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刘伯承去世后,妻子汪荣华向医院求助:给我医护人员的名单
前言
1986年,刘伯承逝世。与他相守50年的妻子汪荣华,悲伤地写下《送伯承远行》一文,悼念自己的亡夫。
“.......伯承,你走了,永远地走了。我无法躲避开面对这个难以补偿的残酷现实。虽然,你没有像以往无数次分别时那样,对我谆谆地说过什么,但我心里明白,你留给我的是什么,更明白,我在送你远行的悲痛之余,应该多做些什么......”
汪荣华、刘伯承
战火中的爱情之花
刘伯承和汪荣华初见是在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一天早上,时任川陕省邮政局副局长的汪荣华接到通知:整装列队欢迎中央代表团来访。
上午9点,大家一起来到了杂谷垴河边。不多时,中央代表团的十几位同志便来了。
其中有一位带着眼镜的男同志吸引了汪荣华的注意,她觉得对方气度不凡,便小声询问,“那位戴眼镜的代表是谁啊?”
对方竖着大拇指告诉她,“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承参谋长!你不认识吗?”
汪荣华心里顿时充满一种说不出的激动,她早就听说过刘伯承的传奇。
刘伯承
曾经,刘伯承在前有金沙江,后有10万追兵的危急时刻,巧妙地从国民党县长手里弄到船只,抢占了金沙江渡口,使红军越过天险,甩掉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就连毛泽东都称赞他“是条龙”。
这一眼,让刘伯承在她心里扎了根。巧的是,这次见面后没多久,汪荣华就被调到了总参四局工作,他们朝夕相处,渐渐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1936年第二次过草地的时候,刘伯承看到一些病号走不动路,便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骑。
有一回,他看到汪荣华走得很难,还掉了队,便提出把马让给她,汪荣华谢绝了刘伯承的好意,强撑起精神快走几步,赶上了队伍。
刘伯承看着汪荣华倔强的神情,笑着点点头,“这位女同志不简单呢。”
汪荣华
实际上,能参加长征的女同志都不简单,刘伯承也早在和汪荣华的接触中了解到了这一点。
她14岁瞒着父母参加了红军,虽然体力不如男同志,但硬是依靠意志力,完成了几千里的徒步行军,翻越了大巴山,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
刘伯承知道自己对这个顽强智慧的女孩动心了,可是如何告白呢?若是面谈,很容易像上下级谈话一样,让姑娘紧张,况且她只有19岁。
刘伯承思前想后,决定给她写封情书。回到宿营地后,他拿出纸笔,用工整的蝇头小楷写了好几篇,然后装进信封。
接着,他叫来警卫员黄兴正,“小黄,请你把这封信给汪荣华同志。”
黄兴正接过信封,“是,首长还有什么指示?”
“请你一定要当面交给她。”
虽然黄兴正没猜到这是一封情书,但他还是意识到这封信“事关重大”,当即揣好信,跑去交给汪荣华。
刘伯承、汪荣华
汪荣华打开信后,看到刘伯承笔下炽热的语句,脸红了。晚上,战友们都睡了,只有汪荣华辗转反侧睡不着,她在想刘伯承。
她越想越觉得刘伯承可敬可爱,他能征善战,是自己崇敬的英雄;他诚实善良,是自己理想的爱人;他对革命忠诚,是志趣相投的伴侣。
可是,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只是一个出身平凡的农家女,在挚爱面前,汪荣华自卑了。
第二天,她亲自来到刘伯承面前,对刘伯承说自己配不上他,希望他再慎重地考虑一下。
刘伯承一听就乐了,“这有什么关系,我们是自由恋爱,都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志同道合,至于文化水平,可以学习嘛,你自己努力,我也可以帮你。”
刘伯承
接着,刘伯承给她讲了自己的过去,原来,他也是穷苦出身,从小就穿着破棉袄,光着脚板在地里干活。
只是他的父亲比较有远见,在他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上私塾了。可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吧,刘伯承特别刻苦,学习成绩总是第一。
13岁那一天,父子俩一起进城考秀才,父亲位列第十四团,刘伯承第二团第一名,赢过了父亲,年幼的刘伯承很高兴,在街上又蹦又跳。
父亲直接发怒制止,刘伯承不解。回到客栈后,父亲才告诉他,要喜怒不形于色,刚才那个样子,太张扬了,要不得。
结果,第二场考试的时候,父子俩便被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给取消了考试资格,他们只能回乡,继续种田。
当时,母亲还怀着孩子,面对没有出路的生活,她哭诉着,“旧社会太不公了!”
