浸米、舂米粉,准备做(米反)(饣半)。添置新衣服;打“米(米呈)” <米(米方)> 。
除夕:农历最后一个晚上为“除夕”。这天下午,家家户户贴对联、贴年画、摆设柑桔、茶料;点烛焚香祭拜祖先。晚餐,合家吃丰盛的团圆饭,俗称“围炉”。取团聚之意,老少大人都穿新衣服。大人给老人、长辈、孩子压岁钱,俗称“摘腰”。是夜,家家悬挂灯笼,灯火辉煌以示喜庆。晚上,家人团聚守岁,叙旧话新,预祝来年兴旺、万事如意。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到了子时,就是元旦,过去,民间家家户户放鞭炮,备香烛、茶果,敬拜祖先。早餐食斋,渭此日是弥勒佛坐位。是日,不准扫地、汲水。
春节期间,亲友相遇互道“新正如意”、”新年发财”等吉利话 初二日开始走访亲友,大多带上柑桔,取大吉大利之意;各家各户备茶水(今备功夫茶,有的备擂茶)糖果,宾客至、互说好话,给小孩子送红包。客家人以初三日为穷鬼日,不外出,今许多地方已改。
春节期间,村镇多有组织文娱活动,社会各界组织舞狮队,普宁有英歌舞,饶平三饶有布马舞、鹤舞。各种舞狮队敲锣打鼓或配以音乐到各村参拜、表演,主人则放鞭炮欢迎,新中国成立后,加上放映电影、赛球、书画展览、灯谜等活动。
正月初四为“开年架”,传说是迎接众神从天上聚会回来。此后,劳动又按平常进行。普宁客区有合家互访亲友、外出郊游、参观寺院的习俗。
正月初七日,各户采集仁样菜:葱、芹、韭、蒜、菠、茴香、芥等,混合煮吃。喻食了聪明、勤劳、会打算等、饶平上饶客家人在正月廿四食七样菜。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亦称上元节。元宵节,人们食汤丸,各家各户张归结彩,有的地方举行灯会,放火炮。五经富的烧烟架,丰顺埔寨的烧火龙更是远近闻名。许多地方有游灯活动,男女老少游街串巷观赏花灯,有的村寨家家摆茶点、水果,村里人可以随意到那家喝茶食糖果,互说吉利话。普宁有的村寨有看新娘习惯。有些地方还举办灯会、猜谜、演戏,也有些地方舞狮、跳英歌舞、大锣鼓游行等。
天穿日:饶平上饶地区以正月廿日为天穿日。是日,停止体力劳动,男女老少穿新衣外出探亲会友或游逛,晚餐以丰盛菜肴请客,晚上舞龙、舞狮,各村轮流迎神直至天亮。是日,人们放置煎饼或汤丸于屋顶,传说是古时天崩地裂,女娲炼石补天,放汤丸于屋顶象征补天穿。
清明节;客家话的“清明”与“青名”同音,半山客人把清明说为“青名”节。是日,各家各户备三牲或五牲、酒、面包、香纸上祖坟扫墓,俗称“挂纸”,祭拜前先除去墓周树枝杂草,添上新土,把墓前打扫干净,用红油漆把墓碑文涂新,在坟头挂上纸条,在墓前摆上祭品,行拜礼,然后放鞭炮、烧纸钱。此俗一度减少,现已恢复旧俗。今,清明节时,机关团体组织干部、师生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敬献花圈,缅怀革命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四月初八日,一说是“牛王爷生日”,有的地方人们宰鸡杀鸭,做板、炒面线,敬拜牛王爷,给牛以好饲料,此习俗是客家迁来梅州后,与当地畲瑶民族习惯相可渗透而形成,这实际是春耕大忙后,农民为了自己和牛恢复体力的举措。又一说是日是纪念释迦牟尼延生的“浴佛节”。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口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过去,村民惯于用艾挂窗插门,意在避疫,是日,包糯米粽或用糯米粉浸渍“乌碱”蒸栀粽,说栀粽能清热清积;有的地方给小孩吃使君子(消疳子)驱蛔虫;有的地方采青草煎煮以解署。如今近河地区也有赛龙舟活动,除纪念屈原外,也是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振奋民族精神。
农历六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早晚造收成后,农民炊饭、备酒肉拜五谷爷、田头伯公,以示酬谢和祈求五谷丰登。
六月二十四日:说是招财爷生日,做生意人备“三牲”、“五牲”拜招财爷,祈求添财进福。
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死鬼节”,又叫“盂兰节”。是日,家家户户备肉、酒、米饭,香烛、银纸,敬拜祖先,怀念亡灵。有的地方在一定年份举行“施孤”,也叫“打醮”。“施孤”是施给无主孤魂以食用物品,仪式是在搭置的孤棚上置放各种饭食、瓜菜、薯芋、衣服、农具等,道士涌经礼拜后,鸣炮,主持人把棚上食物等抛向棚下,任凭人们抢夺,不能抛的器物则写上牌子丢下孤棚,夺得者到棚上领取。施孤日还有演戏等活动。俗话说:“有闲来看戏,无食去抢孤”,此俗在解放后已少见,在农村有些地方把无主荒坟孤骨捡入斗罂,集中埋葬祭拜,墓地称“义冢”。
中秋节: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俗称“八月半”。中秋节,各家各户自制糯米糕,俗称“煎堆”、“软饼”,购买月饼、柚子。入夜,人们在庭院或门前摆上月饼、煎堆,柚子、芋头等食品,拜月赏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拜月饼的由来,相传是元末朱元璋起义前,在月饼内夹进纸条,传递在中秋节起义号令,拜月饼,以后成为习俗,相传至今。
是夜,有的地方以瓦碎片砌成小塔,把塔烧红后,陆续拨进食盐,绿色火光连连腾起,众人观赏取乐。过去,有的地方在中秋夜深人静时,妇女、儿童“落秆扫神”、“落牛牯童神”、“落三姑”等活动,传说可以传亡人之言,这种活动,今已不见。
重阳节: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又称“重九”。这时天高气爽,人们喜欢登高游览,饶平上饶客家人,家家户户包粽子,舂糍粑,饮菊花酒。各地小孩喜欢在重九前后放纸鹞(风筝)。今于重阳节为“老人节”,举办尊老敬老活动。
冬至节:简称“冬节”。冬至前夜晚,家家妇女围坐竹葫边,边做米粉丸边闲谈说笑。冬至日早晨家家吃冬节“汤丸”,农户把糯米丸串插在门上、灶头,粘在米缸、砻碓、犁耙、水车、猪栏、牛头牛尾、鸡寮,表示对祖宗、神明、农具、牲畜的感谢。也有在冬至前上坟扫墓的,称“挂冬纸”。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