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茅山道士”崩坏,台商大撤退的启示(茅山道士 电影)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茅山道士,意指“毛利3到4%”的产业。
我在台湾资讯科技业里混了10年,而那段日子刚好是此产业兴衰的转戾点,科技业的“茅山道士化”,已是至少10年前的事了,离开此产业的主要原因,就是认为利润如此微薄,这行业的人却束手无策,只能被过去的成功模式所制约,故而看衰矣。
这几年,台媒的经济版面不断传出台商撤离大陆的风潮,粗估至少已有逾3000家企业撤出,台商保守估计这两年撤出的资金至少也有500亿新台币。在商言商,从个别企业的角度看问题,不赚钱就只能离开,但若从整体台商产业来看,问题在于“为啥不赚钱”?
简言之,劳动力成本攀升,环保与金融等法规缩紧,本土商加入竞争,台商过往在大陆的利基,一一消失,无法适应的厂商只好纷纷离陆回台,还造成好几波因资金撤回,而让新台币汇率成为全球独强的怪象。
台湾之所以这两年常常谈到“创新”,其实与大陆台商的困境脱不了干系,毕竟两岸产业链曾经盛况空前,目前的急转直下,问题出在没有“创新”。持平而论,赚不到钱甚至赔钱,是因为你没有积极适应大陆的变化,早年大陆政策的利多,让你过得太舒服而没法改变。这现象也不是台商独有,全世界的生意人都要面对同样的挑战,达尔文的洞见也适用于商业竞争,适者生存。
关于过得太舒服,以致无法改变,有很多不错的讨论,可以长见识。
明朝的高度平衡陷阱
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许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这是著名的英国汉学家李约瑟(Noel Joseph)所提出的问题,身为科学家,李约瑟特别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有扎实的研究,故而对于科学与工业甚至资本主义没有在中国抢先发展,感到疑惑。而这个问题也迅速传开,成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之后,史学领域的社会学或经济学研究者纷纷提出不同的看法,特别集中在明朝。这个朝代的中国,生产、消费与人口都出现大规模的增长,而此前的宋朝,科技表现在全球领域都属于前列,元朝又拓宽了经贸通路,所有条件都显示中国应该能先发展出工业与资本主义,却让相对落后的西方文明超前了。
李约瑟难题之解,众说纷纭,有认为官僚体制过于僵化的,有说儒家思想限制的,有主张明朝突然停止了欣欣向荣的海上贸易的,也有认为明朝废纸币,推行白银所衍生的税制问题等等。其中,最令笔者着迷的是“高度平衡的陷阱”一说。
此论述由英国经济史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提出,主要的论点是,由于人口大幅增长的压力,使得农业用地严重不足,农产剩余减少,导致劳动力愈来愈廉价,而土地换来的资源与资本愈来愈昂贵。然而,中国当时有先进的农耕与运输技术,故而农民与商人在面对货物短缺时,最快的因应之道,不是研发机械式的生产技术,而是更有效地利用廉价运输与有限资源,以维持经济活动。
简言之,正因有效地运用了自己的优势而存活,反压抑了大规模改良技术的诱因,最后丧失工业革命的契机。另一方面,明代过度发达的?高竞争低利润?市场经济,也造成了低资本剩余,以致无法发展出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换成最简单的白话就是:过得太舒服,以致无法改变。
明代的经济,取得了高度的平衡,虽不致于称为“均富”,但商人阶级的抬头,却是推动经济平衡的重要关键,这现象使得农业产出得到了最大的效益,而产生了“高就业低收入”的农商社会。
无论是国家或个别企业,能存活总有其成功的生存模式,按行得通的路径走是当然的,但外在环境的变化,常常可能淹毁了前方的道路,而行走者若看得不远,被其他国家或企业超越,甚至惨遭灭顶,也就不奇怪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