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易经》!如何解读“元亨利贞”?
时空的形成
时间和空间是人的认知中最基本的问题,空间是人类可以感知的,而时间是人类无法感知的,人类所认识的时间都是通过其它物质的变化来感知。
时间无处不在,它就在宇宙三维空间的每一个物质之中,小至一个原子的形成和衰变,一朵花的盛开与凋落,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是时间带来的变化。
康德哲学把空间和时间作为先验的,他认为:“时间和空间只是人类用来理解世界的一个先天条件,而不是一个真正的实体。”
那么,《易经》作为一本形而上学之书,是如何界定时间和空间的?
乾卦是《易经》中最重要的一卦,乾卦阐述了天道的运行法则,并讲述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乾卦《彖辞》说:“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
这句话如果按照霍金宇宙大爆炸的理论来解读就是说:宇宙从终点的奇异点到大爆炸的开始起,时空就被分成了六个时位,时间驾驭着六条龙统治着宇宙空间。
这就是《易经》的时空观:时空在不断地循环反复过程之中,时间掌控着变化的过程。
时间都是参照它物而划分的
乾卦的卦辞说:“乾。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就是时空的变化过程。
孔子在《文言》中说:“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贞”。”
孔子的意思是说:“元,是最初的善;亨,是美好的相遇;利,是正义的和谐;贞,是事物存在的道理。君子身体力行仁德足以领导民众,和他国盟会足以符合礼仪,发展经济足以满足和平正义的需要,坚守事物发展的真理足以成就事业。君子应当具备这四种美德,故说:“乾,元、亨、利、贞”。”
孔子的这段话非常完美地从道德哲学角度解读了“元亨利贞”,其“善之长”就是“善的事物的出生和成长过程”,“嘉之会”就是“事物在生命过程中和其它事物友善的交汇”,“义之和”就是“事物和事物之间和谐的相处”,“事之干”就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从而使和谐的状态长久地保持”。
把“元亨利贞”的概念从孔子的道德哲学扩大至宇宙观,“元亨利贞”的本质就成为了时空的变化过程,就是“元亨利贞”将时空分成了四个阶段,“元”就是开始阶段,“亨”就是发展阶段,“利”就是成熟阶段,“贞”就是保持稳定阶段。
时空的变化
采用这种方式划分的时空还有佛教理论,佛教将时间分为“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其中“成”就是事物的形成阶段,“住”就是事物的存在阶段,“坏”就是事物的衰败阶段,“空”就是事物归于空无,其中“空”是绝对的,是无处不在的,“成、住、坏”时刻面临着空。
和佛教的时间观相比,“元亨利贞”少了“坏”和“空”,著名国学大师冯友兰因此而认为佛教比《易经》具有更高层次的认识,但这正是他未能真正领悟《易经》所导致。
佛教是出世之学,讲六道轮回、多元时空这些超越人类认知和感知的问题,而《易经》是经世之学,只讲四维时空之内的事情,但这不代表《易经》对“坏”与“空”的时间段没有认识,《易经》有专门一卦讲述了“坏”的时间段,这一卦就是剥卦,是整部《易经》中最坏的卦,对于“空”而言,空是不可说的,能说的都不是空,所以,《易经》不谈空,但对空给出了一个态度,就是对时空之外保持“敬之终吉”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佛教谈空,但空是不可以言说的,所以佛陀临终之时将他所说的法做了一个否定“四十九年讲法,而无一法可说”。
诸法皆空
《易经》和佛教对时间认知的差别反映了不同的人生观,佛教因为时刻面临着“空”,所以人生皆苦,而《易经》在“坏”的时间段希望人们能掌握事物的本质,保持事物的繁荣稳定,因此《易经》是乐观的,体现了中国人知天乐命的精神。
乾卦的六爻又把“元亨利贞”四个时空阶段分成了六个时间阶段:“元”就是开始,就是“潜龙勿用”;“亨”就是发展,就是“见龙在田”与“终日乾乾”;“利”就是繁荣,就是“或跃于渊”与“飞龙在天”;“贞”就是坚持与稳定,就是“亢龙有悔”。
“元亨利贞”对于不同的事物就有着不同的解读,对于一个朝代而言,就是一个朝代的建立、发展、兴盛和稳定;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就是一个新产品的发明、完善、繁荣和持续;对于一个人而言,就是一个人出生、成长、成熟和长时间地保持健康的生命。
这就是《易经》“元亨利贞”的意义。
【原创文字,谢谢阅读、点赞、转发、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