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辛弃疾怀古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最近我才知道:中国当代佛学家、国学大师——南怀瑾非常推崇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在《论语别裁》中《阳货第十七》这一章,南怀瑾开篇即引用了辛弃疾所作的宋词《鹧鸪天·有感》来解说“出处”二字,并且简单地介绍辛弃疾的一生(“少年公子、太保、游击队领袖,尝过流亡部队生活,当过将领,当过地方政治首长,什么都干过,声色犬马,好的坏的他都有”),最后还根据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大胆地推断出辛弃疾的词在气派上已经超过了苏东坡。


关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个人有个人的看法,这不足为奇。作为苏东坡的忠实粉丝,我对此当然持保留意见啦。

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

首先,苏东坡毕竟是状元之才,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学才能显然是高于辛弃疾的;


嘉祐二年(1057年)苏东坡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因为其清新洒脱的文风,苏东坡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苏东坡只得了第二。所以,苏东坡是当之无愧的状元。


其次,视野决定人生格局,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从地理游历来说,苏东坡可以算是当时的第一人,因此,其人生阅历也是强于辛弃疾的。


宦海几度沉浮的苏东坡,少年得志、中年落魄、晚年豁达,其足迹遍布天下、甚至到过北宋疆域最南边的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基本上全国各地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再次,南怀瑾先生虽然是国学大师,但其强项不在于文学,而在于佛学。所以,他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不是吗?


所以,浏览后便翻篇了,并没有将南怀瑾的结论放在心上。但是,它却让我对辛弃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便开始收集他的信息。

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

辛弃疾,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年的五月十一日(1140年5月28日)卯时,出生地济南历城。


辛弃疾出生之时,北方就已沦陷。


其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后“累于族众”,无法南下,遂仕于金国。


尽管如此,“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于是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与此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


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两千人,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

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

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由于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此时他才二十五岁。


初到南方时,他对南宋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他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淳熙七年(1180年),四十一岁的他再次任知隆兴(今江西南昌)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拟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

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

淳熙八年(1181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这就是别号稼轩居士的由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


与此同时,辛弃疾显然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所以已经做好了归隐的准备。


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他回到上饶,开始了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其友陈亮从故乡浙江永康专程拜访辛弃疾,两人于铅山长歌互答,称第二次鹅湖之会(即辛陈之晤)。鹅湖之会后,辛弃疾又陆续出山两次做官。


绍熙五年(1194年)夏,他又被罢官回上饶,住在瓢泉,动工建新居,经营瓢泉庄园,决意“便此地、结吾庐,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庆元二年(1196年)夏,带湖庄园失火,举家移居瓢泉,他在瓢泉过着游山逛水、饮酒赋诗、闲云野鹤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园的恬静,(期思渡村)村民的质朴使他深为感动,灵感如涌泉喷发,写下了大量描写瓢泉四时风光、世情民俗和园林风物、遣兴抒怀的诗词。


庆元四年(1198年),他被授予主管冲佑观之职。

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

嘉泰三年(1203年),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年迈的他,此时精神为之一振,先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等职。次年,他晋见宋宁宗,认为金国“必乱必亡”,被加为宝谟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并奉朝请。不久后,出知镇江府,获赐金带。


他知镇江府时,曾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千古佳作(他的另外一首宋词代表作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不久后,在某些谏官的攻击下,他被降为朝散大夫、提举冲佑观,又被差知绍兴府、两浙东路安抚使,但他已心灰意冷,推辞不就职。之后,他还被进拜为宝文阁待制,又进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朝廷令他赶赴行在奏事,试兵部侍郎,但他再次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秋,朝廷再次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是诏令到铅山时,他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请辞。


同年九月初十(10月3日),辛弃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之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辛弃疾的一生,都献给了抗金复国的伟大事业,遗憾的是,他的理想和抱负最终还是没能实现。


现实对于他来说是极其残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的发展。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

牛人辛弃疾,在怀才不遇中释然人生

仕途上的不得志,却让他从复杂多变的官场中抽身出来,从而在文学上取得巨大的成就。


他成为南宋最重要的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东坡合称“苏辛”,真可谓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世的不少作家都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辛弃疾与陆游(同时期南宋诗人)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辛词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辛词,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辛弃疾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婉媚风格的词来,他也十分得心应手。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读过辛词后,除了苏东坡,在我心中又多了一位偶像,那就是辛弃疾!


辛弃疾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牛人,哪怕是世无伯乐,哪怕是怀才不遇,也能释然人生!


虽然一生不得志,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和苏东坡一样,辛弃疾投身于江湖之中,因而收获了更有意义、更波澜壮阔的一生。


谁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自己不就是孙权式的“千古风流人物”吗?说实话,过于自谦了!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