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读大脑与情绪的行为?

如何解读大脑与情绪的行为?


当我们听到“情绪”这个词,第一反应是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情感体验,快乐、悲伤、兴奋等不同的感觉,情绪是我们许多行为背后的驱动力,但,我们的情绪来自哪里呢?我们的情绪真的受自己控制吗?


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神经元回路控制的,由这些回路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我们的大脑在漫长的适应过程中被改装成了一个能够对外界进行侦查来保护自己的侦查站,只要侦测到外界信号,脑部的感觉区域,就会释放生化信息来提醒我们。情绪就是这些从脑部流遍全身的生化信息的结果。


当我们的脑部侦测到某种可能的威胁时,脑部释放压力荷尔蒙:肾上腺素与皮质醇让我们准备做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当我们侦测或经历到奖赏性的事物,像是某人对你做了某件好事,脑部释放多巴胺,催产素或血清素这些生化物质让我们感觉很棒,并产生动机继续做某个工作或行为。这些例子中,脑部的感受区域比思考区域更早被激发。有时,大脑的反应太强烈而主宰了我们的行为,此时我们就无法理性思考了。


有许多脑结构与情绪有着直接的关系,图中为情绪和情绪调节的神经回路的关键成分。


如何解读大脑与情绪的行为?


a:绿色是眶额皮层,红色是腹侧中央前额皮层。

b:紫色是背侧前额皮层

c:橙色是杏仁核,紫色是海马

d:黄色是前部扣带回

图为情绪和情绪调节神经回路的关键成分

(资料来源:Davidson,2002)


前额皮层

前额皮层有明显的大脑皮层一侧化特征,左侧负责积极感情,右侧负责消极感情。我们灵长类动物的前额皮层可分为三个子区,分别是背侧前额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和眶额皮层。前额皮层的机能具有不对称性,左侧前额皮层与积极感情有关,右侧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有关。当厌恶和恐惧等负面情绪产生时,右侧前额叶和前部颞叶的激活水平提高右侧前眶额,前脑回的代谢率提高;当积极情感产生时,左侧前额叶被激活,左侧后脑回的代谢率提高。


杏仁核

我们的杏仁核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感情有重要作用,一旦双侧杏仁核都受到损伤,我们就不能识别别人的恐惧和生气的情绪了,也不会产生对人和事件的厌恶感,虽然失去这种负面情绪听起来还不错,但是我们的每一个情绪都是有其作用哒,无法识别和产生消极情绪会让我们无法意识到具有威胁和危险性的环境,置我们于危难之中。


如何解读大脑与情绪的行为?



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海马受损的个体,其正常环境的调节作用受到损害,因而在不适当的环境会表现出情绪行为。海马损毁动物更多地出现主动性行为而较少发生木立不动的行为。反应前部扣带回在情绪反应中也有重要作用。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主要与认知功能有关,切除动物的扣带回可短暂地降低恐惧或愤怒的阈限。也有报告表明破坏两侧口袋会立即引起短暂的情绪性增强,表现为攻击性和凶恶性增加。


网状结构

这部分结构对维持大脑皮层兴奋水平、保证机体处于清醒状态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网状结构对情绪的激活也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林斯里(Lind- sley,1951)指出,网状结构的功能在于唤醒我们的情绪,它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网状结构靠近下丘脑部分,靠近下丘脑部位同时接受来自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两方面的冲动,这种冲动向外传导会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内传导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活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产生我们的各种情绪体验。


大脑是一个复杂的器官,研究人员仍在试图对其进行解码。但专家们已经将边缘系统(包括,海马结构、海马旁回及内嗅区、齿状回、扣带回、乳头体以及杏仁核)确定为大脑中控制基本情绪的主要部分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家对人类思维的深入了解,我们可能会更多地了解更复杂情绪的起源。


那么情绪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吗?幸运的是大脑具有改变和适应的能力,我们越了解我们的大脑如何发育以及它如何处理和调节情绪,我们就越能处理调节情绪问题。我们的思考可以影响我们的情绪,有时候对事件的想象能够激发我们的情绪反应,这就是通过“有意识地思考”来管理情绪,透过我们的想法及行为来调节我们的情绪可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脑。


参考文献:

1. Davidson, R. J. , Pizzagalli, D. , Nitschke,J. B. , & Putnam, K. . (2002). Depression: perspectives from affectiveneuro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3(1), 545-574.

2. Gross, J. J. , & Barrett, L. F. . (2011).Emotion generation and emotion regulation: one or two depends on your point ofview. Emotion Review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search onEmotion, 3(1), 8.

3. 彭聃龄. (2001). 普通心理学 (修订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