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刘伯承去世,6个孩子默默无闻,邓小平却说:这是好事啊
1986年,有“常胜将军”之称的刘伯承元帅逝世,党和人民得知后无不为之惋惜。此时有一位干部来到邓小平的办公室,说:“我想请您帮一个忙。”
邓小平知道这名干部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工作,他还以为对方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麻烦,便说:“怎么了?是学校有什么问题吗?你尽管说。”
邓小平和刘伯承
干部犹豫了一会,然后说:“不是学校的事情,我想求您的是和刘首长家人有关。”干部顿了顿继续说:“刘首长不在了,我们应该多多照顾他留下的孩子们。这6个孩子一直很优秀,但却在基层工作多年,默默无闻……”
刘伯承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他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差,因此当这名干部看到孩子们默默无闻是有些不忍心的。令人意外的是邓小平没有答应下来,反而说:“孩子们默默无闻是好事啊!”
众所周知刘伯承和邓小平的关系是非常好的,那么他为何会说出这句话呢?最终事情是如何解决的呢?
刘邓合作,展开长达13年亲密无间的合作
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任命邓小平接替张浩,担任129师的政治委员,他从此和师长刘伯承展开了长达13年亲密无间的合作。直到1952年7月邓小平离开西南调往中央工作,而刘伯承也前往南京筹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两人这才分手,但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却延续了几十年。
邓小平
邓小平刚到129师工作不久,就和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一起指挥了在抗日战争史上著名的“三战三捷”——长生口、神头岭和响堂辅三次伏击战。
由于我军连续三次获得胜利,这也令日军恼羞成怒,并于4月初派出3万兵力向129师发起进攻。邓小平、刘伯承和徐向前共同部署反围攻战斗,连续攻克18座县城,先后歼灭敌军6000余人,成功将日军赶出了晋东南。
在著名的百团大战中,邓小平和刘伯承夜以继日地赶往前线视察地形,两人配合默契,指挥部队打胜了这场战役。在大战的第三阶段,日军集中兵力对我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大“扫荡”,129师的处境也是非常艰难的。
1940年10月28日,由于形势变得越来越严重,刘伯承和邓小平给前线指挥部的战士们每人发了一支步枪。10月29日,陈赓指挥386旅以及决死队对关家垴的敌军发起总攻,但日军36师团岗崎大队也是不容小觑的。
就在这个时候彭德怀发来电报:不惜一切牺牲,务必消灭关家垴、东庄和中旬的敌人!
陈赓
129师收到命令后,每位战士都抱着必死的决心和敌人战斗,从早上4点到中午,战斗一直在进行并进展的十分激烈。不久后,陈赓给指挥部打来电话:“师长,伤亡实在是太大了,有的连队只剩下十几人,有的连队根本顶不住敌人的冲锋。”
刘伯承听到这里也是十分心痛的,他大喊道:“同志,战士们牺牲难道我不心疼吗?”说完便将话筒摔掉。邓小平及时拿起话筒,对陈赓说:“同志,我们要从全局出发,要坚决执行上级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打仗不可能没有牺牲的,关键是怎样将火力组织好,减少伤亡!”
