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不够用怎么办?了解3个特点,用5个技巧突破局限(感觉自己大脑不够用)

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以下这些场景:

场景一:早上到公司打开电脑,准备安排几件重要事项,大量邮件、工作消息就如雪花般涌入,让人应接不暇,手忙脚乱。

场景二:手上的项目一看就头疼,可临近方案提报期限,逼着自己耐下心来处理,却一下陷入细节的卡壳纠结之中,进展缓慢。

场景三:开会的时候手机消息不停,挑着回复以后,发现错过了重要的会议信息,被问得哑口无言。

总感觉大脑不够用,光是处理每天的工作就已经身心俱疲,难以招架。

其实,大脑有自己的运作规律和特点,搞清楚这些“脑科学”,就能效率翻倍、无惧挑战。

《效率脑科学:卓有成效地完成每一项工作》这本书中就科普了大量的脑科学知识,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些用脑困惑,以及怎么突破局限,科学用脑。

特点1:思维运作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说到思维,就不得不提大脑中负责这一功能的区域——前额皮质。

大脑不够用怎么办?了解3个特点,用5个技巧突破局限

前额皮质

前额皮质位于大脑外围、额头后方,是整个大脑皮质的一部分,是我们大脑的思考核心,主要负责理解、回忆、决策、记忆以及抑制几项功能。

为了理解一个新想法,前额皮质需要创建代表新信息的图谱,并将其与储存在大脑其他部分的已有图谱信息进行比对与建立联系。

而回忆则需要对储存在记忆中的数十亿个图谱进行搜索,并找到合适的图谱提取至前额皮质。

做决策时我们会把多个想法的图谱提取、保存在前额皮质,并在这其中进行权衡取舍。

记忆则意味着要让图谱信息持续处于前额皮质的关注之下,直到我们把它转为长期记忆。

抑制的目的是为了不去激活某些图谱,以免干扰当前关注的信息。

以上的每一个过程都涉及数十亿个神经回路的复杂操作,所以会消耗大量能量。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经历了复杂任务、学习记忆后,就会觉得脑子转不动了,确实是前额皮质已经消耗了大量葡萄糖和氧气,就像电池电量耗尽了一样,得充电了。所以要把大脑当稀缺资源使用,在头脑最清醒时做最消耗脑力的任务。

那么 如何给大脑减负呢?

除了及时休息及补充能量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两个小技巧来提高效率。

复杂想法可视化

复杂想法保存在前额皮质会消耗大量能量,并挤占其他信息处理的空间,所以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这些想法都可视化,列成清单,或者写在白板上,这样你就不需要用前额皮质一直去关注这些信息,而可以转向更为复杂的思考决策,也就是让大脑专注于处理信息而不是去储存信息。

根据用脑类型划分工作时段

通常我们会根据任务主题来安排工作,实际上更为高效的方式是按照用脑类型来规划任务。

可以按照深度用脑与常规用脑来划分任务及时间段,尽量把同类任务划分到一个时间段内处理。

比如每天早起后的3小时是大脑的黄金时间,所以就可以把深度用脑的任务都安排在上午去处理,写文案、设计创作、学习等等。

而下午的时间可以安排一些常规用脑任务,比如回复邮件、单据审核、处理琐事等等。


回到开头的场景一,早上到公司打开电脑后,邮件、消息疯狂涌入,这个时候最好先不去阅读和处理,关闭或最小化不必要的电脑窗口,先把当天的任务事项全部列出来,然后对这些事项进行优先级排序,确保给最重要的任务留足处理时间。

接着快速浏览邮件及消息,需紧急处理的单独拎出来,在刚才定的事项清单上补充调整,而不必立刻回复处理的都统一安排到下午的固定时间段去处理。有空的时候也可以把自己的工作节奏公布给相关同事,比如告知大家每天固定处理邮件的时间是下午三点后,除紧急的情况外,常规事项请大家耐心等待,不用总是发消息或电话催问进度。

特点2:脑海中同时容纳的信息量有限

除了思维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外,前额皮质能够同时容纳的信息量也是极其有限的。

我们的工作记忆要么是使用视觉空间的形式,要么是听觉的形式,而采用视觉意识工作会效率更高,因为视觉所承载的信息量极其丰富,你脑中随便回忆的一个画面可能就包含了人物、空间位置、颜色等等信息。

视觉意识在工作时会一直处于竞争状态,大脑一次只能保留视觉对象的一个特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很多视错觉游戏里,同一幅画,你第一眼看到的是一种形象,再仔细看又会看出另一种意象。

下面的这张图,你看见的是少女还是老妇人呢?

大脑不够用怎么办?了解3个特点,用5个技巧突破局限

少女?老妇?

