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过年什么时候高速公路免费)

元旦实际上也属于一个洋节!因为当初民国为推行阳历时,是效仿了大部分欧美国家选择在阳历的一月初一过新年,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传统的新年是农历的一月初一。

虽然现在我们过的元旦节的日期是按照阳历推算的,元旦这个节日名称我们却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这又是为什么呢?

历史中的元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的古字形像为人的头部,后来被引申为“首要、第一”的意思,旦的古字形象则为太阳从地面升起,所以元旦可以理解为“初始只日” 的意思,在古代历法中用来表示新的一年中的首月首日,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

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

古时候的农历并没有所谓的农历一月、农历十二月,取而代之的是元月、腊月,正月一直在变,因为每个新朝代建立,都要“改正朔”,其中正指的是正月,朔指的是初一。

比如夏朝建立后,就规定农历的元月(农历十二月)为一年的开始,商朝则规定农历腊月(农历十二月)为一年的开始,周朝则要更早,规定农历的冬月(农历十一月)为一年的开始,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又以农历露月(农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

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历法依旧沿用了秦朝的历法,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改元太初,颁布以农历的元月(农历一月)为一年的开始太初历,农历的一月初一成为一年的开始,后世王朝建立后虽然都颁布的新的历法,但都沿用了农历一月初一为元旦,也就是一年开始的习惯,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算上后来民国政府改正朔,中国人过年的时间一共变动了6次。

春节如何替代了元旦

这个故事还要从清末民初说起,当时很多爱国人士在海外建立了多个以推翻清朝为目的的革命党,为了表示推翻清朝的决心,以及对清朝政府正统性的不认可,这些革命党都拒绝使用清朝的纪年体系。

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

有的沿用了明朝末年的纪年,也就是从崇祯皇帝景山上吊死的崇祯十七年继续往后推算,也就是所谓的崇祯纪元。当时的李氏朝鲜在明朝灭亡后就一直沿用了崇祯的年号纪年,以至于中国人跟朝鲜人沟通时,会发现对方落款儿的纪年都是崇祯二百多年,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崇祯皇帝活了二百多岁呢,当然这是一个笑话了。

只不过在明朝纪年方面,因为南宋小朝廷的皇帝存在,明朝纪年上分歧很大,于是便有其他革命党建议干脆使用黄帝纪年,比如公元1911年,按照黄帝纪年便是4609年辛亥,这也是辛亥革命名字的由来。

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

但不论是清朝纪年还是明朝纪年,亦或是黄帝纪年,都是建立在天干地支基础上的,所谓天干地支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12地支。

天干地支又分阴阳,其中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子、寅、辰、午、申、戌同属于阳支,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丑、卯、巳、未、酉、亥同属于阴支,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阳干与阳支相配,阴干和阴支相配,组合起来就是六十组,所以天干地支六十年一个轮回,我们熟悉的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庚子国变,这些名字背后都是天干地支纪年方法衍生出来的,生活中算命结婚常提到的八字,便是用四组天干地支组合,表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由此可知,天干地支纪年方法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早已经融入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

孙中山继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让人们认可并采用这种完全西化的公元纪年,于是便提出了改正朔,建议将古人使用了几千年的元旦,挪到阳历(公元)纪年中的一月一日,并要求各省市的公务员儿以身作则,在这一天过新年。

当时的上海等口岸城市有很多外国人,改在阳历中的一月一日过新年对于这些人倒没什么,但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延用了几千年的元旦新年一下子改了日子,可不是随便就能习惯的,既然政府不让在农历一月初一过元旦,大不了改个名字继续过老百姓自己的节日。

古人什么时候过年?时间变了6次,最近一次是民国,春节代替元旦

病急乱投医之下,老百姓发现春节中有一个“节”字,于是便用来专门指代农历正月初一这个节日。实际上,春节二字中的“节”,指的并非节日,而是节气,与“春”合在一起用来表示而是特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古代也泛指整个春季。

就这样,农历一月初一变成了春节,之前延用了几千年的元旦,机缘巧合下成了一个“洋节”。

所谓“洋节”,实际上只是最初设立时为了与世界主流接轨,并非全盘引入欧美文化。伴随时间的推移,不论阳历还是农历,都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了,阳历用于生活和工作,阴历则用于农时和民俗文化,二者互为补充,却又不冲突,这本身也是一种中西方文化的良性结合。

2022.01.09(清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