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小小的早餐店他不起眼)


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

自曹操毛遂自荐执掌东汉朝廷的权柄后,针对曹操先后发生过四次政变。

第一次发生于建安五年(200)正月,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和百般欺凌,咬破手指用鲜血写就一封诏书,缝在衣带之中,秘密交给自己的老丈人董承,令其联络组织“义勇军”将曹操扫地出门。得诏后,董承私下联络了几个汉朝的遗老遗少——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成立了锄曹“别动队”。

可是尚未动手,就因内部泄密,被曹操一举破获,并被一一地送上了断头台。刘备因带兵在外,成为漏网之鱼。

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

第二次也发生在建安五年(200年),恼羞成怒的曹操将董承等人咔嚓后,意犹未尽又把屠刀伸向了董承之女——时为汉献帝贵人的董贵人。汉献帝以贵人有孕为由,哭天抹泪数次哀求曹操刀下留情,可是,曹操却毫不理会,照杀不误。伏皇后见曹操丧尽天良、禽兽不如,遂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伏完,怒斥曹操的暴行,并请求父亲继承董承未竟之“革命”事业,将除曹大业进行到底。可是伏完慑于曹操的淫威,始终不敢行动。九年后,也即建安十四年(209年)伏完去世。又过了五年,建安十九年(214年),伏皇后的“阴谋诡计”被人揭发,曹操气炸,当即将伏皇后及两个皇子送进了地狱,又诛杀其宗族百余人。

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

第三次发生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春正月,汉太医令吉本与少府耿纪、司直韦晃、上计掾金袆及吉本的儿子吉邈等,见曹操把汉献帝欺负得不成样子,心中不平,遂临时起意,散尽家财,东拼西凑招募了一千余名敢死队员,手持着棍棒、杀猪刀及不多的几副弓箭、火把,于半夜子时冲到丞相府。一行人先是烧毁了丞相府的大门,而后,又呼号着冲进丞相府的院内。吉本、耿纪等人的本意是想将曹操杀之,而后劫持汉献帝南投关羽,以协助刘备兴复汉室。吉本、耿纪等人逐屋搜查,却发现曹操竟擅离职守,不在府中。

其实,此时的曹操早就去了自己的领地——邺城,只留下了长史也即秘书长王必等十多人在府中值班。王必见屋外杀声震震,火光冲天,情知不妙,急忙从床上滚下,穿着内衣,跳上了窗台,正待开窗逃走,吉邈等人破门而入,见窗上有人,开弓便射,正中王必左臂。王必忍着剧痛,举头撞窗,连滚带爬从后院小门窜到了后街,又一瘸一拐跌跌撞撞跑到了距丞相府不到一箭之地、自己的好友金祎的庭院门前,一边敲门,一边扯起嗓子,高声嚷道:“金祎!金祎!赶快开门!”金祎的家人听到呼声,认为是金祎的战友前来传递胜利的捷报。于是,一边开门,一边急不可待地问道:“曹操死了吗?”王必一听,大惊失色,转身即走,又吭哧吭哧跑了不到半个时辰,来到了御林军的总部,并与司令员严匡一起点起两千多御林军,拍马挥刀杀了一个回马枪,没怎么费事,三下五除二便将吉本等人全部拿下砍了。

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

第四次则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国相府中的西曹掾魏讽,见曹操大军西征汉中未回,遂组织自己的几个哥们,并联络长乐卫尉陈祎欲乘虚攻占邺郡。可是,尚未行动,就因陈祎反悔,而被留守邺城的曹丕一举拿下,魏讽等几个小伙伴全部被杀。

四次针对曹操的政变,前两次和最后一次皆有惊无险,或者说皆属未遂政变,只有第三次政变才对曹操或对曹操集团构成了实质性的威胁。也是万幸,曹操不在,倘若曹操当晚也待在丞相府中,十有八九会成为吉本等人的刀下之鬼。果真如此,三国中的魏国或许将不复存在。因为此时荆州的关羽正虎视眈眈欲对曹军所占的襄阳、樊城动武。如果此时曹操被杀,吉本等人劫持汉献帝来投,那么,关羽大概率会乘群龙无首之际,将襄阳、樊城光速拿下,然后挟天子乘胜进军许昌。

如此一来,即便是不能将许昌拿下,也会动摇曹魏集团的根本——或众叛亲离,或回缩邺城,成为一个缩水的地方割据政权,而刘备则有可能借此坐大,并取代曹魏成为天下的老大。再退一万零一步,即便是不能将曹操杀之,只是将汉献帝劫持到荆州,那么,曹操也将失去正统的地位和政治上的优势,沦为一个不被中央政府承认的伪政权,这势必会深刻地影响甚至打乱曹魏集团的发展进程。而孙权集团,特别是刘备集团将借此而得以发展壮大。

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

可遗憾的是,此次险些改变三国格局的政变未获成功,原因何在?

一则,经验不足。即发动政变的组织者或领导者,皆是文官,且皆是负责卫生和后勤工作的中下层官员。如:吉本——保健医官,耿纪——普通秘书,韦晃——后勤科长,而金袆则是一个地方驻京办的主任。也就是说,这四人既缺乏政治历练,也没有带兵的经验,他们所凭借的只有一腔热血,这就决定了此次政变的前途和命运——必将以失败而告终。

二则,计划不周。从整个政变的过程看,政变前没有制定出一个周密严谨和切实可行的路线图,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产生。如:政变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曹操杀之,可是事前却没有摸清曹操的动向和归宿;目的之二是要劫持汉献帝,可是政变前却没有安排必要的人员和兵力去宫中联络或行动。目的之三是成功后南投关羽,可是却没有在事前派人前去关羽处联络接应。倘若能事前联络,然后与关羽里应外合,那么政变成功的概率无疑将会大大提高。最不该的是,将王必射伤后,竟听任王必溜之大吉,没有采取必要的后续行动——将王必追而杀之。结果使得王必成功逃离,并引来了御林军,也引来了杀身之祸和最终的败局。

一场不起眼的小小政变,险些将“三国”变为“两国”

三则,敌有防范。即曹操在经过了在第一次和第二次政变后,就很少待在许昌,除了不得不来外,大部分时间皆待在自己的封地魏国的治所——邺城。这就使得吉本等人无机可乘。再是,曹操虽然躲在邺城,但却丝毫没有放松对许昌的防卫。曹操在将汉献帝迎至许昌时,就在城内安排布置了一支数近万人的御林军负责整个许昌内外的安保。同时曹操还在皇宫内外布置了一支七百人的精兵,专门负责皇帝的警卫,这也是王必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就调来两千多御林军的原因。只是百密一疏,曹操没有料到有人竟敢到太岁头上动土——到丞相府中找茬找事,所以没有在丞相府中安排足够的兵力,以致给吉本等人留下了一线获胜的机会。除此之外,曹操还安排自己心腹留守许昌,其中的王必就是曹操心腹中的心腹。

王必是曹操集团中的元老,在曹操起兵时就跟定了曹操,不仅对曹操忠心耿耿,且颇有才干。曹操曾对人说过:“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故辟之,已署所宜,便以领长史统事如故。”意思是,王必是我的老跟班,对我忠贞不二,且能干事成事,所以我用他为我的秘书长。实践也证明,曹操的确是火眼金睛,知人善任。王必没有辜负曹操的重托和厚望,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曹”。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丛中笑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