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算命”?我看你命中注定被“算计钱”(ai人脸算命免费)
从前,民间“算命”是这样的
现在,是这样的
如今,还有这样的
???
AI,人工智能,大数据
这些科技的前沿领域居然和“算命”联系在了一起
通过手机上传一张正面照片,给出一些个人信息,短短数秒就能收到面相评分和命运报告,号称“准确率达95%”,“能看透你的一生”……
最近一段时间,“AI算命”风靡网络,引发关注。
科科我也打开了手机自拍一张
想看看
塌鼻梁、眼圈浓厚、虎背又熊腰
天天吃、爱打滚、不哭也不闹
这些关键词通通加在一起
“AI算命”有本事算出
我就是大名鼎鼎、人见人爱的“一国之宝”吗?
科科个“人”(熊猫)觉得
你们这些“AI算命”开发者想钱想疯了
还是先算哈自己的命嘛
没事没事
我不生气
我不生气
于是,科科干起活来
打开微信搜索“AI算命”,发现...
没有了吗?
显然,小程序“AI算命”已经被下架了
但聪明的科科早就看破了这些惯用套路
又换了一个说法,搜索相似关键词“面相”
果然
还残存着不少类似的程序
也是打着“大数据、人工智能”
等现代技术的旗号实行网络迷信
01 前程未可知,已被割韭菜,信息也泄露
置身于移动互联时代,“算命”把戏正在不断变换形式,在网络空间潜滋暗长。现实中,在微博微信上随手一搜,就能找到诸如“AI面相”“人工智能看手相”等内容。
从在线面相、算卦,到电话号码、车牌号查吉凶,人们似乎只需点点鼠标、动动指尖,就能预判前程、掌握命运。
与传统形式的迷信相比,披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外衣的网络迷信,因其打着科学的旗号、宣扬技术的加持,往往更具有欺骗性、迷惑性,潜在危害不容小视。
更有甚者,宣称网络算命、占卜等同于科学预测,将重拾封建糟粕的行为美化为弘扬传统文化。事实上,根据媒体报道,“AI算命”披着算命的皮,实则是在“算钱”。
各种形式的“AI算命”并非完全免费,用户想要看到详细完整的内容,往往需要付费购买增值服务,或以“邀请好友”“看广告”等增加下载量或广告收益。此外,用户在算命时授权个人信息、上传照片以及分享指定动作的视频,也存在隐私泄露的风险。
02 外表再迷惑,本质仍是封建迷信
从表面上看,以“AI算命”为代表的网络迷信,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图像统计分析,并按照程序输出模板结论。
但仔细推究,其内核依然是迷信,本质仍是依靠笼统的、一般性的描述来让人信服,对应着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正因此,对待不断改头换面的网络迷信,既应强化“硬”的一手,加强治理,坚决惩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也应注重“软”的方面,加强引导,从根源上铲除封建迷信的土壤。
03 监管必须与时俱进
破除网络迷信,监管必须与时俱进,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前不久,安徽某地公安机关侦破了特大系列网络迷信诈骗案,抓获涉案人员100名,涉案金额逾5000万元。
这启示我们,无论迷信生成多少新变种,一旦滋生危害,相关监管措施都应及时跟进,彻底斩断黑色利益链。与此同时,除了事后的惩处,也应强化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对用户进行必要的提醒和约束,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04 “我命由我不由天”
破除网络迷信,防止“算命”这类迷信活动卷土重来,还得找准病灶、标本兼治。在严厉打击违规线上迷信活动的同时,我们还应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大力倡导科学精神,让“算命”把戏无所遁形、没有市场。
《荀子》有言:“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就像电影《哪吒》里,魔童转世的哪吒发出一声怒吼:“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
面相、算命,改写不了命运,只有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用汗水去浇灌梦想,才能梦想成真。
也应看到,公民的科学素质是衡量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准。调查显示,近年来公民整体科学素质水平稳步提升,但全民科普仍需久久为功。
破除网络迷信是一场持久战
全民科普更需要不断推进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只要我科普得快
封建迷信、假消息、伪科学就追不上大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科科将上下而求索”
来源:科普中国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