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与“太岁”(木星叫太岁还是岁星)
新的一天开始了。
现在是2022年1月31日,辛丑年十二月廿九。今晚就是除夕夜了,在此,先给大家拜个早年,祝大家在即将到来的虎年虎虎生威,阖家团圆,幸福安康!
岁末年初,又长一岁,也许你早就从老人们口中听到过“太岁”这个词,那么“太岁”究竟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科学地探讨下神秘的“太岁”。
日月五星
古代,我们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观测手段,也没有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先进的辅助工具和科学技术,因此人们对宇宙的认知,对夜空的探索就仅仅依靠最直接的观测方法——即肉眼观察。因此我们熟知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无法被观测的,自然也就没有记载。而可以轻易用肉眼观测到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这五颗行星加上太阳和月亮便成为了古时人们了解天象和夜空时最直观的启示星。
古人并不能科学区分星星的类别,他们把天空中可以观测到的闪耀的星星都一概而论。因此日月五星被合称“七曜”,也称为“七政”。《尚书·尧典》中记载道“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幼学琼林·卷一·天文》中写道:“日月五星,谓之七政;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如今我们清楚地知道太阳是银河系中离我们最近的一颗发光的恒星;而自身不发光且环绕着恒星运动的天体称为行星,因此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而月亮则是围绕地球运转的卫星。
其实早在我国战国时期就有了“五星”的说法。正如《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夜空中的五星正好与我们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古人为它们一一命名,称为:太白、岁星、辰星、荧惑、镇星。
水星为辰。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因此看上去总是相伴太阳左右。它离太阳的最大角距只有28度,而古时我们把周天划分为十二辰,一辰就是30度,因此水星就被称为辰星。
晨星
金星太白。金星是全天中除太阳和月亮外最亮的星,亮度最大时为-4.4等。它甚至比著名的天狼星(除太阳外全天最亮的恒星)还要亮14倍。它黎明现于东方,黄昏现于西方,因此古人错误的以为晨昏见到的耀眼星星是两颗完全不同的星,所以《诗·小雅·大东》中提到:“东有启明,西有长庚。”金星是内行星,它的运行速度比地球快,也正因如此,有时它会先于太阳出现在地平线,随后太阳才缓缓升起,所以也有了启明星的美称。
太白
火星荧惑。火星是一颗肉眼观测呈红色的星球,看起来荧荧如火,实际上它的红色是因为地表广泛普遍地分布着氧化铁造成的。又因为我们的地球与火星的公转速度不同(地球公转一周为一年,火星公转一周为两年多一点——687天,地球转得更快。)导致我们看到它在夜空中的运行轨迹不固定,很令人迷惑,因此便有了荧惑的称呼。
荧惑
木星为岁。有学者认为古代的甲骨文中的“岁”字便是指代“岁星”,这也许是可以考据到的对木星最早的观测和记载。其实在五星之中,古人尤为重视对岁星的观测。《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道,“岁星之所居,五谷丰昌。其对为冲,岁乃有殃……故三岁而一饥,六岁而一衰,十二岁一康。”可见古时候人们会把木星与农耕联系起来。木星公转周期为11.86年,因此它约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居十二次的一次,故名岁星。
岁星
土星为镇。我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将星空划分为二十八个区域。分别由“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各七星宿组成。土星的公转周期是二十九年。古人观察到它每年都会进入二十八宿中的一宿,因此称其为岁镇一宿。它好像轮流坐着二十八宿一样,故名镇星。
镇星
十二辰与十二次
我国古代对天象的观测衍生出了大家所熟悉的“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十天干分别为阏[yān ]逢、旃[zhān ]蒙、柔兆、强圉[yǔ ]、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十二地支分别为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chán yān]、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g]、协洽、涒[tūn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后简化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
天干地支
