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传统文化“五行”的历史渊源,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论述中国的传统文化)
五行,是一古老而又新鲜的题材,「五」即木、火、土、金、水。「行」古字做十,象征通衢(即四通八达的大道)、十字路口,又有运转、运动的道路乃至规律之意。有人讲五行是战国人邹衍所倡,其实殷商时代即有五方之说。中国人喜称中华、中土、中国。即认为本身是处于中央、中心位置。
01
商朝时,殷人称国土为「中商」,在当时的甲骨文卜辞中有这样的话:「癸卯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表明当时即已有明确的「东、西、南、北、中」的五方观念。至西周末年,又出现了五材说。《国语·郑语》中即有「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的记述。这是最早有关五行内容的记载,而且其中强调了土的重要性,因为人类生存在地球的土地上,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产物(包括木材,树木,粮食,从山中或地下流出的泉水,金属矿物……)大多是来自于大地——土。
有人说中国的五行观念「金」,不会早于3000年前,因为那时才刚有青铜冶炼技术。1975年在中国甘肃省东乡县马家窟出土了一把青铜刀,化验显示是铜锡合金,锡含量为6%~10%,冶金技术相当高超。那么这把青铜刀是何时打制的?
02
非常幸运的是,在挖掘青铜刀出土的同时,还在旁边发现了一罐小米(黍子),用14C测定表明,黍为公元前(2750±80)年的产品,即黍已有4700岁了!换句话讲,这把青铜刀至少也有4700年的历史了。从中可以推知,在至少4700年前,即有相当发达的冶金技术了。
既然可以打制青铜刀,是否也应当可以打制针灸针具?当然可以。以此推测,《黄帝内经》虽成书于2500年前(这是目前公认的说法),但却至少应是传承于5000年前。可以说,考古和研究出土文物,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事件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可是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形,一件最新出土文物的出现,会将考古界过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定论推翻,有些历史事件可能可以在出土文物中找到年代的准确记录,但令人沮丧的是,有些却可能永远也找不到准确的记录实据了。这罐4700岁的黍子改写了中国古代冶金技术史,甚至中医针灸史,这真是一件令考古界也令中医针灸界庆幸的事。
03
至于五行的正式记载,则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篇,现今所有论述五行的论著,都一定要引用这一段:「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做咸,炎上做苦,曲直做酸,从革做辛,稼穑做甘。」五行说比五材说又前进了一大步,它对五行中每一行都从性质、功能上进行具体的分析,不再局限于五种具体的材料,而是将其归类比象,描述为互相关联又互相制约的五种不同功能(气化)的运动形式。
到了战国时,邹衍又将其完善为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即五行相生,木生火(木材可以生火取暖),火生土(土地生长万物需要春夏阳光的温热「火」来推动),土生金(金属矿藏是出自于地下「土」中),金生水(开挖水井、水渠,寻找水源,要用金属工具),水生木(树木。植物生长需要水分)。
土克水(水渠、河流决提,可以用土来阻挡),水克火(水可以灭火),火克金(高温火焰可以熔化坚硬的金属),金克木(金属工具——斧、刀,可以砍伐木材),木又克土,如此都可以循环往复。
五行的历史渊源论述到这儿,五行来源及其与太极两仪四相的关系还有很长的故事呢。这再下篇去详细论述吧,学懂了五行就是学懂了基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