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人生四个终极问题)

作者 | 樊登读书 · 笛笛

主播 | 樊登读书 · 安东尼

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在自己家里呆厌了的人,离开他家跑到外面,但刚出门,他又立刻回转,因为他觉得外边也不比家里好多少。


他狂奔回家,可当他的双脚一踏进家门槛,就立即感到厌烦。


就这样,他一会儿回家蒙头大睡,一会儿又奔出家门,反反复复,企图丢掉烦恼,却怎么也逃不开。


他痛恼自己老不舒服,但又找不到“病因”何在。


这精神的焦灼感,生活在2000多年后的我们,简直不要太熟悉。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美国国民级心理书《你该找个人聊聊》,书中讲述了心理咨询师洛莉和她接诊的几个来访者,是如何一步步的出心理困境的。


跟随他们的故事,你或许会找到2000多年来一直在困扰人们的,关于人生四个终极问题的答案。


人的一辈子,都在被四个终极问题轮流敲打——死亡、孤独、自由和无意义。


越早看懂,人生越通透。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死神的丧钟之所以令人惶恐,在于大多数人不知道死亡将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


洛莉的第一个来访者朱莉,三十岁出头,就成为大学教授,并与一生挚爱的男人结婚,正准备进入人生的新阶段。


却在度蜜月回来后不久,发现自己怀孕的同时,被查出乳腺癌晚期。


因为家里从未有过乳腺癌历史,她从没想过这样的不幸会落到自己头上。


生命的延续,是人类面对死亡临近,最大的慰籍。


尽管不知道自己哪天就会死去,朱莉依然很想生下一个孩子,竭尽全力陪伴ta成长。


这期间,她经历了治疗带来的希望,也承受了病情的反复,几次流产的痛苦。


死神依然不愿放过她,当癌症二次复发,朱莉不得不接受,生育的愿望落空,死亡临近的现实。


她和丈夫参加了好几次会诊,坐在医生办公室,面对噩耗,两个人竟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人在绝望到极致时会大笑,表面笑得有疯狂,心里哭得就有多悲凉。


但接受死亡后,朱莉的生活却没有就此变得灰暗,反而变得鲜活充实起来。


她开始珍视那些过去不曾在意的细节:


草莓流淌到下巴上的香甜汁液,奶香四溢的甜点,家门前草地上的小花、被冲上岸边的海藻、小侄子的笑声……


无论多平凡的小事,在她眼中是那么生动且美好。


不知死,焉知生。


人活着,只有意识到“死”这个终点,才会珍惜平淡生活中的一点甜、一抹光。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朱莉辞掉大学的教职,去乔氏超市当收银员。


因为她发现相比攀上学术的高峰,当下的她更向往人间的烟火。


虽然只是结账时聊上几句,帮顾客们照看下小孩,关照下老人,她却自内心的感到自己很有价值。


当一个人看透了生死,自然会看淡名利,看清自己想要什么。


朱莉还留意到人们会在闲聊中提到未来的事:


我要去减肥了;我要开始锻炼身体了;今年我要去度个假;三年内我要升职……


过去她也曾给自己定下一堆计划,但现在她重要的不是规划未来,而是充实的活好当下。


死亡会教会我们如何活着,每个人都需要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


朱莉开始兴致勃勃地和丈夫一起策划自己的葬礼,说这是他俩生活中最亲密的体验之一。


生命的灯火终于燃尽,朱莉的身体自然地顺应了接受死亡的意志,很快就安然离去。


她的讣告上写着:


朱莉·卡拉汉·布鲁,享年三十五岁。她活着的每一天都被深深爱着。


葬礼现场来了很多朱莉的亲友,大家都强忍着哀痛,直至打开纸巾,看到上面写着一句话:


这是我的派对,想哭你就哭出来!


