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贾谊算不算“怀才不遇”?(政治天才贾谊)
碧翰烽/文
贾谊是汉初十分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少年得志,一年之内被汉文帝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后受功勋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谪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感歉疚,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毛泽东主席一首七绝:“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李商隐有诗曰:“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一者,贾谊乃是名副其实的天才、卓越的政治家。其《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之教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击中要害。
而其在汉初政治理论与行政实践方面的贡献,也是相当明显。比如提出治国重在安民,尤其是重视建章立制,用制度约束权力,就是到了今天,也十分难能可贵。《论积贮疏》《陈政事疏》都是有名的代表作。
二者,贾谊满腹才华,实际上没有得到完全施展才华的机会。不说是英年早逝,就说其所任职位的变迁,以及所献政策建议的选择性执行,可以想见。
所以,当贾谊千里迢迢从长沙回到长安,“不问苍生问鬼神”,这其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无奈?
从历史评价来看,关于贾谊算不算“怀才不遇”?也有不同的看法:
司马迁就认为是怀才不遇;而班固就认为“未为不遇”,觉得汉文帝还是很重视的,也采纳了一些政策建议。
而大文学家苏轼又有不同的看法,认为贾谊是志大量小:“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所以,丁万明教授就认为,一个杰出的人才要善于引领平庸之辈,毕竟周边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
然而,往往天才就是孤高不群的。
那么,从贾谊的人生际遇来看,该如何理解这个“才”,以及这个“遇”?
我以为,首先,贾谊之大才并非没有施展。三不朽,指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立言最为上。或许人们感叹贾谊的是,官职没有位列九卿,甚至于没有达至丞相;又或许是没有实现更多的政治主张,没有在汉初政治实践当中获取更多的功业。
然而,历史有那么多的名相名将,包括汉文帝时代也就是五个丞相,即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以及景帝、武帝,又有多少丞相。但天才贾谊就只有一个,其留下的绝不只是官职,而是不朽的著作及战略眼光。
官本位的思想一直以来根深蒂固,包括从古至今的天才大家,也都希望有一席官位可以施展才华。所以,能不能加官进爵,几乎也是不少知识分子毕生追求的梦想。
只是一些大的成就,恰恰是官场不得志的天才才能创造的。比如《史记》之司马迁、《资治通鉴》之司马光,还有鼎鼎大名的李白、杜甫、苏东坡,等等。
放眼今天,我们的人才观也需要进行大力度革新,就是如何真正重视科学、尊重教育、尊重创造创新,而不是让名利、官位等大行其道。
其次,人才强国,不仅只是在识才层面,更要大胆用才。应该说,汉文帝对于贾谊是识才的、是欣赏的,也敢于破格使用。只是在进一步大胆使用,也就是想让贾谊位列九卿时,由于功臣勋将们的排挤,说贾谊是资历浅、要抓权、要折腾时,就将贾谊贬而不用。而且好不容易将其召回长安后,又只是谈论鬼神而兴起。
所以有历史学家就认为,如果贾谊能够得到重用,或许汉朝的历史又将得到改写。
最后,关于人才环境的营造问题。苏轼认为贾谊不会处理与周边大臣之间的关系,以致于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而贾谊也的确十分敏感,看到猫头鹰出现就认为自己大限将至,以致于郁郁寡欢。
古今中外,凡是天才人物,都有一些异乎常人之举、之心,往往被世俗所不容、所不解,这也是十分自然的道理。
那么,就需要营造发现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氛围,就得有一套好的制度机制。人云亦云、少数服从多数,可能就得认真思量。
如果说“贾谊”不善于处理关系,那么作为“汉文帝”,就需要想办法为“贾谊”创造好的环境,帮助营造好的关系氛围,而不是任由关系对“贾谊”的进攻或伤害。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