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 寒门学子怀才不遇

主父偃,临淄人。出身贫寒。

但庆幸的是,他出生的时代,正逢西汉国力上升阶段,而阶级尚未固化,国家需要人才,寒门学子亦有机会脱颖而出。

主父偃自幼聪明好学,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文脉绵长底蕴深厚,向来学风浓厚,主父偃先学长短纵横之术,后攻读《易》、《春秋》和百家之言,不知经过几番寒窗磨砺,终于学有所成。

主父偃踌躇满志,便想以文求仕。

主父偃确实才华横溢,但他却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凉薄,自负,认死理儿,气量短,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悲剧埋下伏笔。

主父偃早年学习纵横术,早期的纵横家张仪、苏秦、公孙衍等,都是口才了得,擅长雄辩,主父偃也不例外,他发挥特长,秉承“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精神,几乎见人都要争个长短,遇事都要分个输赢,结果到处树敌,成为众人眼里的“圣人蛋”。

文景时期,他先后到各诸侯国游历,寻找上升通道,但到哪里都不受待见,人见人烦,在齐国求职,当地的儒生都排挤他,到燕、赵、中山等国,也没人欣赏他,怀才不遇的主父偃十分郁闷。

后来主父偃回忆往事,感慨地说:“我自小游学四十多年,什么都不成功,父母不认我这个儿子,兄弟们不接纳我,宾客们鄙弃我,这种艰难的日子我实在是过够了!”

  • 上书武帝时来运转
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汉武帝画像

公元前141年,16岁的刘彻登上皇位,是为汉武帝。

汉武帝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他在位期间,不拘一格,重用人才,大力发展察举制,并多次发布求贤令。

汉武帝对人才的渴求,让天下读书人备受振奋,各地有才能之士纷纷响应,待机而动。

主父偃当然也不例外,公元前134年,几至穷途末路的主父偃西进长安寻求晋身之阶,他找到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拜托这位皇帝身边炙手可热的红人引荐他。

卫青出身低贱,为人谦和,气度宽广,尤其敬重人才,他多次向汉武帝推荐主父偃,但正为匈奴问题头疼的汉武帝,却迟迟没有给予回复。经历过汉高祖刘邦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一直以和亲的方式与匈奴保持和平,但匈奴仍不时侵扰汉朝的边境。此时,大汉王朝国势日盛,汉武帝便不想再受此凌辱。

囊中羞涩、山穷水尽的主父偃干脆孤注一掷,直接上书汉武帝,他结合当下时政热点,谈了一些自己的见解。见解共九条,其中八条谈律令,一条谈匈奴。

汉武帝翻开主父偃的上书,只看了个开头就被主父偃的文采打动了,当晚即传旨召见主父偃,《史记》称为朝呈暮见,成为美谈。

看看主父偃是怎么写的,此人不愧是学纵横术出身的,上来就给汉武帝戴了个大帽,“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忠臣不敢避重诛以直谏,是故事无遗策而功流万世。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如汉武帝自认为是不厌恶率直进谏的明主,主父偃自然便是敢于直谏的忠臣了。

由此可见写文章把开头写好有多么重要了!

主父偃病急乱投医的举动奏效了,汉武帝与他一番晤谈之后,虽不接受他反对与匈奴开战的意见,却深深地被他的才华所打动,竟产生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当即将主父偃拜为郎中,留作顾问,参与决策。

主父偃尝到了上书的甜头,于是不断上书言事,次次打动武帝心扉,武帝不吝封赏,对他破格任用,接连提拨,从郎中到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了四次,主父偃像坐了火箭一样,迅速飞黄腾达起来。

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主父偃最大的政治贡献是提出推恩令,彻底解决了困扰西汉多年的诸侯问题。

西汉建立之初,采取郡县与封国并存的政策,大封同姓为王。自汉文帝时候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便成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汉景帝上台后,因急于解决这一问题,便采纳了晁错的削藩建议,结果引发了武装对抗中央的七国之乱,汉景帝虽然平定了叛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但直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诸侯王骄奢淫逸,公然违抗朝廷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现在则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阳谋,名义上是上施恩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个创造性的建议,既达到了逐步削弱诸侯国、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推恩令示意图

