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的源头在哪里?(中国哲学简史什么是哲学)

西方哲学史一般要从泰勒斯“万物起源于水”的命题讲起,认为该命题是古希腊哲学发生的标志,它意义在于古希腊人开始超脱传统的神话思维,开始以理性科学的方式思考万物起源等问题,并做出自然的解释。根据这个现象哲学史家得出结论说:哲学脱胎于神话,又超越神话。

中国哲学简史|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的源头在哪里?

阴阳概念和四气四象阴阳学说,通过观察四时节气流变和物象变更的现象,总结并概括出自然界的物质构成及运动变化的物理过程一组一般规律,属于自然哲学范畴。我们通过对《易经》的研究发现,《易经》卦象符号建立在该学说的基础上,说明了早在商末周初,该学说已经发展成熟,同时也意味着该学说的起源年代更为久远。可能人类的理性思考和哲学观念,不是脱胎于神话,而是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一定阶段是同时共存的。

五行和五生制化的思想学说,也是我国先民研究自然界的组成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自然哲学理论。但是,这个学说的发生时代不明确。《易经》古经文部分,没有讲到五行,也没有五行观念的影子,是不是可以证明五行学说的发生要晚于四气四象阴阳学说呢?

《尚书》里有一篇文章叫做《洪范》,里面就讲到五行。《史记》里讲,周武王克商后的第二年,就向商遗臣箕子请教商何以亡的道理。箕子不忍心讲商的坏话,便讲了一通有关道的言论。其中就讲到了五行的概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穡作甘。”


中国哲学简史|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的源头在哪里?

所谓五行,即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我们的先人,将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区分五个类别,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标志。五行不同于古希腊哲学中元素的概念,元素是构成自然界物体的最小的物质单元,处于世界的微观层面。而五行则是将可见的物质世界,划分为五大类别,某一行既包含微观的不可见气态物质,也包含可见的宏观物体。

比如,在自然界草木、植物属木行,在人体肝脏、胆腑、筋、泪等属木行,肝阳、肝气等不见可的人体组织也属木行。古人还认为,构成自然界的五行,或五大类物质,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割的五个部分。五行之间存在生克制化的关系,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就是五行生克学说。

在《洪范》这篇文献里只提到了五行的概念,并没有讲到生克制化的理论。这篇中,箕子利用了五行思想分析了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他说,鲧用土阻塞洪水的去路,违反了水润下的特性,上帝震怒了,所以他的事业不能成功,落得被杀的结局。而他的儿子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顺应五行之理,上帝高兴了,赐给他洪范九畴帮助他治理天下。

《尚书》虽然与《诗经》《易经》一样古老,但其篇章有真伪的问题,我们不能确切知道《洪范》这一篇是不是后世补作的。所以,我们不能依据这篇文章而断言五行观念在商末周初时已经建立起来了。

中国哲学简史|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的源头在哪里?

《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中记载了宋国大夫子罕的一段谈话,其中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有人将五材解释为木、火、土、金、水五行,认为这是继承了商周际的五行思想。

对这一观点我表示怀疑,《尚书》明确讲五行,我们可以将它看作哲学概念。但这里讲五材,是指人们日常使用的五种物资、材料。食物、水、蒸煮食物的火、陶器、石器、木棒、金属工具,这些东西我们很容易分作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别,统称五材。但这种分类很难看作哲学概念,倒好像可以将这种分类法看作五行概念起源前提。

五行概念,一定起源于一种分类观念。首先,将与我们最接近日常使用物质材料分为五大类,只有当人们联想到自然界的所有物体也都可以使用这种分类法分类时,作为哲学概念的五行概念才能真正建立起来。这里只讲五材,五种日用材料,我们不能简单等同于五行概念。我倾向于认为,《洪范》一篇所包含五行概念属于战国时代的思想,它要晚于《左传》中五材的观念。

中国哲学简史|什么是五行?五行学说的源头在哪里?

由于有《易经》的支持,我们可以断定早在商末周初,四气四象阴阳学说已经建立起来,而五行思想却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也已经存在。但是我们可明确的是,至迟到春秋时代,先民的思想中已将日常生活中的物质资料作木、火、土、金、水的五种分类。但这种分类法什么时候上升为五行概念的,我们不能确定。至于五行生克制作的思想,出现的可能就更晚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