少女和老妇人都存在于这张图中,但你不可能同时看到两种形象,不过当你感知到以后就可以在两种形象间切换,这也是这类视错觉图片的有趣之处。

正因为视觉意识处理工作更高效,而视觉处理又遵循竞争原则,所以前额皮质能同时调用、容纳的信息量非常有限。

如何能够利用这个特点、打破局限呢?想要在有限空间里做最大努力,只要记住1234原则即可。

1就是在同一时间内,脑海中的东西越少越好,最好一次只理解一个新概念。

比如好莱坞的电影宣传语就往往会浓缩成一句话,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信息给受众,《异性》当时就宣传是太空版《大白鲨》,人们立刻就能了解这部电影大概讲了个什么故事。

2就是如果非要做选择,最优效率是二选一。

在必须做选择的时候,大脑中只保留两个信息进行比较、抉择,效率最高。一旦加入更多信息元素,立马就会感受到选择焦虑。

34就是当不得不保留更多信息时,尽量将数量控制在3-4个。

现实中的场景纷繁复杂,我们往往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组块化来提高效率。

组块化就是把过量的信息分成几个组块来处理,类似于合并同类项的逻辑,信息组块的最佳大小是想起来或者念出来所需要的时间不超过2秒。

大脑一次考虑3-4个组块比较合适,最理想的是3个组块。

所以1234原则也就是精简原则,越少越好,越精炼越高效。


回到开头的场景二,面对头疼的项目,这个时候不是陷入具体细节的纠结中,而是应该最先将信息进行精简与组块化处理,列出完成方案的几个关键步骤,最好不超过4个,接着逐一拆解每个步骤,保持专注,避免在多个组块步骤间来回切换。这样对任务的掌控程度与进度情况就清晰很多,整体效率也会大大提升。

大脑不够用怎么办?了解3个特点,用5个技巧突破局限

《效率脑科学》

特点3:大脑一次只能进行一个有意识的处理

除了高耗能与信息空间有限,前额皮质还有一个特点是一次只能进行一个有意识的处理。

所谓的有意识处理,是相对无意识而言。大脑在很多情况下是进行无意识自动化地运作,也就是我们日常的各类习惯行为,比如老司机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收听新闻广播,而新手司机可能光是应对路况就已经手忙脚乱,广播里说了什么根本就不清楚。

这里又要介绍一个大脑功能的重要区域——基底神经节。

基底神经节是大脑皮层下一大块灰质的总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驱动人们进行无意识的日常活动。只要多次重复一项活动,基底神经节就会开始接管这项活动,慢慢变成我们的无意识动作或习惯。

与前额皮质相比,基底神经节可谓是非常节能,所受的限制总体上也更少。这就是为什么老司机在开车的同时还能收听广播,开车这个行为由基底神经节负责,并不怎么消耗精力,所以可以保持意识去获取和理解广播中的信息。

当你想要有意识地一心多用时,其实并不是在同时处理两个任务,而是在两个任务之间来回切换,而这种切换又会消耗大量能量,所以很容易出错。想要同时进行多项思维任务,就只能以牺牲准确度和质量为代价。有实验证明,即使是哈佛大学的MBA,同时处理两项认知任务时,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会下降到8岁儿童的水平。

所以,想要快速完成两项脑力活动并保证准确率,唯一的方法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事。

工作中我们往往被要求或期待能一直在线、多线程处理工作,同时做好几件事,有什么破解之道呢?让习惯运作和混搭注意力,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

让习惯运作

想把更多的事情嵌入脑海里,就得把主动的脑力活动与自动的下意识任务结合起来。把会重复的事项转成下意识,交给基底神经节来负责,让前额皮质可以专心地处理信息。

混搭注意力

根据任务类型来安排工作,自己主动掌控分散或切换注意力的时长。比如上午已经完成了需要高度专注的工作后,在下午不需要特别集中注意力的时段,就可以一边处理常规事务,不时地看看手机信息。


回到开头的场景三,因为分心错过了会议的重要信息怎么解决呢?可以在会议开始前就提前了解会议的主要进程,对整个会议期间哪些时段需要自己高度专注参与、哪些时段可以分心开小差做到心里有数,保证不错过重要的会议信息,而在与自己关系不大的环节就可以稍微分心回复下信息。


简单回顾一下,我们平时处理思维任务主要依靠大脑中的前额皮质这一区域,它的运作特点是高耗能、容量有限且一次只处理一个任务。想要突破局限提升效率,在保证能量充足的前提下,我们可以:

1、在头脑最清醒时做最耗脑力的挑战性任务

2、一次只专注完成一件事,不要频繁切换任务

3、把想法可视化,释放空间来专注处理信息而非储存信息

4、简化与组块化任务,越精简越高效

5、把主动的脑力活动与自动的下意识任务搭配起来

遵循大脑规律,科学用脑,才能效率加倍,无惧挑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