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那么神?是时候给星座分析降降火了(中医真的那么神奇吗)
□张榆杏 (深圳大学)
“交友问星座,出门看运势”,近期,随着“陶白白”等星座博主的火爆,星座占卜之风在社会上愈刮愈烈,年轻人更是其中的活跃群体。不少星座男孩女孩看了星座博主的分析后直呼:“你是我的神”“被拿捏了”“过于真实”,他们甚至还会根据星座运势来安排行程。但星座分析真的有那么“神”,值得我们为此买单吗?
当下流行的星座分析其实就是星相学,也称占星学,起源于古老的古美索不达米亚,它根据天体位置、人的出生时间来解释人的性格和命运。与龟甲占卜一样,祖先苦于命运的难以捉摸,试图从深邃的星空中寻求答案才发展成了星相学。但即使天体运行能影响人类的行为与习性,也不是完全准确的,只能作为一种参考而非“标准答案”。
像老一辈人笃信的十二生肖、生辰八字一样,星座分析背后的逻辑也经不起推敲。星座博主们单凭人的出生所对应的星座就大放厥词且众口纷纭。按照这个逻辑,如果一群人恰好出生在九月,就都是有洁癖的处女座,这本身就是荒谬的。从这来看,星座分析不是科学,而是一种伪科学,甚至连科学都难以称得上。
而之所以一部分人认为星座分析非常“灵验”,其实是巴纳姆效应在作祟。它认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它特别适合自己并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点,即使内容空洞。
“你特别需要一个能主动地化解尴尬的人”“你遇到喜欢的人喜欢的事是控制不住的”“你是脆弱而单纯的,希望保护好自己”以上是某博主对不同星座的性格描述,仔细想想是不是跟自己多少都沾点边?那些所谓很准的星座博主,通常使用着煽情模糊的语言,时而令你泪流满面,时而让你相见恨晚。但仔细琢磨,这些话大多属于“万金油”式的结论,大部分人都能代入其中。况且,星座学说的性格描述总体上倾向正面,满足了人们的自我认同感,让人乐意泡在星座蜜罐里。
尽管如此,星座分析的评论区里仍涌现着数不胜数的附和与赞同。不管人们是否真的信了星座,但供不应求的内容产出以及高烧不退的播放量、关注度成为人们愿意在星座分析花更多时间和精力的铁证,这值得令人警惕。星座分析尚且是一种娱乐现象,还未至于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但它的确引起了一部分人的追捧和信奉,甚至将其视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如此发展下去,星座分析的过度盛行恐将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十二星座其实也是十二种标签,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通过星座分析来待物接人将固化偏见、助长歧视,加深不合理的刻板印象。信星座的人通常是“观察选择效应”的受害者,他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能够印证自己的假设的证据,因此评价别人时会受到这些预设的影响。
“双鱼男真容易出软饭和妈宝”“天蝎座果然多渣男”视频下方的一些评论令人躺着也中枪;“金牛和双鱼真的不配吗”“他是xx座吗,我还是先逃”的问题让人疑惑;人们不假思索的一句“你是处女座是不是有洁癖啊”也会让处女座们感到冒犯和无奈。或许人们对星座的迷信也只是嘴上说说,但问一个星座、贴一个标签的行为是不礼貌也不够理性的。
星座分析之火愈烧愈旺,长远来看并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未加审视地轻信、沉迷他人的星座断言,体现的是思维的惰性。尤其对于易盲从、未成熟的青少年群体,极可能以他人是非为己是非,又还没有识别妖魔鬼怪的火眼金睛,若没有正确的引导,将可能困在其中无法自拔。
最后,即使人们都抱着玩一玩的心态把星座当游戏,但是,花大量时间钻研星座分析没有太多的意义反将阻碍认知的深入,甚至导致消极的认知偏差。星座分析是一场拙劣的表演,笼统而宽泛的人性分析给不了太多实质性的帮助,最终只是替人们营造出一种拿捏了人性的假像,使人满足于垂涎的鸡汤,逃避难啃的干货,背后仍是认知惰性。星座学说孕育于这一人性本能,也助长了此品性。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星座事虽小,但折射出来的社会画像却引人深思。在星座学、性格测试再度爆火的今天,当人们开始对星座学家、占卜者顶礼膜拜之时,极可能是个人、社会的认知模糊、偏差的时候。我们越是深信不疑,越是觉得神奇玄妙,越是反映出我们容易轻信盲从,对自我、对世界缺乏清晰的认知。
渴望了解的冲动使我们烧起了星座这把火,但是时候给它降降温了。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批判的思考能力比旁人的三言两语更为重要,毕竟,只有当下的行动,才能够预判你的未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