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蝙蝠冠状病毒实验)

令人谈之色变的埃博拉病毒、SARS病毒、马尔堡病毒……它们竟然都来自蝙蝠!以致有人形容蝙蝠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病毒储藏库”,是多个致命传染病的发源地。

神秘疾病来自蝙蝠

2012年,沙特的一位男子患上一种神秘的疾病,11天之后不治而亡。医生检测他的组织样品,发现了与10年前导致SARS爆发的病毒相近的一种新病毒。很快,更多的人被感染并死去。这种叫中东呼吸综合征(英文简称MERS)的传染病,死亡率高达50%。

其实像这样的神秘怪病近20年来屡有发生。早在1994年,在澳大利亚一个叫亨德拉的地方,15匹马死于一种神秘的病毒。随后,有2人又不幸染病身亡。科学家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亨德拉病毒。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这种病毒是从哪儿来的?很多迹象表明,它的源头不在人身上,而是首先寄宿在某种动物上,然后跳到人身上的。但这种动物是什么呢?

科学家相信,马身上的病毒必定是从其他动物那里传来的,但对数百种动物做了检测之后,并没发现这些动物携带有该病毒。

为了避免漏掉任何一种可能,人们把调查范围扩大到了蝙蝠。起先,在一种大型食果蝠上,发现了亨德拉病毒的抗体,随后又发现了病毒本身。这就确证了这种食果蝠正是亨德拉病毒的传染源。

同样,前面提到的MERS病毒,也是先从蝙蝠传给骆驼,再由骆驼传给人的。

后来,在澳大利亚发现了更多与蝙蝠有关的病毒,其中包括一种狂犬病毒的近亲,现在叫做“澳洲蝙蝠狂犬病毒”。1996年,一名被蝙蝠咬了的妇女死于该病毒。

被亨德拉病和澳洲蝙蝠狂犬病传染的人数毕竟还是少数。然而,1998年在马来西亚一个叫聂帕的地方,229人被一种未知病毒感染后,突然发烧、头痛、脑肿胀,半数人死去。

这种称为聂帕病的病毒很快证明是亨德拉病毒的近亲,科学家迅速锁定其传播者是在东南亚随处可见的两类食果蝠。聂帕病毒藏于食果蝠的唾液中,可以通过被食果蝠啃咬过的果实传播。

聂帕病在东南亚爆发过多次。在1998年的疫情中,是猪先吃了留有食果蝠唾液的果实,然后又传染给人的。在最近的几次爆发中,则是人食用了被食果蝠污染的海枣,直接传染上的。

可怕的变异

亨德拉病毒、聂帕病毒依然是蝙蝠直接传播给人的,还不能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最令人害怕的是,蝙蝠携带的致命病毒可以变异,变成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的更致命的形式。这就是2002年在我国发生的SARS。

2002年11月,我国的广东省爆发了SARS疫情,并在短短几周内,传播到了20多个国家。这场疫病感染了8000多人,造成775人死亡。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SARS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但人类的冠状病毒通常只会引发一些小病。所以,这种冠状病毒最早不是人传播的。那它是从哪儿来的呢?

最初,人们怀疑病毒是从广东市场上卖的果子狸跳到人身上的。但在随后的调查中,不论是在野生还是人工养殖的果子狸上,都没发现这种病毒。

传染病学上的一个常识是,一种病毒在其天然宿主身上最多只会引起轻微的病症,不会致死,因为宿主要是得病死亡,那么病毒就要跟着同归于尽,也就无法传播开去。在实验中发现,果子狸感染了SARS病毒之后,也会病得很厉害。这就使得传染病学家怀疑,果子狸只是SARS病毒的中间寄主。

的确,2004年科学家在3种蝙蝠上,发现了一些类似SARS病毒的冠状病毒的抗体。在实验室,蝙蝠被感染SARS病毒之后,也没显示一点病症。这说明蝙蝠才是SARS病毒的宿主。

2005年,科学家替我们还原了2002年SARS爆发的可能原因:一些野生果子狸被蝙蝠感染了冠状病毒,这些果子狸被人捕获后,拿到市场上去卖,于是病毒就跳到了人上。起先,它们是不能在人际传播的。但在传染过程中,这种病毒发生了变异,所以就能在人群中传播了。

2013年,科学家在中华菊头蝠上发现了SARS病毒,从而进一步确证蝙蝠是那次爆发的传染源。

2013年,人们还确证另一种非常危险的病毒也跟蝙蝠有关,那就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被感染者会七窍出血而死亡。它的动物宿主是什么,长期是个谜。2013年,一位美国病毒学家在孟加拉国的一类食果蝠上,发现了埃博拉病毒的抗体。所以蝙蝠又成了携带埃博拉病毒的最大嫌疑者。

