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一意为别人付出的人,最后都活成了什么样子?(一心一意为别人着想)
这里说的一心一意为他人付出的人,指的是:放弃自我成长和发展,爱别人胜于爱自己,满眼满心都是为别人着想,却不为自己考虑半分。讨好型人格,通过讨好别人来获得满足感和关注度,缺乏主见和安全感,只要别人没有赋予足够的关注和认可,就会焦虑不安,害怕被对方抛弃。
这样的人真的不少见,大部分带着童年从原生家庭的伤痛长大,从小只有听话付出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缺爱,以为自己一味付出才能得到爱和尊重。
不少人一辈子的理想就是为了获得他爱,家庭幸福,子女成功,认为只要家人好了,子女有出息了,自己就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辈子希望伴侣和孩子出人头地,拿的出手的东西都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的成绩。结果呢?最终活成了别人嫌弃的样子。
我有一个认识的朋友A,为人忠厚老实,经常过来帮我做些水电之类的工作,收费比市场价格低,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又需要特殊工具的修理工作,我就喜欢叫他。认识有六七年了,他来英国时候比我早十来年,摆过地摊、开过店面、送过快餐、干过装修。
A师傅自己初中没毕业,所以对有文化的人怀着敬畏之心,平时我也喜欢和他聊聊家常。他对老婆孩子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任劳任怨,赚钱养家,做家务,接送孩子,自己做两份工作,很是努力勤奋。
他比我大两岁,最近常常感叹身体越发有衰老迹象,牙口也不如从前,还配了老花镜。唯一欣慰的是,女儿大了,开始赚钱了。我见过他的老婆孩子几次,两个女人对他动不动吆三喝四地,毫无尊重之意。
A师傅也时不时在交谈中流露困惑:为什么自己一心一意为家庭付出,花费大量时间伺候老婆孩子,现在老婆开始做微商赚钱了,孩子也马上读大学了,眼看熬出头了,怎么自己觉得越过越憋气?为什么她们对自己越来越差?不是说家庭幸福是最重要的吗?自己这么舍得付出,满眼都是老婆孩子,为啥反而越来越感受不到幸福?
我很想说出真相,想想,还是算啦。因为说实话,这些年我也劝他提升自己,他并没有听进去,别说老婆孩子瞧不起他,我对他也挺失望的。
几年前我认识他的时候,他的认知水平在哪里,现在保持不变。他有一个非常顽固的思想误区,那就是认为自己没文化,只能靠出卖劳动力赚钱。平日里,他开口闭口都是谈钱,却丝毫谈不到点子上。每天起早贪黑地工作,年近50岁,手里连10万块钱存款都拿不出来。
如果女人到他这个岁数,只把老公孩子伺候好了,自己一直在原地踏步,别说外人怎么想,孩子都懒得和你谈心,觉得说了你也不懂。
社会的评价标准对男性更加简单粗暴,不是看你是不是陪老婆逛街、刷剧或者端茶送水,而看你荷包里有多少钱支撑家庭经济开销?关键时刻有没有自己的人脉和交际圈去解决家庭问题?社会地位如何?是不是可持续性地发展?
中年男人也不是人人一支花,大部分都是油腻大叔,只有那些事业有成的男人才是“花”。
我这几年一直劝A先生做几件事情:
一是有时间看看书。我也借给他几本书,甚至把自己购书链接发给他,他买过一次,自己没看,说让女儿看就行了。借给他的书,还回来的时候,说没空看,让我看完告诉他就好了。
二是存钱。钱留不下来就是白忙活儿。A先生在帮中国老板干活儿,为的是避税,还能报低收入拿一份政府福利。我建议他存钱,逐步积累自己的财富,慢慢脱离出卖劳动力赚钱的生活。可是他说,存款多了,就没有福利拿了,不划算。所以啊,他永远只能是一个低收入阶层,永远不可能实现自由,因为他的认知水平就只看眼前利益,而没有长远规划和目标。
三是提升自己的文凭,考一个过硬的专业资格证。A先生会一些电工,一直在给有电力工程资格证的人打工。就是说,最苦最累的活儿他们做,有资格证的人等完工后来验收检查一下,却拿着收入的大头。我三年前就劝他赶紧考资格证,也就辛苦一年读下来而已。他摇摇头说,没时间啊!因此,到现在,他还在食物链的底端,做着一份辛苦又低价的工作。虽然很勤奋,争分夺秒地干活儿,但是老婆话里话外都嘲笑他不懂赚钱,没本事。
A先生如今年龄越来越大,感叹体力活有点吃不消了,偶尔流露落寂,唯一能让他眼前一亮的就是谈及自己20多岁时候的样子。年轻时候的他英俊潇洒、还在一家工厂当班长,自信满满。他打死想不明白,老婆当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追到手的,怎么这些年自己对她疼爱有加的,百依百顺的,她却对自己越来越差?现在嫌他睡觉打呼噜,赶他搬到了客厅的沙发上蜗居,每天下班就去送外卖,晚上十二点到家,六点就爬起来做早餐送孩子上学。有时候老婆不吃他做的早餐,让他送完女儿买早点回家,只要他赶时间办不到,老婆就是一顿臭骂。
一个忘记了自己的人,不要期待别人还能记得你。一个偷懒不做自己人生成长功课的人,不要指望别人的功课加上你的名字。一个顽固地坐在自己认知的天井里的人,也不要指望别人能救你出来。
别说A先生终于活成了老婆孩子嫌弃的样子,我也对他有一种失望。以前我还挺喜欢问问他有没有读书,有没有坚持健身,现在基本不提了。
想提升自己的认知,看到不一样的人生观和见解,“@爱莉爱生活 ”,更多有价值的思考分享给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