邓小平关于“全局”的指示重于泰山,陈赓表示坚决执行!此后电话不断响起,不过传来的都是捷报。最终在刘邓的指挥下,八路军将日军打得坐在死人堆里抱头痛哭。
尽管我军获得了胜利,但在百团大战中129师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歼灭敌军8000人,自身伤亡2249人,负伤5113人,双方损失将近1:1。
在百团大战最紧张的时刻,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也发生了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
一天晚上,刘伯承正站在地图面前思考着,由于室内光线比较暗,再加上他的眼睛不是太好,因此看得不是很清楚。邓小平见状连忙拿起一支点燃的蜡烛,举着照向刘伯承手指的地方,刘伯承则顺着烛光查看地图,找地名。
当刘伯承的手指在地图上缓缓移动的时候,邓小平拿蜡烛的手也随着刘伯承手指的方向移动。大家都知道刘伯承一只眼睛失明,地图上的标志又很小,因此当刘伯承手指停止移动的时候,邓小平就快速将那个地名念出来。
此情此景,邓小平勤于小事、密切配合的一举一动,也令刘伯承和一旁的将领为之感动。邓小平举起蜡烛为刘伯承照亮地图,并帮助一只眼失明的刘伯承念出地名,事情虽小,但却反映出邓小平的细心。
刘伯承也很关心邓小平的生命安全。1942年,日军春季“扫荡”后,邓小平率领772团一部前往太岳区检查工作。前往太岳区是需要通过敌军封锁线的,情况也是十分危险。
刘伯承为了保证邓小平的安全,亲自作了严密的部署,还嘱咐129师参谋长李达:“如今敌人‘扫荡’得很频繁,你们一定要确保邓政委的安全。你现在就通知邓政委要路过的几个地方,让他们将接送情况于当天汇报给师部。”
刘伯承
尽管刘伯承作了十分严密的部署,但他还是有些放心不下的。当邓小平通过封锁线的当晚,刘伯承彻夜未眠,他亲自坐在师作战科值班室,随时等待保平安的电话。直到天快亮了,陈赓来了电话,向刘伯承汇报邓小平已经安全抵达太岳区,他这才放心离去。
刘邓用实际行动,解决他人思想问题
邓小平和刘伯承不仅仅是工作上的好搭档,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互相关心、互相牵制的好战友。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邓小平十分注意照顾刘伯承的身体,他还经常提醒师部的工作人员:“师长年纪比较大,视力也弱,大家要多注意一下。小事找我和参谋长,大事再去找刘师长决策。”
为此,邓小平总是将许多组织实施、起草报告、签发电报等任务担当起来,尽量减轻刘伯承的体力负担。为了不打扰刘伯承休息,邓小平还让战士们将电话线拉得长长的,然后自己披着衣服到院子里去接电话。
行军过程中,邓小平总是不忘吩咐工作人员给刘伯承准备担架,到驻地的时候告诉有关部门给刘伯承准备好一点的房子,自己住差一点的。有一次部队经过黄泛区,天上突然有敌机轰炸,脚下则是没过膝盖的烂泥,行走十分困难。邓小平在行军途中一直搀着刘伯承,走过了几十里的“水乡泽园”。
1947年,在刘邓大军转战鲁西南捷报频频传发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一件真实的小事。
某团团长和政委都是能征善战、精明强悍的虎将,但他们两个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打完仗后谁都不服谁。两人喜欢一争高低,经常争得面红耳赤,久而久之两人心中的小疙瘩也变成大疙瘩。
有一次两人准备去找二野机关的同志,要求约见刘伯承和邓小平当面评评理,好分个谁对谁错。
巧合的是当时二野的机关同志正在讨论刘伯承和邓小平之间肝胆相照、同甘共苦的感人事迹。这个人说:“邓政委比刘司令员年轻好多岁,他总是将刘司令员当成自己的亲兄长尊敬。”
那个说:
“刘司令员也很尊敬邓政委,每次邓政委出征的时候,不管是三伏天还是寒冷的冬天,刘司令员总要步行送上一程又一程,还再三叮嘱政委身边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好好照顾政委,保证政委的安全。分手后,直到看不见邓政委的身影才肯回来。”
有位干部还追述了1942年参加庆祝刘司令员50大寿的情景,说:“当时邓政委的祝寿词说得真好,对刘司令员尊敬极了!”
