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嗅一嗅,尝一尝,当年的火锅多么香(乡情600字散文)
文:杨晓光
图:来自网络
七十年代,我家在山海关居住的5年里,入乡随俗,逢年过节吃火锅,成为必不可少的聚餐方式和饮食习惯。吃火锅是需要仪式感的。事先的料理准备纷繁复杂。首先要熬鸡汤;还有切焖子,切冻豆腐,切酸菜,切出细丝的酸菜,攥干;切海带丝,须先将整张的干海带发泡,上锅蒸熟,放入凉水泡出黏涎,之后方能切出细丝;摘青菜,包括生菜和白菜,白菜切出方子块或菱形块;剥葱剥蒜;调制火锅蘸料,用麻酱、韭菜花,勾兑精盐面,加适量温水,均匀搅拌而成。
生火锅离不开木炭。木炭都是去山海关柴火市买,我骑着自行车,在南街的西三条胡同,拐进去直接就到了木炭市场。不像现在,还得往南面再走一截子。现在去往那里,为的是买四条包子和回记糕点。唯独不买木炭。想吃火锅哪都有,在家里吃火锅,用的也是电火锅。
奶奶把一整只鸡放进蒸锅,加水熬汤,将老母鸡煮烂,既需要功夫,也需掌握好火候,不可熬到脱骨扒鸡的程度,不能让鸡肉烂在锅里。升锅子需要的是清汤。鸡胸肉,大腿肉,分别撕成丝,盛盘。至于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骨架、鸡头之类,皆归我的盘中餐。鸡汤不必动,一直在锅里盛着,啥时候用,汤勺㧟出,随用随取。
搭兑火锅底,也是有讲究的。白片蒸肉铺底,干贝、虾米等海货零星洒在白肉片上,再均匀撒一层酸菜,用鸡汤煨料入味。升锅子之前,盖好锅盖,以防木炭的灰烬落入锅内。与此同时,将烧好的木炭,用铁钳夹入火锅炉膛,架上自制的铁皮锅子烟囱,旺火拔烟,锅底与鸡汤交汇融合,香味四溢,滚汤在锅内嘶嘶作响。等火锅里咕嘟嘟翻滚着汤花,浓郁的香气和腾腾的热浪就在屋中弥散开来。此时,可以揭盖子,下锅子了。
用于下锅子的牛羊肉,刀工好的家庭主妇,正好可以牛刀小试,一显身手,可将牛羊肉切成薄片,越薄越好。奶奶可没有那个耐心烦,只好烦劳父亲借来木工刨子,趁着冷冻的牛羊肉将化未化时,用木工刨子刨削为薄肉片。
下锅子讲究生熟有序,先涮蔬菜,再食肉类,牛羊肉一定要涮熟后再吃,不能只图口感嫩滑,在锅子汤里打个滚就夹出来吃。在火锅中涮吃家常的菜蔬,别有一番新鲜滋味。就连土豆、白薯和胡萝卜,都能成为涮锅子的新宠,入滋入味,有声有色,涮出一番新天地。
锅子当然使用铜质火锅口味纯正,刚开始吃锅子,我家自然是从别人家借用。后来嫌不方便,自家买了铝制火锅,此后再没用过铜火锅,故而滋味纯正的锅子,在我家打了折扣。经济条件所限,退而求其次吧,反正,能吃到锅子就是硬道理。
据说最早的火锅起源于大约一万年前,那时古人用来煮火锅的器皿是陶制的鼎,把所有的食材通通扔到鼎里,就做出了一大锅美味的“羹”。《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而到了南北朝,铜鼎的出现,成为了今天看到的火锅雏形。唐朝时火锅就已经很盛行,当时火锅又被称为“暖锅”。
如今,火锅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从形形色色的锅子,到无所不能的涮品,火锅种类也变得格外丰富,有香辣有清淡,有荤有素,有山珍,有海鲜,几乎没有什么食材不能拿来涮着吃的,再配上风味独特的味碟调料,火锅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火锅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
欢迎文友原创作品投稿,投稿邮箱609618366@qq.com,本号收录乡土、乡情、乡愁类稿件。随稿请附作者名,带图片最好,请标注是否原创。乡愁文学已开通,欢迎您搜索:xiangchouwenxue,关注我们。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