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中医有科学依据吗)

文丨美妈很帅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3年前给儿子办“灯酒”(广东习俗,当天需在宗祠里挂灯,宴请乡里)时,一位亲戚听说儿子是早产儿,对我说:“七星仔好啊,智商高读书好。你看他额头多饱满,一看就是聪明人,好好培养,将来肯定大有出息。”

儿子是因为缺氧不得不提前抱出来的,办“灯酒”时已经50多天了,体重才4斤多一点,连吸奶的力气都没有,体格发育及大脑发育都比足月出生的孩子差太多,我不敢奢求他会有多聪明,只要能像普通孩子那样健康成长就心满意足了。所以听完亲戚说的话,我权当安慰,无力地笑了一笑。

不过,通过孩子的一些外貌或神态特征,来判断孩子聪明不聪明以及性格发展趋势,确实是有迹可循的,并非完全不可信。美妈就挑了3个经过科学论证的“聪明相”,看看你家宝贝有没有中。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见人就爱笑

爱笑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同理,见人就爱笑的孩子,都拥有一个高效又聪明的大脑。

神经心理学研究发现,当孩子笑的时候,可以深度刺激杏仁核与前扣带回皮层,促使大脑分泌丰富多巴胺。

多巴胺是大脑奖励系统(满足感)不可或缺的神经递质,主要的功能是运动控制、行为选择和强化学习。它不仅能让我们感觉非常棒,还能促使更多神经元连接与突触的生成

此外,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情绪,可以深度刺激大脑隔区,促使“记忆加工厂”海马体产生θ波,有利于记忆力的提高。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也就是说,爱笑的孩子,大脑内的多巴胺更多,注意力、记忆力、运动能力与自我驱动力都要比不爱笑的孩子要好。

这也告诉我们,想要培养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首先要把他培养成一个爱笑的人。

据调查数据显示,儿童平均每天能笑400次,而大人只笑15次。在孩子刚出生的那几年,突触增长最快,模仿能力也很强,既然笑能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那平常带宝宝的过程中应该多笑,不管是说话交流,还是读故事都带着或温暖或灿烂的笑容,用笑容滋养他的大脑,用快乐抚慰他的心灵。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额头饱满

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天庭饱满的人,智商胜人一筹。有人认为是迷信,其实是存在科学依据的。

大脑分为“大脑”、“小脑”、“脑干”三个部分,其中大脑重量约占整体重量的80%,而大脑的控制中心是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是分布在额头和眼睛后面的神经区,与大脑其他区域联系密切,我们想什么,关注什么、如何决策、如何行动以都受它控制,学习干劲、创意乃至我们的感觉都受它影响。因为人脑的这个部位比其他物种大很多,所以人会未雨绸缪,但猫却不懂得把猫粮存起来养老。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学家罗伯特·萨博斯基认为,前额叶皮质的主要作用是让人选择更难的事。比如孩子想把作业拖到明天,它会督促孩子打开课本开始学习,完成今天的作业。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前额叶皮层的生长模式决定智商的高低。孩子额头饱满,说明前额叶皮质比较发达,也就意味着孩子的决策力、记忆力、自控力、情商与学习干劲比一般孩子要强。

不过,孩子额头不够饱满也别着急,前额叶发育高峰期是13-14岁,一般要到20岁左右才完全成熟,想孩子这个脑区发育得更好,建议让孩子多做家务、做饭、折纸或演奏乐器多接触大自然。此外,有事没事多发下呆,放空大脑,同样可以激活前额叶。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③眼神清澈灵动

大脑从外界收集的信息,80%都需要大 脑视觉中枢(即枕叶)处理。我们看东西的时候,右眼跟左眼捕获到的图像是有一点偏移的,两幅图像同时发送到大脑后,大脑会将它们叠加起来,所以我们看到的事物才有立体、透视的效果。

眼神清澈灵动的孩子,往往眼球运动能力都很好,一听到声音或看到东西就可以准确无误地把捕获到的信息反馈给大脑,所以视觉能力比眼神无光的孩子要好很多。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孩子视知觉能力好,意味着阅读时不会掉行,写字端正不歪斜,画画也能顺利地画出自己想要画的样子,专注力也更胜一筹。这些东西都是学习不可缺少的。

3岁左右是孩子视力发展最快的时期5岁左右达到1.0,6-8岁就基本完成。想要孩子拥有高智商,有一双清澈动人的眼睛有,就要从小开启眼球锻炼,比如做追视训练、走迷宫、拼图等,以刺激大脑发展。

科学依据来了!有这3种“面相”的孩子,脑力好,智商更胜一筹

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聪明脑力好的,以上分享的3个“聪明相”特征,占1个幸运,占2个了不起,全占是福气,一个不占也别气馁。大脑任何时候都具有可塑性的,但0-6岁最为关键,想收获聪明娃,不妨试试美妈说的方法来养育。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