此外,主父偃还给汉武帝出主意,颁布迁徙令,以为汉武帝为自己营造的茂陵守陵为名,把天下的豪强世族迁徙到了都城附近,抑制了日益膨胀的地方豪强势力。

主父偃由此一举成为大汉王朝最耀眼的政治明星。

  • 得志猖狂终被斩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主父偃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从一步登天步入朝堂后,主父偃便有点飘飘然了,他认为,自己受了四十多年的苦,到了该扬眉吐气的时候了。

主父偃的猖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疯狂的咬人,一是疯狂地敛财。

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冷酷无情、刻薄自私的性格借助手中的权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一方面,他总喜欢对别人的错误揪住不放,不管对方是朝臣还是王侯,在他眼里都是一视同仁,穷追猛打,务必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致人于死地,绝对不会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一方面,他又过于贪财,吃相难看。

曾经冷落过他的燕王刘定国成为他“咬死”的第一个重量级人物。

当然,刘定国之死也不能全怪主父偃,而是他自己太作。

西汉发展到汉武帝时期,已经过去了七八十年,刘氏皇族至少已经繁衍了三代,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富不过三代”,对于皇家而言,也难免会出一些不肖子孙,特别是那些手握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诸侯王二代、三代们便开始逐渐不思进取、骄奢淫欲起来。

燕王刘定国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霸占庶母,抢夺弟媳,甚至连亲生女儿也不放过。有人想向皇帝举报他,他直接派人杀人灭口。

了解燕国内情的主父偃找个机会向汉武帝参了一本,刚刚下诏要求公卿大夫“广教化,美风俗”的汉武帝闻之大怒,要求臣僚给刘定国议罪,众人一致认为“定国禽兽行,乱人伦,逆天道,当诛”,汉武帝表示同意。

朝廷的诏书一下,燕王刘定国畏罪自杀,封国被废除,土地收归朝廷所有。

刘定国虽然该死,但众人皆知主父偃举报他并非出自公心,而是有意挟私报复,因此一下子产生了恐惧效应,上自诸侯公卿,下自豪强士绅,都担心哪一天被主父偃盯上,惹来祸端,所以争相来巴结他,贿赂他。

主父偃则来者不拒,不管谁来送礼,无论送多送少,金也好银也好美女也好,一概笑纳。

但这些送礼给他的人,不是为了和他交朋友,而是抱着花钱免灾的念头,希望他不要将锤子落到自己头上而已,实则内心对他恨之入骨。

有个门客出于好意,劝诫主父偃不要过于强势,防止被大家孤立,主父偃却不以为然地说:大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就五鼎烹,亦属何妨!古人言,日暮途远,故倒行逆施,我亦颇作此想呢!

生不能享受五鼎食,死就受五鼎烹的刑罚,主父偃这句话和“大丈夫如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类似,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来日不多,就算是倒行逆施于天下为敌,也要痛痛快快地活一把。主父偃倒也称得上是一个直爽的人。

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燕王刘定国死后不久,齐王刘次昌又爆出丑闻。

公元前132年,齐懿王刘寿去世,儿子刘次昌嗣位。

汉武帝的母亲皇太后王娡想让自己的外孙女小娥嫁个诸侯王,身边的宦官徐甲是齐国人,自告奋勇请求出使齐国去说媒。

主父偃知道后,不知脑袋是不是被驴踢了,竟异想天开,托徐甲将自己的女儿也顺便推荐给齐王为妾。

徐甲到齐国之后,见了齐王刘次昌,将来意一说,齐王欣然表示接受。谁知这事儿被齐王母亲纪太后听说后,却勃然大怒。

原来,本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纪太后早已做主将自己的娘家侄女嫁给儿子做了王后。

纪太后对身边人说:“王已娶后,后宫齐备。况且徐甲是个什么东西,竟然来乱我王家,主父偃又是何居心,也想将女儿充入后宫?赶紧让徐甲滚回长安,别在这里多事!”

