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阴宅”如此重视,到底是出于‘互惠’还是‘礼制’

前者发了一篇关于‘大禹治水’与‘女娲补天’的新论,引起了不少人的异议,不乏些自己啥都不明白的‘喷子’,当然有些朋友还是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这本来就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我想没必要和大家争论,尤其是那些‘喷子’。好了,咱言归正传。

古代对“阴宅”如此重视,到底是出于‘互惠’还是‘礼制’

人为什么会做梦,出现在梦中的场景及事物是如何产生的,人的生与死的解释,即使今天,仍然令我们恍惚。而古人对其的解释和设想是:人的生命空间和时间根本就没有明确的界限,我国有句古话说:生死犹如一张纸的两面,人虽死,然而“影子”依然存于世上,这个“影子”就是“灵魂”,“灵魂”是永生不灭的,这便是古人的灵魂观。

于是他们便设想为死人的灵魂建造一个可以继续生活的环境。比如著名的埃及金字塔便是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而诞生的,埃及人对死后的世界深信不疑,认为死后就像活着一样,只要躯壳一直保存完好,就可以一直生活下去。所以埃及人发明了木乃伊,他们认为只要这样灵魂就会在三千年后复活永生于极乐世界。同时据考古发现,我国最迟在旧石器晚期已有了墓葬,约一万多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把自己住的的地方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是活人的居所,下层则是死者的墓地,在这些死者身上和周边还撒上了矿石粉,并随葬了一些石器等物品。当然对此种做法大家各有各的解释。

然而当古埃及一个接一个地建造恢宏的“皇陵”——金字塔时,我国的葬法还处于一个粗陋的阶段。这方面可以考证:

《礼记·檀弓》:“古也,墓而不坟。”

《吕氏春秋》:“尧葬于毂林通树之,舜葬于纪市㕓不变其肆,禹葬会稽,不变人徙。”

等等。这些足以说明至夏朝时的葬法依然很简陋,无坟,更无墓上建筑,而且帝王与平民的葬法没有什么异样。

但令人惊奇地是古埃及之后的西方文明中,其陵墓的地位很快就被神庙、教堂所取代,而与此同时,我们中国是什么样的情景?来看: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徙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孥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之不灭者久之。

《史记·汉高祖本纪》:汉天子即位一年为陵,天下供赋三分之一,一供宗庙,一供宾客,一供山陵。

古代对“阴宅”如此重视,到底是出于‘互惠’还是‘礼制’

可见此时,帝王的陵寝正与生前的宫殿并行不悖地发展着,具有神圣的意味,在我国建筑史中也占有独特的地位。就连当时的官僚、文人乃至老百姓也都极其重视这种死后的“住所”的建造与选择,并统称为“阴宅”。

那么问题来了,“阴宅”的观念又是何时兴起?为何古人对“阴宅”如此地重视?这种由简到繁的转变是怎么来的?中国对“阴宅”的重视与古代及有何区别?要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先秦、两汉的儒家和诸子百家的立场。

当时他们对人的生死观有两大对立的流派:

(1)相信没有死后的世界。主要哲学流派中的儒家和道家基本都持此观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孔子:“不知生,焉知死”。先秦各家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在秦汉以后不断增加影响。所以在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此种说法占主导地位,且一直被当作先进的一面,具代表性如《礼记》、《说苑》、《论衡》等著作,都认为绝没有所谓的“天堂”、“地狱”、“鬼神”。

(2)则是对立的一面,相信死后有鬼神的。此派别的力量较弱,以墨子为代表,如《墨子·明鬼篇》。

然而,上述两大流派只能代表中国的“士林文化”阶层,并不能涵盖古社会平民老百姓的观点。所以我们应该从多角度出发,从老百姓的民俗学来看待和讨论这些问题。

古代对“阴宅”如此重视,到底是出于‘互惠’还是‘礼制’

要从民俗学出发,那这方面的材料就十分广泛了,主要来源于:大量的考古发现和一些古籍、神话及传说,如《诗经》、《易经》、《楚辞》、《山海经》等。所有这些材料告诉我们,自旧石器时代产生灵魂观之时起中国的民间就一直盛行死后信仰,只是随着时代变迁,表达方式有所加强。

话说殷周时期,鬼神观更盛,不仅盛行人殉,而且随葬品丰厚奢侈。并认为天上有“天庭”,死后他们的灵魂便会上天,成为天帝的辅佐。随着这种观念的影响和激发,在古社会民间便出现了“魂魄”、“死后地下世界”——黄泉与阎王”等概念和民俗。

据了解“魂”与“魄”的确切概念起初于春秋战国时期,他们认为:魂是一种气,来自天,属阳,所以最后也该上升归于天;魄来自地,是有形的东西,即人体,属阴,最后应下葬归于地,因此人死后要入土。这也就是国人盛行土葬的最深厚的背景,也是后来风水学中的“遗体受荫说”的最早源头之一。

至于“黄泉与阎王”的一说,那么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可谓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观念在秦汉时期的 发展和普遍信仰。如一号墓的帛画共有上、中、下三部分,通长205米:上部象征天界,中部象征人世间,下部则象征冥界。其中天界左右分别为月、日,日之间有乌鸦,下面又有八轮小太阳。扶桑树中间有蛇身神人,一女子则在中间升腾,据说,这象征着嫦娥奔月。人界则画有盘龙护卫着墓的主人,据推测此为墓主出行图。地界则有一巨人立在两条大鱼之上,双手托着象征大地的平板,巨人周围画有灵龟、鸱鸮(chi xiao)等神物和兽类。这种“水府”式的地界,显然是“黄泉”、“九泉”观念的体现。而帛画之上中下三段式,既有空间上天上、人间、地下的意思,又有时间上前世、现实、来生的含义。地下黄泉正好与来世相对应,即可理解为来世的去所。

古代对“阴宅”如此重视,到底是出于‘互惠’还是‘礼制’

正是这两种观念使得我国民间的“阴宅”得以滋生发展,而后还出现了“卜墓”之说(看墓地的风水)。

事实上,对于我们来说,奉祀祖先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尽管孔子本着“不知生,焉知死”的无神论观点,而客观上由其奠定的“礼”、“孝”、“仁”等儒家思想却对“阴宅”的发展有着推动性的作用。更有趣地是,据说墓上起坟台也是起于孔子。

但话说回来,孔子为其父母起坟台的目的,并不是后人所说的那种祈求祖先庇护的阴宅风水意念(也就是西方人常称作“互惠关系”,有外国人还专门发表了此说法,是谁我忘记了)。他对“阴宅”的重视仅仅是出于“礼制”的需要。

关于西方所说的“互惠关系”,通过诸多史料对比,觉得应该与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也可以这么认为:是佛教所主张的轮回因果报应思想与我国民间的各种灵魂不灭的鬼神思想,以及与祖先的崇拜相结合而产生出一套生者与死者的“互惠”关系。从而自东汉之后,国人对这种“互惠”关系越来越坚信不疑,深深地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也正是这种“互惠”关系,才使得而后的“葬地兴旺说”盛行不衰。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