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份来自生命的嘱托都需用心守护”!湘雅医院产科主任张卫社和病人的故事(生命中的每一份礼物)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10月21日中午近1时,在看完所有病人之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产科主任张卫社教授终于有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来找我看病的多是疑难杂症患者,来自全省各个地方,她们跑一趟不容易。”张卫社一心想着把时间多留给病人,“反正我吃饭吃得简单,为她们解决问题,才是最有成就感、最有意义的事。”

看着一摞沉甸甸的病历夹,张卫社说:“每一份来自生命的嘱托都需用心守护。产科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人两条命,而且每个病人情况都不同,只有用心观察,找到蛛丝马迹,才能透过表象找到问题本质,为她们每个人制定个性化方案。”

在产房这个生死场上,几乎每天都在演绎着与死神赛跑的故事。

一位严重失血、面色苍白的产妇转到医院时,张卫社发现其肚子鼓鼓囊囊的,当机立断:有内出血,推进手术室!

可是当时没有病人信息、没有家属陪同、没有签字,连个血常规检查都没做,很多医生迟疑了,这刀怎么开?

“马上开!所有责任由我来负!”张卫社回忆道,“在那个紧要关头,救人第一,如果还去等检查结果和家属签字,就来不及了!”

她毫不犹豫地站上手术台,划开了患者的皮肤,很快找到出血点,迅速将它结扎。血止住了,张卫社松了一口气,随即指示给病人配血,将病人腹内出血回收再注入……一个年轻女孩就这样被张卫社从鬼门关里抢了回来。

行事果敢,不等于盲干。她曾把很多危急重症患者第一时间送上手术台,也曾把一些病人从手术台上拉了下来。

怀孕24周的罗欢(化名)第一次找到张卫社时,她的腹中胎儿刚被判了“死刑”。

“张教授,我去过两家医院,医生都说胎盘早剥,孩子保不住。” 当时,罗欢已经绝望地签字同意终止妊娠,等待手术。在一个朋友的建议下,她被点燃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张卫社。

通过仔细检查,张卫社发现罗欢并不是胎盘早剥,而是胎膜剥离延至胎盘边缘,孕妇情况和胎心情况均可。“这个手术暂时不做,我们等一等看看有没有保胎的机会。”

在住院观察的日子,张卫社每天都来到罗欢的床前探望:“不错,又坚持了一天!坚持时间越长,宝宝存活的希望越大,继续加油!”

其实,张卫社心里明白,为罗欢保胎的每一天都如同走钢丝:一旦孩子没保住,病人会人财两空。

“但我总有个信念,双方想法一致,相互理解,劲往一处使,结果就不会太差。”张卫社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病人自然愿意给予信任和配合。

果然,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罗欢的宝宝在肚子里多呆了两个月,从500多克长到了2000克,在罗欢孕32周时诞生,母子平安,皆大欢喜。

在张卫社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她放不下的病人。“我经常跟她们说,无论有何情况第一时间告诉我。”在她看来,看病,绝对不是病人过来看一眼就完事,还要对其动态进行追踪,并给予及时管理。她对科室的医生也是这么要求的。

前不久,张卫社收到了一封4页纸的手写感谢信,写信人是一位历经8年、4次妊娠、终于当上母亲的小陈。

“小陈是多囊卵巢,排卵不规律,为要宝宝吃了太多苦。只要有百分之一的机会,我都希望帮她保住。”张卫社忆起这8年陪小陈走过的“求子之路”,泪水冲出了眼眶。

去年,小陈再次怀孕,保胎过程中多次出现异常,前后6次住院均化险为夷。小陈说:“有张主任在,我啥都不怕!”

今年7月30日,怀胎37周的小陈突然羊水破裂,在被紧急送往湘雅的途中,六神无主的她拨通了张卫社的电话。张卫社立即安排其由急诊科直接入产房,让宝宝平安落地。

张卫社希望,每一位孕产妇都能“享受身为人母的快乐”。这份大爱,不光感染了病人、同事、学生,她的女儿也耳濡目染。

从小在产房外长大的张卫社的女儿,读大学时果断选择了医学专业,读研究生的时候又选择了妇产科。“她也没和我商量,都是自己做主,可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吧。”张卫社微笑着说。

目前正在读博士后的女儿也时常跟她讨论一些工作、学习问题,她对女儿说得最多的话便是:“一定要用心,要做就做到极致,拿出120%分的努力。”

[责编:周阳乐]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