可怕的是,同SARS病毒一样,埃博拉病毒也是一种变异的病毒,可以在人和人之间传播,并且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很高。

一个病毒巨库

早在1967年秋,西德马尔堡的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出现了一种严重的出血热病,与此同时,同是西德的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几所医学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中,也同时爆发了这种病,前后有31人发病,其中7人死亡。后来科学家们对患者的血液和组织细胞进行了培养,分离出一种以前没有见到过的病毒。根据发病地点,将这种病毒命名为马尔堡病毒。

经过分析,科学家怀疑马尔堡病毒有可能来自蝙蝠。果然,2008年,人们在埃及食果蝠上发现了活的马尔堡病毒。这种食果蝠栖居的山洞,正是2007年非洲马尔堡病的爆发地。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除了以上提到的聂帕病、埃博拉、MERS、SARS、马尔堡病毒等是来自蝙蝠外,2013年又有人报道,丙肝的传染源也可能是蝙蝠。丙肝像SARS一样,可以在人际传播。丙肝病毒目前已经感染了世界大约3%的人口。丙肝可以导致肝硬化、肝癌。

截止2013年,人们已经知道150种病毒与蝙蝠有关。但人们怀疑蝙蝠所携带的病毒远远不止这些。以SARS这类冠状病毒为例,尽管所有类型的动物都可成为它们的宿主,但蝙蝠看来是首选。一位美国传染病学家最近发现,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境内,10%的大棕蝠携带有一种α冠状病毒。在菲律宾,近1/3被调查过的蝙蝠携带β冠状病毒。在西班牙,在9种蝙蝠身上总共发现了14种不同的冠状病毒。

蝙蝠仅仅携带的冠状病毒,种类就如此之多,还没算其它的像埃博拉这样的丝状病毒了,因此它们传染给人畜的机会就很多。最令人恐惧的是,病毒不仅能跳到人上,还可能获得在人际传播的能力,从而导致类似SARS和埃博拉的大爆发。

在20年前,人们只知道,蝙蝠只会传播狂犬病。但现在,科学家已经了解到,一大群致命的传染病都与蝙蝠脱不开干系,埃博拉、MERS、SARS和丙肝……

说蝙蝠是一个病毒巨库,一点不冤枉它。

活动的传播源

为什么蝙蝠会成为病毒的最佳宿主?

首先,蝙蝠喜欢群居生活,它们亲密地依偎在一起,或者密密麻麻地倒吊在树上,这就为病毒在种群间大量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蝙蝠还能飞翔,除南极洲以外,这些飞行能手们去过世界各个角落,这样就能把病毒带到更远的地方,不像老鼠,只在有限的区域活动。在这两点上,当然鸟类也相似,但因为蝙蝠是哺乳动物,比鸟类更高等,与人类更接近一些,所以蝙蝠更容易把病毒传染给我们。

其次,在寒夜乃至整个冬天,很多蝙蝠要进入冬眠,这个时候它们的体温会降下来。通常在正常的体温下,病毒可以被许多动物很快清除掉,但蝙蝠却像冰箱一样,可以把病毒保存很久,甚至保存整个冬天。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再次,蝙蝠的寿命长达50年,这相对于一些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来说,已经属于相当长的了。这就使得病毒可以稳定地存在于蝙蝠体内,不必在短时间内总要不停地“搬家”。“搬家”总是一件麻烦事,弄不好的话会“露宿街头”,况且,病毒并不具备“露宿街头”(即离开宿主细胞)独自生存的能力。

最后,从进化的角度来讲,病毒是一种古老的物种,而蝙蝠也是。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蝙蝠没有被病毒击溃,反而进化出非常出色的免疫系统,使得它们更有能力携带病毒,成为天然的病毒库。这话听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道理很简单:动物倘若自身免疫力差,一染病就死掉,或者无法活动,那么病毒也只好与它同归于尽,或者不能传播更远了。而免疫系统强,它自己不得病,但它可以携带大量病毒。

基因造就的百毒不侵

蝙蝠的免疫系统为什么能强悍到百毒不侵呢?

