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超越了大多数人,却输给了自己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的《出塞》一诗豪气干云,为边塞诗之经典。
成了经典虽说是好事,却又起了争端。其中龙城飞将的争议由来已久,有人读作卢城飞将,有人认为是卫青和李广,有人说就是单指李广。
不论争议结果如何,李广必在其中,这是不言而喻的。毕竟李广被誉为“汉之飞将军”,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
李广在历史上名气大,作为将军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曾经捍卫西汉北部边疆多年,穷其一生也未能封侯,不少不得志的文人墨客多以李广抒发自己怀才不遇。
后世人也多为李广鸣不平,李广防守边疆多年却一直不能封侯。至于其为何不能封侯的原因那就多了去了,有人说是李广运气不好,也有人说是汉朝封侯的规则严格,也有人说是李广战功不够,也有人认为是李广杀降卒的报应,也有人说是李广政治上有污点。
这些观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还是重新翻看了《史记·李将军列传》,猛然间发现李广的运气是真的好,他竟然超越了历史上大多数人,只是他输给了自己。
从史书记载中来看李广的官运亨通,算不得怀才不遇的类型,比起历史一些真正怀才不遇的人,李广真是比他们幸运多了。
汉文帝时期,李广就随军攻打匈奴,就当了中郎的官,直接成了皇帝的侍卫。后来和猛兽格斗,又被汉文帝赏识,还说说:小伙子不错啊,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啊,如果你生在高皇帝时期,当个万户侯是很容易的。
汉景帝时期,削藩令下达。诸侯王反叛,七国之乱爆发。汉景帝想起了汉文帝临终时的遗言,就启用周亚夫平叛。李广这个被先帝赏识的将军也在平叛的队列当中。
李广在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只是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罢了。汉景帝还是很重用李广的,让他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太守。
汉武帝时期,李广已经有名将的名声了,汉武帝因为要打匈奴,对李广的重用超过了之前的皇帝,汉武帝就调李广担任九卿之一的未央卫尉。
汉武帝亲自部署的马邑之谋,李广就是领军作战的四个将军之一。不过马邑之谋因为叛徒出卖消息,李广在此战中没有功劳。之后,李广出雁门攻击匈奴,惨败而归,按律当斩,最后还是贬为庶人了事了。
匈奴再次进攻汉朝,打败汉朝军队,骚扰汉朝边疆,李广又被重用成为右北平太守。不久,李广成为郎中令。汉武帝派派卫青出军定襄攻打匈奴,李广担任后将军。
李广担负率军出击攻打匈奴,跟匈奴大部队发生了遭遇战,打了个平手。汉军大部队赶来,李广的部队伤亡过半没有功劳。
卫青和霍去病要和匈奴决战,李广请战。汉武帝看他老了就拒绝了,后来又同意了,让李广担任前将军,这次出击匈奴,卫青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而李广却迷路了,错过了机会,最后自刎而死。
从李广一生的遭遇来说,他的运气简直好到了极点。《史记》说“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李广一辈子到头,在两千石的官职上干了四十年。
汉朝官职中两千石是已经是高官了,地方上是太守,朝廷中是九卿。李广长期在地方上担任太守,又曾经担任过九卿之一的卫尉卿。
加上李广青年时就到汉文帝的接见和赏识,壮年时遇到了七国之乱这样的机会,之后在地方上担任太守。老年时期又赶上了汉朝攻打匈奴的好时机。
好几次攻打匈奴失利,本来是按律当斩的,可是皇帝还是法外开恩,让只将李广贬为庶人,不久又重新启用了,还给了不少机会让他建功立业。
他的运气几乎超过了历史上大多数人,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纵观历史诸多王朝,将军作战失利被贬为庶人又重新启用的没几个。如果说李广运气差,那么可以说历史上没人比他运气好。
李广就是一生没有得到封侯待遇,是他怀才不遇了吗?汉朝文景武三位帝王都重用于他,四十年来都担任高官。是他壮志难酬了吗?李广作为武将要么防守边疆,要么出征匈奴。
后世人只是看到了李广功劳赫赫却一生都没有封侯,觉得有点可惜。有什么好可惜的,李广的机遇真是好太多了,只是没有封侯而已,他担任的职务是有的后人文人一辈子都达不到的。
那么,是李广的能力不行吗?从武将的角度出发,李广骑射精通,勇气胆量都十分难得,领军作战也没有啥大毛病,长期防守边疆抵御匈奴,没有任何败仗。要是他能力不行,就不可能长期担任高官,几次被重新启用了。
那么他迟迟未能封侯是什么原因呢?并不是汉朝封侯的条件严格,汉景帝就降低了封侯的条件,匈奴投降的人都能封侯,后来公孙弘就是一读书人做了宰相也封侯了。
问题就出在李广自己身上。李广是军人只能通过军功封侯,可是他的战功就不够封侯。李广本人的格局不大,为人做事太过于率性而为。
为何说李广的格局不大?因为他太过于计较自己的成败得失了,尤其是对未能封侯耿耿于怀,他曾经还跟人说过这件事。
封侯不过是个人的事情,跟匈奴作战是国家的大事。李广后期好几次出征匈奴只是为了自己封侯,只为自己不为国家,这格局实在太小了。
霍去病的格局就大多了,率军攻打匈奴,获得巨大战功,汉武帝给他很多赏赐,还要给他盖豪华的住宅。霍去病就说了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李广有过灭了匈奴的志向吗,没有。他有封侯的志向,却没有过灭匈奴的志向。李广是有能力的,可是他格局太小,限制了自己的能力发挥。
本来他是先帝赏识的人才,前途无量啊。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就让他在周亚夫麾下效力,他取得的战功足以封侯。李广却没有把握机会,私下里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信。七国之乱平定后,李广的赏赐就没了。
按理来说,李广算是政治上有污点的,不过朝廷还是很宽容大度的不计较这些,将李广安排在边疆担任封疆大吏,直接面对匈奴。
这也是个好机会,在前线可以接触匈奴,了解匈奴的情况,得到第一手的资料,也可以获得和匈奴作战的经验。就算自己赶不上趟,也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
因为朝廷迟早要和匈奴开战,这是当时的大方向。一旦朝廷和匈奴作战,李广就在第一线,必然受重用。历史也是这样发展的,汉武帝上台后就立马启用了他。
如果李广用点心,在和匈奴的作战总结经验,摸清匈奴的套路,创造出应对匈奴的战术和战略。不就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了吗?到时候封侯的赏赐还不容易得到嘛。
问题是李广在前线多年,长期防守匈奴进攻,没有吃过败仗。可是也没有总结出一套对抗匈奴的战术和战略,连匈奴的情况也没有摸清。导致在后来的几次作战中,要么劳而无功,要么作战失败。
他治军不严,毫无法度,甚至连战阵都不设,只是设置斥候而已,将士愿意为他效力,但是战法落后,李广遭遇匈奴就损失惨重。
他个人性格也有问题,太过于率性而为,有时也很狭隘,陇西太守时杀羌人降卒八百,贬为庶人时违反规定,被霸陵尉制止,他后来却杀了霸陵尉。后来跟随卫青出征,不遵守命令,私自行动,最后迷路,错过机会,还连累了很多人,最后只能自刎。
李广就是这样一个人,生在一个好时代,有着运气的加持,朝廷的重用,到头来却输给了自己。还是那句话说的对啊,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点亮真知计划#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