古时人们将十二地支用于天空的划分,称为十二辰。即沿天赤道(将地球的赤道面无限延伸后和天球相交的大圆圈为天赤道。它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黄道面有23.4°的交角。)从东向西将周天(天文学上以天球大圆三百六十度为周天。)平均等分为十二个部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当星宿上中天(天体过天子午圈叫“中天”,天体周日视运动中,每天两次过中天:位置最高(地平高度)叫上中天;位置最低叫下中天。)时,十二辰与十二支完全对应,则有正东为卯,正南为午,正西为酉,正北为子。
为了更好地观测七曜的变化,古时的学者又提出了一套与十二辰方向正好相反的划分方式,称为十二次。它是按太阳周年视运动方向将黄道面与天赤道自西向东逆向划分为十二个等分,依次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娵訾[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chún ]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国语》等书中就已有这些名称的记载,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它们是被用来记述岁星的位置。因此也可以说十二次的诞生其实是始于对木星的观测。
太岁纪年法
太岁纪年创制之初是为反映岁星逐年所在天空方位。由于木星的周期为11.86年,非常接近十二年,因此古代的天文学者一开始是想要用它纪年的。古人以我们的地球为观测地点,以相对稳定不变的星空(恒星)为背景来观察岁星的运动,它每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每年经过一块特定的星空区域,人们将这些区域一一命名,即上文中提到的十二次。这样只要通过岁星在不同星空区域的位置便可以纪年。但由于木星公转周期只是近似十二年,因此它每年移动的范围都会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或“超次”。
这种用岁星来纪年的方法虽然看似巧妙,但由于木星的视运动轨迹是自西向东的,与人们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因此用岁星来纪年的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我们聪明的古代先贤们又研究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创造出一颗虚星,即假岁星,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完全一致了,用它来纪年就变得方便且实用多了。而这颗虚星就叫做“太岁”。太岁是《汉书·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则称为太阴。
太岁
前文我们已经解释了太岁实际上是古人为了纪年而虚构出来的一颗虚星。但民间也有传说称太岁星每十二年循环往复之时,地面上便会生出一种罕见的“肉灵芝”,唤做太岁。《本草纲目》上有记载:“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并把它收入“菜”部“芝”类,可食用、入药。
民间传说称挖到太岁会有灾祸降临,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不可在太岁头上动土”及“犯太岁”的由来之一。但其实从科学角度出发,“太岁”(肉灵芝)是一种生长于地下由粘菌、细菌和真菌三类菌构成的稀有的聚合体。而关于“太岁”的存在、作用和药效,在生物学界始终有争议。因此大家如果发现,还是不要随意食用哦。
“肉灵芝”
太岁的另一个解释是指“太岁神”。这个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去了解下,在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了。
对我而言,“太岁”的三种解释中,第一种虚星的解释更令我震撼。古代先贤对宇宙的探索,对星空天象的细微观察,勤于思考的精神和大胆合理的想象力无一不体现着大智慧。而赋予那些星星的优美名字更是体现了中国人自古的浪漫情怀。所以不要让我们浪费掉这刻进骨子里的浪漫,今晚除夕夜就和你的亲朋好友们仰望星空吧。
一个彩蛋:
你知道大名鼎鼎的北斗七星每颗星星都叫什么吗?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因此它们的现代星名分别为大熊座α、大熊座β、大熊座γ、大熊座δ、大熊座ε、大熊座ζ和大熊座η。而α、β、γ、δ、ε、ζ和η则是希腊字母的前七个字母,你可以简单理解为它们仅仅只是七个序号,所以北斗七星的名字就可以简单粗暴的看成大熊座1号、2号……7号,标准的理科命名方式,是不是有点儿严肃又无趣?
那你知道这七颗星星在我们这里叫什么吗?它们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组成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瑶光组成为斗柄,古曰杓。《晋书·天文志》记载:枢为天,璇为地,玑为人,权为时,衡为音,开阳为律,摇光为星。是不是极致的浪漫呢?
—————————————————————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