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塑料钱包,文/张立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塑料制品开始进入百姓生活。当时,塑料钱包以其色彩鲜艳,防水耐磨,价格适宜,受到消费者的广泛欢迎,独领风骚近20年。这种钱包多为上海生产,高8至9厘米,通宽20厘米左右,作对折,内设一层或两层,或有拉链,可放零钱与10元大钞。折叠后,内里外层一边为透明的夹层,可放各种票证,一边为封闭的夹层,可放较小的物品。有的钱包在通宽对折后的中间另加一两层透明夹层,可多放一些物品。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塑料钱包多印有花卉、建筑、动物图案。笔者所藏的一只蓝色塑料钱包,面上印有粉红的荷花,右下有“上海”字样;底为蝶恋花,及汉语拼音“SHANGHAI”,在最下部打有厂名“上海新建出品1194”,后面的阿拉伯数字似是货号。到了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钱包的面、底图案为之一变,常印有《毛主席语录》,比如“人民靠我们去组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你们要关心国家大事”等,其下通常为工厂烟囱、水坝或者飘扬的红旗,此外还有厂名和品牌等,如“上海皮塑厂飞燕牌1111-1”。
塑料钱包虽然实用,但也有很多缺点,比如冬天发硬、易折断等。数十年过去,这些塑料钱包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相关的生产企业早已不复存在,笔者只能从废品站里淘出一些“幸存者”。这些塑料钱包谈不上金贵,但它们见证了我国化学工业的早期发展,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