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3个可怕习惯,会让你的运气越来越差!有1个也必须要改正
|全文共2400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孔子说过一句话: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即是我们的命,大家的命相去不远。习,即习惯,便是我们的运,彼此的差异性很大,证明各人的运差得很远。
一个人要想有好的运气,最佳的策略就是改变习惯,习惯一改变,运气就跟着不一样。
可人是习惯的动物,而习惯是逐渐养成的,要改变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今天,我们分享3个会让你的运气越来越糟糕的可怕习惯,或者说是人生状态,如果不加以改变,你的人生会一直不长进。
1
逃避自己
说起来好像是笑话,e时代的特征,我们愈来愈不习惯和自己相处。
一天到晚,借着电视、电话、计算机来舍弃自我。
进家门,就赶忙把电视打开,其实并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不是急着看什么节目,只是借助电视所发出来的声音,来解除眼前的寂寞。
手里拿着遥控器,按个不停,实在找不到想看的东西。
于是拨通电话,随便找个人聊天,以填充现在的空白时间。
聊完了,或者找不到聊天的对象,打开计算机,大玩上面的游戏。
这就是e时代的生活写照,完全被电化,还不能自觉。
e时代的人从小被电视、电话、计算机包围,很少有时间和自己相处,以致不了解自己而害怕自己,当然要逃避。
人必须接触、反省自己,才能够充分了解自己。
真正和自己在一起,才能够充分把握自己,做一个能够自主的人,也就是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花一些时间,让自己单独一个人,既不做事,也不看电视、打计算机、通电话,让自己真正地面对自己,和自己相处。
慎独的意思,原本是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应该特别谨慎,以免做出不正当的事情。
现在把它扩大范围,表示单独一个人的时候,必须能够保留一段时间,和自己的内心沟通,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接纳自己,认同自己的所作所为。
对自己不了解,和自己相处得不好,当然不可能和别人处得好。
人际关系不好,反过来觉得可能是自己不好,因而更加害怕和自己接触,尽量想办法逃避。
要改变这种情况,最有效的方式,是从今天开始,至少每天保留二十分钟给自己.
什么事情都不做,好好面对自己,反省自己,逐渐养成和自己接触的习惯。
接纳自己,才能更好地和别人相处,人生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2
放纵自己
往昔的人,当然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没有人敢公开呼喊: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现代人自认为坦白、开朗、爽直,再加上求新求变的推动,逐渐无所顾忌,终于有人大声说出: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
殊不知这样一来,很容易养成放纵自己的习惯,成为人生最可怕的罪恶之来源。
应该做而喜欢做的事情,相信大家都乐于去做。
通过这样的考验,基本上没有什么难处,也就得不到评量的效果。
不喜欢做的事,却由于应该做而努力去做,并且进一步把原来的不喜欢,转化为喜欢。
这种功夫,就很值得赞赏。通过这样的考验,也才有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人生苦短,必须爱惜光阴,没有时间可以出差错,必须时刻小心,处处谨慎。
不需要别人的戒律和警示,自己就应该自我约束,坚守原则。
坚守什么原则?那就是:多问应该不应该,少问喜欢不喜欢!
如果能够进一步,只问应该不应该,不问喜欢不喜欢,就会越来越圆满。
现代人不明此理,走上反方向的道路:极力放纵自己。还没有工作,就想relax。
平日混过去,周末还要度假。穿衣服要休闲,吃东西要合口味,生活要有浪漫情调。
遇有新奇事物,一定要先睹为快。求新求变,完全不顾虑根本。
这样的放纵自己,美其名曰提升生活品质,其实是罪恶的来源。
钱财显露到引起绑票、勒索;私生活不正常才怕被曝光。
人生的方向错误,难怪价值观反常,社会秩序混乱,放纵自己是主要乱源。
如果不加以改变,你终会走向偏道,害人误己。
3
自暴自弃
做人的根本道理,在明哲保身。
明哲的意思,是明白做人的道理。保身的重点,则在保持身体的安全。
进一步说,明哲的用意,在明白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而保身的要旨,则在保持身心的安宁。
明哲保身,本来是一件好事。然而,有些人却厌恶明哲保身的方式。
反对明哲保身的人,认为太过消极,不可能有所作为,认为这种古老的方式,已经在历史上造成很多负面的结果。
大家明哲保身,只顾自己的安危,遇事退缩推诿,彼此推拖拉,弄得国家衰弱,社会反而不安宁。
明哲保身,形成自私自利的风气,尤其不可原谅。
实际上,只顾自己的安危,遇事退缩推诿,根本就称不上明哲保身。
可以说既不明哲,也不保身。自私自利,更非明哲保身的应有后果。
我们应该说:明哲保身的道理没有错,只是我们做错了。
错在我们既不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也不能真正付诸实践,求得良好的效果。
现代人求明哲保身,大多调过方向,反而自暴自弃。
而且自暴自弃的方式,也愈来愈多。
譬如吸毒的花样不断翻新,摇头丸满街有人兜售,一个小小的Pub,可以挤入四五百人,衣冠不整,在那里忘形跳动。
如今若干人类,不守正道,把光明磊落、纯正诚信、大公无私、反省修德、男女有别、力戒贪欲、勿患得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一类关于修养的至理名言,全当作过时的东西,一概不予理会,其实就是自暴自弃的另一种形式。
上天有好生之德,却有那么多人在自暴自弃,实在可怜!
而且,一旦开始自暴自弃,就会不断增强,很难回头,以致越陷越深终至不能自拔!
人生的自我伤害,莫大于自暴自弃。
我们经常把责任推给别人,使自己成为十分委屈的受害者。
其实,没有人帮得了我们的忙,除非我们自己争气。
也没有人害得了我们,唯有我们自己自暴自弃,才能造成最大的自我伤害。
如果有这个倾向,一定要加以改变,否则人生如同行尸走肉,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样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1-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曾仕强 :易經真的很容易(国学导师畅销图书同步教程) ¥64 购买人生短促,主要目的就在于彰显它的重要性。
可笑的是,大家都知道来日无多,却放纵自己浪费生命。口口声声寿命苦短,日日夜夜不知道自己自己在做什么。
就算心中珍惜,行为和态度上根本表现不出来,空过一生,到临终才后悔,当然来不及了。
所以,必须充分把握,好好珍惜,一分一秒对于我们短暂的人生来说都弥足珍贵,不容许轻易虚度。
改正那些那些拖拽着你的坏习惯、坏状态,弄清楚此生应该做什么,再秉持凡是应该做的,就用心把它做好,方能不枉此生。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