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结构与命运关系
因果是哲学范畴之一,有单因果关系、双因果关系、三因果关系、多因果关系:一生一、二生一、三生一、多生一。最终是果、果报。
自古今中外,都有留存大量关于因果的学问,儒家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道家的“承负论”,《太平经》“承者为前,负着为后”,《太上感应篇》“福祸无门,唯人自招”,佛学的《三世因果经》、《涅磐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国外的《因果推理》等等。
•弄明白因果,需要对内容与形式、现象与本质、可能性与现实、偶然与必然进行学习。这些都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每点每滴的言行中。
•祥林嫂的遭遇及诉说,表面上看似有一定逻辑因果关系,但本质并非因果。意识是客观的,这是内容,但形式是主观的,比如见色、利起意,这个思维意识很客观,因为普遍存在,有的人做出来,有的人按兵不动,有的人表现在言行上,形式是因人而异比较主观的表现,这里面就有因果。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句话看似逻辑没错,也存在因果关系,但缺少辩证就不是因果,帮恶并不一定帮自己,一个人品行不端、犯罪在你并不了解的前提下,你去帮他,他当时也帮了你,但他东窗事发,必然引祸你,属于帮凶,真正的因果就出来:“我这辈子没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为何如此遭遇?”这里面涉及“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的交友因果。“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会让人陷入自己未知的因果之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失火是现象,池鱼受灾了,是不是类似“蝴蝶效应”,蝴蝶翅膀的扇动会改变气流,导致另一个地方有暴风雨。这个效应就是偶然与必然的因果,现象本质的关系。人从生到死都是蝴蝶效应的因果,一个无心小动作可能导致后续的无尽收益或烦恼。战争是现象,本质不是杀人放火,有人说占地盘、利益,也不一定是最核心,其实最核心本质是可能改变饮食结构变化导致的基因变化。战争即是蝴蝶效应的承负论。
•所有言行均建立在方法基础之上的,所以说哲学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第一次吃螃蟹,到如今吃螃蟹的方法,需要无数次的积累,然后产生“方法”,普遍人认为“运气”、“交际”、“财富”是需要方法的,但本质是因果。命理学、堪舆学是方法,方法很好学,即是逻辑推理,照本宣科,生搬硬套也会有点“大师”的味道,但不考虑“因果”就抓不住本质,同年同月同日时生的人并不是一样的命运,本质就是“因果”不同。
•最常见的往往是最容易忽视的“因”,“果”则不同。什么是最常见的?衣食住行。例如有的孩子逆反叛逆,有的孩子沉默不语,有的人抑郁有的人开心顺利,有人脾气暴躁,有人病苦……,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最基本因是衣食住行。
•在衣食住行里,满足人活着最基本的是“食”,即“输入”,如果非要抬杠没有衣服会冻死,那么北极熊也会冻死不会饿死,或者说本身没有进化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本质是环境下的食物吃喝结构。食物到每个人的腹内,会表现出不同的言行即“输出”。
“温饱思淫欲”、“仓廪实而知礼节”,即是人食物满足后的不同言行,形成因果效应。很多时候孩子的饮食结构并不引起家长的注意,认为孩子的言行举止与食物无关,但有时则不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成年人也是如此,不善于发现自己的饮食倾向,认为自己的认知与食物无关,那么运气就很难达到最优、盲人摸象。西方思维是标准化,但中国是辩证思维,因人而异,同命不同果,原因是饮食的多样性。一个人吃相、爱好吃什么等或长期主动追求某个食物,都关系到自己的五脏六腑,从而出来言行,详细描述就是五行的关联性的逻辑推理,其实就是因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