刘伯承、汪荣华
听了刘伯承的讲述,汪荣华眼泪汪汪,刘伯承看着一望无垠的草地,坚定地说,
“正因为我们穷,活不下去,才起来革命,才走到一起,只要我们有共同理想,志同道合,就能结成革命伴侣,永远战斗在一起,白头到老!”
汪荣华的心已经完全被刘伯承“俘获”了,她心疼地说,“你眼睛不好,给我写信还用毛笔写这么工整的小楷,多费眼睛啊。”
刘伯承一本正经,“生平第一次写这样的信,当然要严肃认真了!”
汪荣华露出幸福的笑容。
1936年中秋前后,刘伯承和汪荣华在曲子镇结为一生的伴侣,从此,他们生死与共半个世纪,自始至终是一对模范夫妻。
刘伯承一家和邓小平一家
刘伯承在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开始“千里跃进大别山”,10月,蒋介石在大别山北麓集结7个整编师进行围攻,只在山南地区留下少部分兵力防守。
得知这一消息后,刘邓留2个旅在商城、罗山一带伪装成主力迷惑敌人,而真正的主力军则乘虚南下,横扫长江北岸300余里。
隆隆的炮声令蒋介石惊恐异常,他慌忙调整兵力围堵,整编第40师及整编第52师82旅沿公路向广济兼程前进。
整编第40师是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全部都是美式装备,这支部队一路从豫北跟到了大别山,一直是“剿共”军的急先锋。
知道这一情况后,刘邓决定集中10个旅埋伏歼灭该敌。
邓小平、刘伯承
10月26日一早,我军派出一支小分队,故意穿着杂色的衣服,摆出混乱的行军队形,让敌人误以为这是一小股游击队。
对方没把这支“游击队”放在眼里,故放松了警惕,沿着公路大摇大摆的前进。
等到敌人逼近高山铺的时候,1旅旅长杨俊生当机立断,让战士们轻装跑步占领西南无名高地,随后,敌军对高地展开抢夺,被1旅2团1营打退。
接着,1团赶到,占领了洪武垴和界岭,这是广济咽喉要道上的制高点,是我军必须坚守的阵地,因此,这一战打得异常激烈。
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战士们就像钉子一样,牢牢地扎在各山头的要点阵地。当天,中原独立旅和1纵59团粉碎了敌人夺取茅庵山、大寨山的企图。
6纵49、54团组成的先遣队,占领了马奇山、李家寨山,堵住了敌人的退路。
高山铺战斗地形图
晚上,1纵2旅、19旅相继到达伏击位置,“口袋”制好了,就等敌人自投罗网了。
10月27日,敌人被围在10里长谷到处逃窜,人、马、车、炮挤成一团。
此次战役共歼灭敌军12000多人,俘虏9500余人。当我军押着俘虏撤离战场的时候,正好遇到蒋介石从武汉派来的飞机。
飞机在上空投下大量支援敌40师的馒头烧饼,战士们欢快地在山野里捡着胜利果实。
高山铺战役是我军进入大别山后的第一个重大胜利,对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
后来,刘伯承在皖西待了很长时间,这里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刘伯承
还有一个很有缘分的,就是汪荣华家是皖西六安的。因为在战斗期间,夫妻二人离不开工作岗位,便托人带信给汪荣华的父母,让他们前来见上一面。
汪荣华的父母得知女儿回来的消息后激动不已,更何况,自家女婿是那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刘伯承,更是让他们脸上有光。
老两口慌慌忙忙地往城里赶,恨不得赶紧见到女儿女婿。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风餐露宿的解放军,心里不免有些担心。
到了之后,老两口很实诚地问刘伯承,“你们靠这样的装备,能成了气候吗?万一失败了,可了不得。”
刘伯承笑了笑,给自家岳父讲起了如今的战场形势,还分析了解放军蒸蒸日上的旺势和国民党日薄西山的败势。