为刘伯承祝寿是发生在1942年年底的事情,当时是刘伯承的50大寿,经中央批准,中共太行分局和129师师部决定,在太行根据地为刘伯承司令员庆祝50寿辰,这项活动就由邓小平主持。
刘伯承是十分不赞成祝寿的,他曾找邓小平明确谈过自己的意见,但邓小平坚持要祝寿,还在特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祝福我们共同努力的事业胜利——庆祝刘伯承同志50寿辰》的文章:
“热爱国家、热爱人民、热爱自己的党,是一个共产党必备的品质。我们的伯承同志不但具备这些品质,还将自己全部精力奉献给国家、人民和自己的党。
在他30年的革命生涯中,他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负伤多达9次之多,在革命过程中,他树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当某团团长和政委听到这些话,心里不由得有些惭愧。当他们来到司令部作战室参加某次会议的时候,更是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惊到了:邓政委和刘司令员正在一张地图前商讨战术,刘伯承认真听取邓小平的意见,邓小平也不断点头赞许刘伯承的真知灼见。
后来会议开始了,刘伯承在报告中向大家讲了许多“骄兵必堕,堕兵必败”的道理,紧接着邓小平作了几个月来作战经验的报告。
由于当时正值盛夏,热浪时不时朝大家袭来,每个人都被热得满头大汗。当邓小平用毛巾擦汗的时候,刘伯承亲自倒了一杯凉白开,递到邓小平的手中。
坐在前排的这两位团长和政委,被刘伯承的举动感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就在这个时候团长悄悄看了一眼政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又用胳膊碰了碰政委,两人相视一笑。
会议刚结束,团长就拉着政委的手说:“我说老伙计,你看看刘邓首长,真的把我羞死了,咱们俩还闹什么,要好好向首长们学习啊!”政委也说:“不,我应该先检讨才对……”
就在团长和政委争着检讨的时候,一位知情的同志走过来,幽默地说:“你们不是有事找刘邓首长吗?走吧,我带你们去。”
“不去了不去了,刘邓首长已经用实际行动解决了我们的思想问题!”
刘伯承不给子女开后门,不滥用职权
刘伯承十分厌恶领导干部利用自己的职权,为子女或者是亲戚谋取好处。刘伯承经常告诫子女:“你们不要因为我是高级干部就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优越感,从而脱离了人民群众。”
刘伯承希望子女们能够独立地生活,他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也没有什么财产好让你们继承,但你们也不能靠着我刘伯承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力更生。”
1939年,刘伯承的长子出生在太行山抗日前线,他便给儿子取名为“刘太行”。
1946年,刘太行到了读书的年纪。一天刘伯承问其他同志:“听说你的小孩在地方念小学,那个学校怎么样?老师教的可以吗?”
对方说:“那个学校环境不行,设备很差,学生也很多,师资也一般。最重要的是部队的孩子和当地老乡的孩子合不来,你说咱们是不是可以办个干部子弟学校?”
刘伯承却认为这个学校还是不错的,如果办干部子弟学校的话,会让干部的孩子们脱离群众,产生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不好的。
于是不久后,刘伯承便将刘太行送到20公里外的普通学校读书。这所学校设备老旧,上课用的桌椅都是土石搭建的,但刘伯承却十分满意。
而刘太行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和老乡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吃的是杂粮,穿的是粗布衣服。直到刘太行离开这所学校,那里的老师和学生们都不知道他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的儿子。
新中国刚成立的一天,担任南京市市长的刘伯承和孩子们来到中山陵游玩。当他们来到中山陵的时候,却看到“今日陵园不对外开放”的通知。刘太行心想:如果父亲去和陵园的负责人打招呼的话,他们肯定能进去参观。
就在这个时候陵园的负责人也认出了刘伯承,热情邀请他们进去参观。本以为刘伯承会欣然接受,没想到他却摇了摇头,说:“我身为南京市的市长,不能带头破坏规矩,应该按照规矩办事,我改天等开放了再来参观。”说完便带着孩子们离开了。
刘伯承见孩子们闷闷不乐,便说:“你们别看我是一个高级干部,但我和普通的工作人员是一样的,都是为人民服务,所以也要按规定办事,不能搞一丁点的特殊。”
刘伯承还给子女们立下规矩:“结婚以后,一律搬到自己的工作单位,不要再和我住在一起。”一些跟随刘伯承多年,看着他子女长大成人的同志知道这件事后都有些意外,也认为这样太委屈孩子了。
有些同志说:“首长,您这样做是不是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子女结婚可是一件大事,暂时住在家里都不让,太过分了吧!”
