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苏东坡:为什么会一生怀才不遇、经历坎坷?(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事)


大文豪苏东坡:为什么会一生怀才不遇、经历坎坷?

(苏东坡雕塑)

苏东坡,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名字之一,在文学、诗词、书法、绘画、美食、医药等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可以说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出类拔萃、难有其二,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曾毫不隐晦自己的观点,“李白更为崇高,而杜甫更为伟大,----,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可是,谁会想到苏东坡却一生怀才不遇,屡受打击,甚至到了晚年还屡屡被贬,过着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甚至到了难以生存的绝境, 让多少喜欢他的人忿忿不平、扼腕叹息。

那么,为什么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会遭遇如此难堪的境遇呢?下面从几个方面做以分析:

一是因为对改革的政见不同,遭到王安石代表的改革派的排挤打压。其实,苏东坡也是改革派,也主张要实行改革, 只不过两个人的改革思路有分歧。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但没被仁宗采纳。

公元1061年,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参加制举考试(御试),苏轼写了洋洋洒洒的《御试制科策一道》,入三等(前二等为虚设),为大宋朝“百年第一”,所著文章得到宋仁宗赏识,称赞苏轼的文章“言简意赅、鞭辟入里、文采风流,文章、书法皆上乘之作”,回后宫给曹皇后说“朕今日又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太监王任宪就把宋仁宗赞赏的话传给了王珪(翰林学士),王珪又添油加醋传到了王安石耳朵里,由于王安石担心苏轼得到重用会影响到自己将来的改革方略, 所以就给仁宗建言,“有文采不一定有吏才,不宜留在朝廷,放外县当个主薄就够了”。

虽然御史中丞范方平、副相欧阳修极力推荐留在朝廷培养,但是,最后宋仁宗还是惋惜地让苏东坡担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就是苏东坡刚刚入士做官第一次受到新派王安石(这时候改革还没有开始)的排挤,没有留在朝廷受到重用。 到后来神宗、哲宗两朝王安石改革派受到重用后,接二连三受到排挤打压,都与政见分歧有密切关系。

大文豪苏东坡:为什么会一生怀才不遇、经历坎坷?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

二是因为苏轼名气太大,遭到小人嫉恨借口推行改革而对其排挤打压。 随着仁宗、英宗相继离世,1069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称熙宁变法。王安石拿出“天命不足贵、众言不足从、祖宗之法不足用”的“三不”勇气,大刀阔斧推行新法,由于遭到司马光、韩琪等几乎全部元老重臣的反对,王安石开始启用李定、谢景温、舒亶、邓绾、曾布、吕惠卿、章惇等支持其改革的新人,逐渐形成新党,这些人中大多追名逐利、见风使舵的小人。往往为了自己个人私利,打着改革的旗号,大肆排挤、打压异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第一次对苏轼打压的是由谢景温发起的,竟然捏造事实,谎称苏轼借回乡葬父之际,贩卖私盐,后证明完全是无中生有,捏造事实,虽然苏轼没有受到惩罚,但是,这也许应该是苏轼第一次遇到政敌的无耻打压。

尤其是吕惠卿,典型的小人一个。他深受王安石提携成为改革派的二号人物,可是在王安石失势之后,为了自己升迁,对其恩人王安石大肆攻击,甚至公布王安石和他的往来私信以离间王安石和皇上的关系,终被列入《宋史奸臣传》。这里不能不说章惇,章惇是和苏轼同年进士,还是很好的朋友,在苏轼“乌台诗案”被捕时,章惇和王珪据理力争,为苏轼说情,力谏神宗皇上对苏轼宽大处理,可谓是为朋友两肋插刀。但是,苏轼老年被整得最惨的罪魁祸首也是章惇,哲宗亲政任章惇为相,就把苏轼一贬黄州,再贬惠州,三贬儋州,基本就是要置苏轼于死地了。更令人气愤的是,章惇还对司马光毁碑扒坟,甚至要开棺鞭尸,简直是疯狂至极,完全没有一点文人的仁义道德可言。

大文豪苏东坡:为什么会一生怀才不遇、经历坎坷?

(苏东坡雕塑像)

三是自身处事过于耿直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苏轼一生郁郁不得志,当然也有自己本身的原因。苏东坡年少得志,才华横溢,文采出众,难免会自恃才高,恃才傲物,说话刻薄,得罪周围的人。苏洵曾提醒苏轼,好酒无酒量,好友而轻信,好诗而情浓言直,迟早会吃亏的。尤其在政见不和的时候,他还经常写诗讽刺朝政,正好给反对派抓住把柄。典型的表现是在与王安石交往过程中,挤兑王安石的《字说》,什么波字、坡字、滑字、鲵字、鸠字等等,弄得王安石满肚子不快,还有就是拜访王安石时对《咏菊》一诗擅自加句,嘲笑王安石写的诗,菊花秋天开放,怎么会被西风吹落满地金哪?让王安石非常生气,认为苏轼骄傲自大,看不起自己。不过,王安石在“乌台诗案”中对苏轼是有大恩的,他从江宁上书神宗道:“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最终使苏轼免于一死。

苏轼不仅处事耿直,还喜欢把不满流露于笔端写成诗,难免被反对派抓住把柄。“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来讽刺青苗法,“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讽刺禁贩私盐,“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讽刺兴建水利工程。如此行事,得罪的不仅是政敌,更可能就是一心推行改革的皇上了。与皇上政见不同,自然就处处受到排挤打压了啊。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发布者所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