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徐海:《故宫日历》里藏着值得品的滋味(徐海乔北京的家在哪)
“编辑的职责,是帮人们从书中的一件件文物中,找到过去生活的历史和痕迹,并对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
——徐海
“上班每天赚工资,还能免费逛故宫,‘坐拥’海量的清宫文献和藏书,这么划算的事儿,还有什么可犹豫的!”故宫出版社非遗编辑室主任徐海长相温和,待人温和,说出的话却总是俏皮里带着点哲理。2013年元旦前后,故宫出版社社会招聘,他来应聘,几乎没什么曲折,如愿“上衙”。“一干9年,越来越觉得日子过得有滋味”。
徐海
这9年,徐海确实跟“日子”打交道。他是《故宫日历》编辑团队中的一员,日历从内容编排到形式呈现,从市场调研到读者意见收集整理……这些大小事儿都是每年出版社的重点事儿,都需要编辑们甚至社领导全程跟进。他说:“这些是日子里值得品的滋味。”
滋味儿里的甜,是一种“良久惊兼喜,殷勤卷更开”的感觉。徐海是中文系毕业,但也有“文盲”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挺常见的,一般就是查字典,到展览里找答案,连蒙带猜,再请教专家。”他笑着说,抬脚儿走几步就能找到器物、书法等行业的大专家,这种学习资源多宝贵。故宫博物院院藏186万余件(套)文物,分为25大类,涉及学科和知识面极广,都在专家脑子里。
编辑《故宫日历》的过程中,徐海和同事们就要去拜访专家。“一般情况下,365天需要选择约700件初选文物,再根据主题筛选确定下来。专家会把枯燥浩瀚的历史梳理成一条条简明扼要的检索,文物也变得鲜活起来了。”
滋味儿里缺不了苦。“护封用什么材质的纸张,封面设计方案选哪一种,其实都是抉择,为难是必须的。”徐海一摊手,“最终选择谁,不是拍脑门,靠的是经验丰富的社领导掌舵,出版社各个部门的调研。”以2022年版的日历封面为例,最终入选的是一只活泼的国风老虎,读者用手机扫一扫,它还会扭着身子动起来。徐海透露,跟它一起竞争封面位的有几十个方案,有更成熟稳重的青铜虎符,也有织绣服饰上栩栩如生的老虎。“最终选择它,是希望既要将真实的历史展现出来,又要有时尚感”。
刺激味蕾的辣、朴实无华的咸,徐海都努力融进“日历”里。紫禁城悠悠六百年,绵长的历史被“束缚”在不会说话的古建筑和文献里,“编辑的职责,是帮人们从书中的一件件文物中,找到过去生活的历史和痕迹,并对其加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需求。”徐海说,我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文物和档案被更多人了解。
当然也要勇于试“辣”。徐海举例子,《故宫日历》已经再版12年了,他们发现一些读者把它当作一种收藏,买回家束之高阁。可是作为编辑,更希望能看到日历不仅能记日子,也能记录每一天的精彩。所以即便会经历一些不适应,也要主动做出改变。最明显的是日历变‘胖’了,希望大开本读者手写起来更舒适,文物照片的呈现也更丰裕舒展。封面也改成了铜版纸,色彩更艳丽醒目。日历里,特意选了虎头式棉帽和布老虎玩具。“有人问,这些和青铜重器比,可能算不上珍贵文物,但这些旧藏反映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其实小皇子和一般人一样,被家长寄予健康成长、活泼向上的期待。”
日子里的滋味,也有些只可意会。徐海算了笔账,12年,4300多个版面,每一版都是从文物藏品、古建筑、历史信息中精选提取出来。以《故宫日历》主编陈丽华为主的院专家编辑团队、审稿专家和出版社的编辑们,对每个细节都会反复打磨,精益求精。“有一年为了核准一个主题,团队专门找到陕西历史博物馆。”
从故宫东华门进入右转,穿过三座门,一路沿北,在东城墙靠近宁寿宫处,有十几排灰砖灰瓦、朱门彩绘,一直被称为“南十三排”,这里也是故宫出版社的办公地点所在。徐海在这里工作了9年。除了每年和专家团队一起,耗费大约9个月时间编日历,经他手的书籍平均每年至少有十余种。其中既有大部头,也有小品文。“帮古文古物做‘翻译’,要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广出去。我们愿意用好每一天,日复一日,将故宫及收藏的文物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多元价值变成具象的出版物,传播到全世界各地。”他说,即便各种各样的选择缠缠绕绕,那也得打成一朵漂亮的蝴蝶结。这才是一种过日子的态度。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