这是她给大家最后的关照。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老话说人死如灯灭,但实际并非如此。


死亡看似能带走一切,却无法抹去一个人与这个世界曾经建立的情感联系。


正如作家史铁生所说: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们虽无法改变封面前和封底后的事情,但书里的故事,我们却可以自由书写。


没有好好活过的人最怕死,当你恣意活过,便能坦然死去。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成熟的人都明白,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而孤独却是一个人清冷。



第二个来访者瑞塔,是个独居多年的老人,69岁。



她离过3次婚,没有伴侣;不爱社交,也没有朋友;与3个子女也早就断绝了联系。



瑞塔的日常,就是窝在一间小公寓里看电视、画画、读报、打盹……很多天都不会和任何人说上一句话。



因为一生都困在原生家庭的痛里,混沌走过,与抑郁为伴,她计划在70岁那天结束生命。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瑞塔出生在一个缺乏亲情和爱的家庭,父亲酗酒,脾气暴躁,母亲自私,只顾玩乐。



从小就渴望被爱的她,很早就放弃了学业,嫁做人妻。



心理学有个理论:原生家庭的熟悉感,会让婚姻中的夫妻,复制着各自的父母。



瑞塔明明最讨厌酒鬼,却嫁给了一个酒鬼丈夫。



在前夫醉酒闹事,对三个孩子拳脚相加时,她选择了逃避自保。



为了逃离压抑的家庭氛围,她宁愿去读书、画画、打牌,也不愿意陪在孩子们身边。



在这场自己的婚姻里,她终究也活成了那个“自私的母亲”。



多年后,她才下定决心终结这段婚姻。



可原生家庭的循环和复制,却没有结束。



再次踏入婚姻,她依旧不知该如何经营。



在又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后,最终对亲密关系心灰意冷。



孩子们因为童年遭受的暴力和冷漠,长大成人后,对她这个“不称职的妈妈”怀恨在心。



孤零零的她想回归原生家庭寻求温暖,与父母和解,但父亲已经离世,母亲也患上了老年痴呆症……



走过半生,她觉得自己搞砸里一切,不配拥有幸福。



当洛莉问她:“在你快七十岁时,回头看看你二三十岁时犯的错,你会如何给自己量刑呢?”



她想了一下,说:“终身监禁。”



人生最深的孤独,是自我囚禁。



其实瑞塔的生活,并非没有光亮,没有人烟。



这个世界上,有人爱,有人被爱,有人不敢爱甚至不敢被爱。



瑞塔是最后的一类。



住在同一栋楼的麦伦与她无话不谈,两人互有好感,但自从麦伦吻了她之后,她就再没和他说过话了。



她不敢让这段暧昧不明更进一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麦伦结交别的异性朋友。



隔壁邻居的小孩很喜欢她画的作品,叫她艺术家奶奶,一家人经常邀请她共进家庭晚餐。



可不论再亲近,她始终觉得他们毕竟不是家人,自己最后还是会孤独地面对死亡。



因为无法接纳自己,害怕遭受遗弃,她一直在以回避的姿态,把幸福从自己身边推开。



直到在洛莉的引导下,瑞塔才开始正视自己的过往,意识到原生家庭对自己的“诅咒”,开始学着接纳自己。



她梳理过往的缺憾和过失,写了一封自白信,寄给麦伦和自己的三个儿女。



最终重新收获了爱情,和麦伦成了生活中的伴侣,也与子女重新建立了联系。



也开始尝试走出去,拥抱周围人释放的善意。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70岁的生日到了。



一年前她没有一个朋友,准备在这一天结束生命。



但一年后,当她走进餐厅,那里站着二十多个为祝寿的亲友。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所以陪伴才显得尤为珍贵。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只要你愿意改变,总会剥离错误的生活方式,在人来人往的里寻到幸福。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你有没有经常听到类似的话:


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女人要有女人的样子,长辈要有长辈的样子……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都会被各种身份标签所定义。



