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周易的“利西南”(周易西南方向)

假设有个易经老师,帮人解卦几十年,关于方位问题他永远只有“西南”是吉位,然后“东北”都是凶位。

我跟大家保证,这肯定是位很忠于易经经文的好老师。

以下是周易里面所有关于方位的判断:

坤卦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

小畜卦辞: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随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

明夷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贞。

蹇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

解卦辞:利西南。

升卦辞:南征吉。

小过六五: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公弋取彼在穴。

既济九五:东邻杀牛,不如西邻之禴祭,实受其福。

西南为吉,东北为凶在周易里似乎是一个相当惯性的思维逻辑。虽然还有出现诸如东、西、南等四正位的判断,但总合起来就是西南、西、南都是好的吉的方位,东北、东是不好的、凶的方位。

就一个卜筮书来说,这样的判断模式应该很不合理。不管当时有什么特殊状况让周易的方位占断有如此扭曲的情况,但要落实于现代的吉凶判断,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会如此建议:假设你要用易经来解决吉凶问题,应该及早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方位占解方式,不能依赖易经经文。甚至,恐怕得对易经所有关于方位的判断视而不见,全面采用你自建的系统。后天八卦方位图与六日七分图都是很好的工具。

另一方面,对于这些关于方位的判断,我们也必需有另一套解读方式,不能以他所说的方位来解读,而必需以“引喻”的方式来看待。

例如,既济一般就解读为“东邻杀牛”指的是殷商,殷商在东,杀牛乃铺张浪费,不务实的做法,因此不得上天之保佑。西邻则喻指周,周以简单的祭祀(禴通礿通约,乃祭祀之简约者),而得上天之保佑,因为礼数虽简单,但祭者虔诚而合于时宜,且务实。

周为本位的一本书

《周易》中关于西南与东北等方位的占断,显然是带有某种偏见,这个偏见应该来自于周的本位。

一般认为,西南为吉,东北为凶,是因为周与商的相对地理位置,周是在西南方,而商在东北。

↓ 红圈之处为丰邑。文王晚年时从歧山迁到丰邑。地图中清楚可见周在靠西南的方位,而商在东北。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谈周易的“利西南”

《系辞传》说:“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周易》一书的作者是谁,这是一个千古争论不休的议题。甚至到底是出自一人手笔,还是集体创作,学者们也没有达成一个共识。

但是周易的产生,与周文王还有周的兴起过程息息相关,这个应该是学者们还可达成共识的观点。

所谓文王演易,是不是一般人所想的,文王蹲苦牢,很无聊苦闷,所以就在里面研究命理,然后写了一本算命的书叫易经?我认为不可能是这样,因为易经中有很多可考的故事都在文王之后。别跟我说文王还有易经就是这么神妙,可以预测以后的事,所以就算川普当选美国总统被写进去了也是合理的。事先写进还没发生的历史事迹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认为,《周易》是以“占人”每年所整理的占验资料精简而成。《周礼》中诸如大卜、占人,甚至周易的卜筮如何使用等制度,很可能是西伯被商纣囚于羑里时所构思出来的。卜筮在当时是周王决策机中重要的一环,这个机制主要是要知道鬼神的意志。西伯被关在羑里时,构思周的未来,也包括了周易所属的一套人谋鬼谋决策机制,然后这个决策机制后来开始运转之后,里面的占人将占筮结果归档并年年比对整理应验之事件,最终精简成了周易。

所以系辞传的推测与描绘可以说是相当符合当时的情况。周易一书的形成背景,正当是周朝在崛起,商在衰落的时候。“西南是好的方位”,“西南是吉的方位”,“东北不好”,“不要往东北走”,正反应了周与商的对峙。甚至我在怀疑,这有没有可能是当时周的一场“统战”,或许透过各种方式传达出“西南是好的方位”,东北是大凶的地方,然后让大家都归向西南的周。

古公亶父迁至岐山

事实上,西南方对于周的意义,不只如此。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之后发现到,西南与周的兴起是息息相关的。

一般认为,周的兴起,要从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说起。《史记周本纪》:

古公亶父复脩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有人认为古公亶父(或作“古公亶甫”)应该是“公亶父”之误,这个细节我们就暂且搁置。

依《史记》这段记载,当时修后稷、公刘之业的古公亶父,因为振兴农业,而大得民心,可是也饱受薰育戎狄等外族的侵扰。他不愿百姓因为为他而战而死,因此决定离开。于是从豳(今陜西咸阳旬邑县)迁徙到岐山(今陜西宝鸡市岐山县)。这样的仁义与爱民,感动了豳人,举国扶老携弱,追随古公。古公最后设邑于岐山。因此,一般认为岐山(西山)就是周的发源之地。

我们在 Google 地图输入这两个地方的现今地名之后,请谷哥帮忙导航,结果很清楚,这是往西南方的一次迁徙。至于迁徙路线是不是像现在走路一样,先是南行,再向西行,则不得而知。但从周易经文来看,很有可能。

↓ 现在从豳(陜西咸阳旬邑县)到岐山(陜西宝鸡市岐山县),步行大约需要36小时时间。本文盗贴自易学网。子曰: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威不惩,小惩而大诫,此小人之福也。

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谈周易的“利西南”

萃升两卦的记载

我们还发现到另一件有趣的事。

关于古公亶父的故事,很可能记载在《周易》的萃升两卦里。

今天的读经班上,我让大家用这个故事框架去理解与推理,让这个迁徙的剧情对应到这两卦的卦爻辞,全班毫无异议,都觉得这样的对应性是非常的高。不但如此,萃升两卦中一些不是很好理解的经文,似乎都可以用这样的故事框架来疏通,让经文的意义更加通顺。

萃卦像是这次迁徙之前的聚会(王假有庙),这次聚会里古公聚集众人决定要离开豳。而六爻呈现的可能是在开始迁徙之前,群众从抗拒到同意的纷扰过程。升卦则是开始迁徙,最终到岐山。

升卦卦辞讲的“南征吉”,可能就是迁徙的前半段路程,基本上是往正南方在走。或者也可能是当初迁徙时,方位大致是往南的,所以说南征吉,虽然精确来说是往西南。至于升卦六四“王用亨于歧山”语意更是直白,古公在歧山祭祀与举办飨宴。古代或许祭祀与飨宴是同时举办的,就如乡下庙会有宴客之习一样。因此亨(或享)其实不该翻译,因为翻译作祭祀或飨宴都不是很对味。

然后到六五登阶,新邑正式建立。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利用这个故事框架再去重读萃升两卦看看,应该可以有一翻新的领悟。

最后要声明的是,我的史学素养并不好。所有的历史都是自己依著所想找的答案东拼西凑来的,或有不尽精准之处。也欢迎大家能够在史实方面帮忙补充或指正。(台湾易學網作者:郭和杰)

本堂编辑文章与图片,仅从学术角度印证周易五術学之应用及起到传达信息之目的,丝毫没有任何意图与偏见,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阅读者有需了解更加详尽专业知识请与专业导师联系,以获得相应帮助。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