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与八卦(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与八卦

《周易》内容恢弘,博大精深

包括卜筮、哲学、科学、史学等复杂成分,具有多层结构、多种性质。被后世儒家尊为 “群经之首”,道家奉为“三玄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

《周易》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神秘主义巨著。它同西方的《圣经》、印度的《吠陀经》、阿拉伯世界的《古兰经》,并称为世界文化的四大原典。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与八卦


《周易》的产生历史久远

传说伏羲创立先天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成就后天八卦。

周文王生于岐山之下,姓姬名昌,他精通甲骨文,谙熟《归藏易》。

82岁的姬昌被殷商纣王软禁于殷都南15 公里的姜里城。姬昌忍辱负重,虽深陷囹圄达七年之久,但胸怀宽广,自强不息,结合自己一生的经验和教训,在《连山易》、《归藏易》基础上,倾其毕生精力,演绎出新的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撰写了爻辞。

其后,其子周公又为三百八十四爻撰写了文辞。自此,卦形便有了文字,图文兼得,象意参照,为《周易》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与八卦


传说,孔子对卦辞和爻辞作了进一步的诠释和发挥

讲述了几万言的解读文字,有解释卦辞和爻辞的 “彖辞传”、“象辞传”和“文言”,

有阐释易理的“系辞传” ,有说明卦象、卦理的“说卦传”说明卦序排列的 “序卦传”和“杂卦传”

于是,《周易》便有了新的内容,卦辞和爻辞便称为 “易经",孔子的文字便称为 “易传”,合称为 “周易”,或名“易经”。

使其以占筮之书成为哲学之书、政治之书、智慧之书、科学之书。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与八卦

《周易》一书的内容主要分为象、数、理、辞四大部分。

:即六十四卦符号,六十四卦即六十四个符号,表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反复循环,永无止境。

:即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也即《易经》的文字部分。用来说明卦义和爻义,反映卦与卦之间的关系和每爻的意义。

:即指术数,指易卦演变的程序,反映事物的吉凶成败。

:主要指天地自然,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为道,生生不息的道理,主要是从象和数中升华。

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易与八卦

《易传》主要用来阐述易理。六十四卦反映了自然界阴阳对立的发展规律,构筑了人们认识宇宙和社会的框架,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周易》的精神实质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构筑起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