第三个来访者,好莱坞制片人约翰,四十多岁,事业成功。



每次踏入洛莉的诊室,他都带着一堆抱怨,觉得周围的人都是蠢货,话里话外,充满了自以为是。



但在一次长谈中,洛莉发现,在傲慢自大外壳下,他其实是一个悄悄崩溃的中年。



他的内心深处藏着不敢触碰的伤痛:



多年前,他七岁的儿子盖比,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而车祸发生的原因,约翰始终觉得与他有关。



那时他正处于事业上升期,每天都忙着应付解不完不完的电话,回不完的短信。



妻子对此颇有怨言,觉得他疏忽了对家庭的照顾。



那一天,他好不容易腾出时间,带着全家出游。



还和妻子保证说,这次旅游,自己已经交代好了一切工作,绝不会再接工作电话。



然而开车途中,手机铃声又响了。



约翰想让妻子帮他看看是谁打来的,然而妻子不理他。



于是就在他伸手去拿手机的时候,出车祸了,儿子盖比当场死亡。



虽然事后判定,车祸是对面来车酒驾导致的,但是约翰一直很自责,如果那时他没分心,儿子盖比或许还活着。



更令人唏嘘的是,那通他没接到的电话,是个不相识的人错拨了号码。



儿子盖比永远离去后,约翰将失去儿子的巨痛尘封在心底。


他警告自己,不能像妻子一样哭哭啼啼,要坚强起来做女儿和妻子的后盾。



这么多年,他一直和妻子心照不宣地营造着岁月静好的假象。



连来洛莉这里做心理咨询,也不肯让妻子发现。



但午夜梦回,盖比叫他爸爸的声音,依旧会萦绕在他耳旁,看到邻居小孩长大,他也会想到,若盖比还活着,现在是什么样。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约翰不愿意暴露自己的脆弱,坚持以硬汉、精英的形象示人。



却没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压抑和伪装,已经变形成傲慢和愤懑。



无处安放的负面情绪,也让他的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焦虑症也越来越严重。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曾说过:


你所压抑的一切,最终都将以更丑陋的姿态表现出来。



在诊疗室里,洛莉对约翰说:也许做一个好爸爸,也包括允许自己拥有所有正常的情绪。



三毛说:“能哭,对活着的人,总是好事。”



成年人的世界,谁不是一边崩溃,一边自愈。



别忍,别恨,别省,别等,放过自己。



活得的越久,身份越多,只有不给自己立“人设”,才能拥有“绷不住”的自由。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尼采曾言:懂得为何而活人,几乎任何痛苦都可以承受。



可是,我们为何而活呢?



书中洛莉不断地提到,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弗兰克尔是犹太人,二战时期,他和家人被关进了集中营,至亲们在纳粹的迫害下一个个死去,只剩他凭着强大的意志力活了下来。



从苦难中幸存的经历,让他意识到,帮助那些同样遭遇不幸的人,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回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便是他人生的使命。



他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创建了“意义疗法”。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弗兰克尔认为,人活着最主要的驱动力,就是寻找生命的意义。



但生命的意义,本就没有什么唯一确定的答案。



因此与其追问,不如去活出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只有通过承担他自己的生活,才能向生命做出自己回答。



意义疗法,提供了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1.创造或从事某件事,在工作和事业中,承担责任,实现价值。


2.找到一个可以表达爱的对象,通过追寻真善美或爱上某个人或物,收获成熟的心智。


3.拥有克服困境的勇气,跨过苦难会到达意义。


当一个人实现过价值,体验过爱,勇敢的承受过痛苦,便能感受活着的意义。



人生这四个终极问题,越早明白越通透

正所谓,没有如意的生活,只有看开的人生。



人生多磨难,但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困境,而是思维。



印度哲人克里希那穆提曾在《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里说:


观察自心,你会发现从早到晚心中如何充满挣扎,你的能量都在这种挣扎中浪费了。



而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生活的人。



活得通透,走出那个自己编织的“痛苦”牢笼。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作者 | 笛笛,笑容变多是近期最大的成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