刘伯承笑着摆了摆手,说:“我住的房子是国家分给我的,供我办公用的,孩子成年后,就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再住我的房子,就情理不通了。”
子女们都知道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是想让他们成家后能够自食其力,不再依靠父母生活。
子女们谨记父亲的教诲,后来他们成家后都是住在各自单位的宿舍,只有节假日才会回家看望父母。在刘伯承夫妇的教育下,他们的6个孩子先后成才,并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奋斗。
默默无闻是件好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伯承和妻子汪荣华商量说:“战争年代我们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现在解放了,国家还是很穷,所以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还是要和群众的生活相当。”
刘伯承的衣服经常是袖口磨破,领口洗得发白,汪荣华的穿着也是十分朴素的。孩子们小的时候,衣服经常都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了给老三。
刘弥群的弟弟刘蒙读中学的时候,还经常穿着姐姐穿过的女式旧军装,以至于很多同学都笑话他。刘蒙回到家后,吵着嚷着说再也不想穿女式军装了,还遭到汪荣华严厉的批评。孩子们读中学的时候,家里基本不给零用钱。
在刘伯承的电话间里,贴着一张汪荣华亲手写的“告示”:“孩子们,电话是党和国家给你爸爸办公用的,你们有私事不能用这台电话,假公济私的作风是决不允许出现在我们家里的!”
子女们办私事想要用爸爸的电话,刘伯承夫妇的坚决不允许的,更别说动用小汽车了。
刘伯承的小汽车决不允许家属乘坐,就连他的妻子汪荣华上下班也要和普通老板姓一样,一年四季都骑着自行车。每当孩子们放寒暑假,从学校回来或者开学离开南京,刘伯承也不允许用车接送,而是让他们自己乘坐公共汽车往返。
刘伯承夫妇对子女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不让子女享受任何特殊待遇。汪荣华也经常对孩子们说:“警卫员和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的,除了他以外,我们任何人都没有使用的权力!”
刘伯承一家
在孩子学习方面,刘伯承的要求是最严格的,而且不管多忙,他都会抽出时间检查孩子们的功课。除了要求孩子们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外,刘伯承还要求他们背诵一些文章。
有一次,刘伯承不知道从哪得到一本《中国青年》,他让孩子们读其中一篇文章《审判后的谈话》,这是一位教授的儿子犯了罪,受审判后教授发表的谈话。
吃晚饭的时候,刘伯承一边吃一边对孩子们说:
“由于爸爸为革命做了一点贡献,所以党和国家给爸爸优厚的待遇。在这种环境中生活,你们千万不能产生骄傲自大的思想,因为你们现在一点本事都没有,你们也不能学那个教授的儿子啊!”
最后刘伯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给推到了,把舞台整理好了,唱戏要靠你们。不过如果你们想要唱好戏,就必须好好学习,唱戏靠的可是真本事。”
就这样,刘伯承用杂志上的一个真实案例,生动的教育了子女,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了。
1964年,刘伯承的小女儿刘弥群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读书,当时刚好是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农村开展,大学生都需要到农村参加8个月的活动。刘伯承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支持,鼓励女儿参加。
刘弥群回忆道:
“父亲希望我体会一下劳动人民的辛勤,他还严肃指出干部弟子生活优越,如果长时间脱离群众的话,将来会养成资产阶级意识,这是很不好的。他认为下乡是一件好事,不能让别人说我们是‘红墙里的贵族’。”
1970年往后,刘伯承的子女先后结婚,他们也没有忘记父亲的教诲,结婚后搬出去住。刘太行结婚后,一直住在单位分配的9平方米的房子里,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直到刘太行的孩子出生,单位才给他调换一个18平方米的套间,方便生活。
1972年刘伯承双目失明,身体情况越来越差。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逝世,享年94岁。
10月14日,刘伯承的告别仪式在总后勤部礼堂举行,邓小平率全家最先来到,他流着泪向刘伯承的遗像鞠了三躬。10月16日,刘伯承的追悼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主持,胡耀邦致悼词。
刘伯承临终前,曾将孩子们叫到床旁,嘱咐道:“我打了一辈子的仗,也没有财产可以让你们继承,只希望你们能够自食其力,好好生活,将来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而这些话正是刘伯承一生的写照,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平平安安的,也希望孩子们能够默默无闻地做贡献。邓小平和刘伯承认识了几十年,十分了解对方,也正是因为了解对方,邓小平才会说出那句“这是好事啊”!
刘伯承如果泉下有知的话,想必也会像邓小平一样认为默默无闻是一件好事……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