徐甲乘兴而来,落个败兴而归,这家伙本是个小人,就私下打听齐国王室隐私,以便日后报复。

结果一打听,竟被他了解到一个天大的丑闻。原来,纪太后的侄女长相平平,好色的齐王刘次昌对这个表妹压根没有兴趣,纪太后就让长女翁主搬到后宫居住,监视阻止其他姬妾接近刘次昌,以让刘次昌回心转意,谁知刘次昌被老姐管得久了,姐弟两个竟然好上了。

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徐甲得到这个消息,便赶紧回到长安,向皇太后汇报,说:“齐王愿意娶小娥为王后,但恐怕如同燕王。”一提燕王,皇太后便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想着自己的外孙女也不愁嫁,就不再考虑这门亲事。

徐甲其实是想挑拨皇太后发怒,加罪于齐,让齐国纪太后尝到轻视自己的代价,但皇太后却不愿多事,未加追究。

徐甲却不甘心,回头转告给主父偃。主父偃当年在齐国不受待见,本就怀恨在心,此次攀龙附凤的想法又被断绝,更感羞辱,于是决意报复齐国,他马上入宫向汉武帝举报了齐王刘次昌的丑闻。

汉武帝于是任命主父偃为齐国丞相,前去齐国查办此事。

主父偃奉命回到齐国,也算是衣锦还乡,故乡的亲朋故交,纷纷前来套近乎,令主父偃应接不暇,主父偃想起贫贱时种种往事,心中恨意难平,他索性将这些人一并召入,拿出五百金,按人头分给众人,然后义正词严地说:“各位都是我的亲朋好友,可记得以前是怎么对待我的吗?我今天为齐相,凡事无须你们费心,拿着这些钱赶紧走人,以后不要再登我的门了!”

众人听了,羞愧交加,取金散去。

主父偃清净下来,便严查齐王奸情,取得实证之后,扬言要上奏汉武帝。他的本意是要吓唬齐王向他低头,以便掌握齐国大权。谁知齐王刘次昌年轻胆小,居然吓得直接饮毒自杀了。主父偃悔不可追,只得如实上报。

刘次昌无后,死后封国也被废除,改为郡县。

主父偃一出手,两个诸侯王先后身死国灭,其他诸侯王唇亡齿寒、兔死狐悲,都有了大祸临头的感觉。

其中最恐慌的是赵王刘彭祖。

赵王彭祖是汉景帝刘启第七子,是汉武帝刘彻同父异母的亲哥哥,也是一个为人阴险的狠角色。

主父偃:寒门学子怀才不遇,得志猖狂身死族灭

赵王刘彭祖影视形象

主父偃当年除了游历齐、燕之外,还到过赵国,自然也受到了冷遇,因此刘彭祖很害怕主父偃将下一个矛头指向自己,于是就先下手为强,趁主父偃还在齐国未回中央之际,趁机上书汉武帝告发主父偃,罪名有两项:一是公报私怨,逼死诸侯王;二是贪污受贿,私自收受诸侯非嫡子弟的贿金,故向皇上进献了“推恩令”。

亲哥告状,汉武帝自然很重视,立即派人去查,结果发现事情基本属实。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武帝只好把主父偃投入监牢,准备议他的罪。

实事求是地讲,主父偃虽然私心较重,但却堪称皇帝手中一把锋利的刀,帮汉武帝解决了最棘手的问题,还收回了两个富裕的封国,刘彻并不打算处死他。

但关键时刻,主父偃的人缘害死了他,廷议中,朝臣们异口同声要求处死他,御史大夫公孙弘尤其鄙视主父偃的为人,抛出了杀人诛心的一句重话:“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齐王自杀没有后代,封国被废,主父偃是罪魁,陛下如果不杀主父偃,无法向天下人交待啊!

迫于舆论,汉武帝权衡再三,还是做出了诛杀主父偃的决定,好处自己落了,黑锅让主父偃来背,这买卖很划算。

汉法严峻,主父偃不但自己被处死,连带全族也被诛杀。

主父偃贵幸时,门客不下千人,至是惧怕连坐,无敢过问,独洨县人孔车替他收葬,武帝闻知,却称车为忠厚长者,并不加责。

正所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主父偃困厄四十余年,一朝得志便猖狂,结果落个身死族灭的下场,其人其事,足为后人戒!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前汉通俗演义》等。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