最后,他信心满满地说,“您放心吧,蒋介石的江山坐不稳了。”
蒋介石
两年后,六安解放了,全国也解放了,本着对皖西的怀念,刘伯承在汪荣华的陪同下,回到六安养伤。
建国初始,百废待兴,住宿条件很差,刘伯承下榻的地方连个抽水马桶都没有。他身体不好,起居很不方便,只能怀着遗憾的心情离开六安,到别处疗养。
六安的地委感觉非常愧疚,不久后,省长张凯帆陪同谭振林来参观佛子岭水库的时候,地委的同志们就向他抱怨说,
“六安的老红军多,没有宾馆,刘帅回来养伤只住了3天,我们心里很难过。”
最后,张凯帆批了8万块钱,让地委建了一幢二层小楼,也就是如今的皖西宾馆一号楼。
1958年,刘伯承和汪荣华故地重游,这一回,他们住进了一号楼,刘伯承还把岳父接来住了两天。
听说岳父来了,刘伯承专门下楼迎接,亲自搀着对方上了楼。
1964年,刘伯承回皖西视察,第一次去到岳父家做客。乡亲们听说刘伯承来了,都跑到汪家看热闹,在他们心里,刘伯承可是大别山人民的大救星。
刘伯承也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他热情地和乡亲们聊家常,万分亲切。
汪荣华、刘伯承
刘伯承的晚年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刘伯承的身体开始变得不好,眼压高达70多度,被确诊为急性青光眼。
此后,他一直被病痛折磨,身体大不如前。1965年春节,几个老战友相约到刘伯承家中拜年,刘伯承在一名战士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走出卧室,大家为之一怔。
汪荣华看出了大家的震惊,笑着安慰,“斗大的字还是可以认出来的,衣服的颜色也还可以分辨。”
刘伯承心情不错,他一一握手,认真听每个人的声音,并说出对方的名字。同时,他还让汪荣华拿出一大盘温州蜜桔招待大家。
周恩来
1967年,经周恩来批准,刘伯承去到济南治病。当时,济南有位姓陈的眼科主任,有一手治疗眼病的绝活。
刘伯承千里迢迢去到山东后,断断续续治疗了一段时间,效果却不太明显。后来,他又辗转南京、上海,汪荣华一直陪伴左右。
1972年1月6日,老友陈毅逝世,几近失明的刘伯承亲自去到追悼会现场,他悲痛地说道,“陈老总,我离不开你这根拐杖。”
陈毅的去世成为压垮刘伯承的最后一根稻草,第二年,刘伯承失去了思维能力。
陈毅、刘伯承
汪荣华日复一日地照顾着刘伯承,整整13年,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去世。
汪荣华在《送伯承远行》一文中深情的写道,
“伯承,你走了,不管我怎么挽留,你还是走了.......我无法躲避开这个难以补偿的残酷现实。虽然,你没有像以往无数次分别时那样,对我谆谆的说过什么,但我心里明白,你留给我的是什么,更明白,我在送你远行的悲痛之余,应该多做些什么......”
在后事的安排上,汪荣华也完全按照刘伯承的遗志,给党中央写了一份报告,
“我要求把伯承同志的骨灰撒在祖国大地,撒在淮海、南京、大别山、太行山区、大西南,撒在养育他的山河大地上,让他安息在在与他血肉相连的人民群众之中。”
10月21日上午,刘伯承的骨灰被撒向祖国大地。
刘伯承、汪荣华
后事办完后,汪荣华回到医院寻求帮助,希望能把照顾刘伯承13年的医护人员的名单给自己。
当医院把名单交到汪荣华手里时,她吓了一跳,上面竟然有一百多人。
可是,为了照顾刘伯承,汪荣华已经花光了积蓄,她本想请大家吃个饭,感谢这些年的照顾和帮助,没想到人太多,衣襟见肘的自己压根请不起这么多人。
无奈,她只能接受子女的建议,请一些比较劳累的医护人员吃了饭。
2008年5月27日,汪荣华逝世,她终于和刘伯承在另一个世界团聚。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