科学家通过对蝙蝠基因组的研究,发现尽管蝙蝠的基因组与其他的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所使用的方式与它们不同。最特别的是,蝙蝠体内包含的某种基因,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多。这种基因编码出的蛋白质可用来检测和修复受损的DNA。很显然,这种基因有助于抵抗入侵病毒对自身的伤害。另外,蝙蝠几乎不会患有癌症,这应该是因为这种基因可以阻止恶性肿瘤细胞的生长之故。

虽然人类和小鼠等身体内也具有这种抵抗病毒和肿瘤的基因,不过它们只在出现威胁的情况下才被激活,但这些基因在蝙蝠体内似乎是永远打开的。

为什么蝙蝠会具有更多这样的永远激活的基因呢?一些科学家找到了可能的解释。研究发现,蝙蝠在飞行时的新陈代谢水平是休息时的好几倍。这样新陈代谢水平的急剧变化,会破坏许多细胞的DNA,所以蝙蝠需要更多的这种基因,来产生具有修复能力的蛋白质。也许最初的时候,这种基因的存在目的就是为了修复DNA,这样蝙蝠在每天晚上就可以自由地飞来飞去,而不用去担心身体的损伤。然后,当一些病毒入侵到蝙蝠体内后,由于蝙蝠具有很多修复DNA的基因,病毒并不会引发严重的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日积月累,蝙蝠体内就成了许多致命病毒的乐园,病毒与蝙蝠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就像苍蝇和病菌和平共处一样。

不过,一些科学家还提出了另一种假设。这种假设与其上面的那种基因关系不大,而是认为蝙蝠在飞行中可能会产生很多的热量,如同发烧了一样。作为正常的免疫反应的一部分,对于许多动物来说,发烧可以抵抗外来病毒的感染,因为高温会杀死病毒,或使得病毒的致病作用无效。这样一来,病毒无法侵入蝙蝠的机体内部,但其体表可以无意中携带很多的病毒。

上面这种假设也可能是对的。我们人类和其他的一些动物不具有蝙蝠这种免疫系统的能力,所以病毒从蝙蝠传播到人类和其他动物时,就会在这些免疫系统脆弱的宿主身上发威。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家并不认为蝙蝠是什么病毒巨库。之所以我们认为蝙蝠容易携带致命病毒,只不过是数量和统计学问题而已。可能是因为受到大量的针对蝙蝠的研究工作产生的假象而误导了我们。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越是深入研究蝙蝠,我们就会发现越多的新病毒,就越相信蝙蝠更容易携带致命病毒。科学家认为,如果我们要去研究其他种类的哺乳动物的话,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也许它们都具有很多种病毒,只不过我们没有去仔细研究罢了。

这样说来,到目前为止,关于蝙蝠身上为什么会携带那么多病毒,科学家仍然没有统一的答案,相关研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

杀光蝙蝠行不行?

不管怎么说,蝙蝠总还是病毒寄宿和传播的传染源。那么在它们把病毒传给我们之前,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下手为强,把它们捕杀掉呢?

很遗憾,历史证明,大规模捕杀蝙蝠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以南美洲为例。自1970年代以来,当地人为了防止狂犬病爆发,一直在大规模地毒杀吸血蝙蝠。但最近根据一份对秘鲁20个蝙蝠栖息地为期3年的调查表明,事情非但没好转,还变得更糟了。

蝙蝠:冠状病毒最致命的传染源

问题在于,要把每只蝙蝠消灭净尽几乎是办不到的。而只要留有“种子”,在食物资源丰富,又缺少竞争的情况下,蝙蝠的数量会很快反弹。而且,人类的捕杀把蝙蝠在各块栖息地之间赶来赶去,反而加速了狂犬病毒在蝙蝠群中的传播。事实上,在数量反弹之后的蝙蝠群中,携带狂犬病毒的比例反而更高了。

另外,蝙蝠的种类几乎占哺乳动物品种总数的1/4之多,它们对于保持地球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譬如,吃昆虫的蝙蝠直接为我们消灭掉数以亿计的害虫。要是没有蝙蝠,单美国的农民每年就要损失40~500亿美元。

话说回来,把责任全推到蝙蝠身上,也不公正。传染病的出现需要各种因素的因缘巧合,携带病毒的动物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在疾病从蝙蝠传给人的过程中,其实人的因素扮演了主要角色——森林退化,气候变暖,城镇规模扩大,从而导致蝙蝠的栖息环境恶化,都对病毒的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以聂帕病毒的首次爆发为例。1998年,东南亚地区森林的退化与当年的干旱,对于蝙蝠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食果蝠就飞到在热带雨林中新开辟出来的一个果园觅食。附近的猪吃了蝙蝠剩下的东西,就把病毒传给了人。

所以,事实上该承担责任的还是我们自己。

因此,别总想着去捕杀蝙蝠,我们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保持警觉是至关重要的。在传播给人之前,提前找出已经潜伏在蝙蝠身上的新病毒,提前研制疫苗并接种,这才是有效的办法。目前,针对埃博拉病毒和聂帕病毒的疫苗已经或正在研制。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己则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远离蝙蝠,不吃被野生动物吃过的果实(也许这种野生动物就是蝙蝠),更要少吃和不吃野生动物。总之,不管愿意与否,我们都得学会与蝙蝠在这个地球上和平相处。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