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成熟的人,会管好自己的嘴(真正成熟的人会觉得别人幼稚吗)
01
良言一句是福,恶言一句是祸。
千万言语,不如一默。
心直口快,一时痛快,却困扰了你,也害了别人。
人越成熟,越会明白,管好自己的嘴,祸少福多。
02
多嘴是灾祸。
朋友花花,跟我讲了单位里的一件事。
有一个老员工,自以为劳苦功高,对新员工不放在眼里。加上,顶头上司答应提拔他,更是春风得意。
有一天,一个新员工因为业务不够娴熟,把合约上的几句话修改了一番,但是出现了一个错别字。老员工知道了,劈头盖脸骂了一顿。
新员工低头认错,还主动承担责任。可是,老员工依旧得理不饶人:“要是我当经理了,第一个就拿你开刷,你最好的卷铺盖走人。”
上个月,单位人事变动,有好几个人被提拔了,老员工没有在名单之内,新员工反而名列其中。
曾经被狠狠骂过的人,成为了自己的上司,老员工是去是留,都很为难。离开,就很难找工作,留下来,面子上挂不住。
花花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嘴巴越厉害,人缘越不好,还把人生的后路,堵住了。”
社会上,处处都是陷阱,你不察言观色,还张口闭口就与人作对,背后乱说话,你就会掉进陷阱。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不会知道,明天发生什么。但是你的嘴巴管不住,明天就一定会很难过。
议论别人,招惹是非。和自己没有关系的事情,你要掺和,说明你这个人,好奇心特别强,还有刁难别人的嫌疑。
当面议论别人,就相当于给了别人一个耳光;背后议论别人,就是传播谣言,极度虚伪。
责备家人,增加矛盾。你一开口就说自己的家庭多么不好,家人都混得很糟糕。那么家庭就会矛盾持续增多。
家人相处,应该互相安慰,互相依靠,如果你总是认为他们不行,就会令人心寒,似乎是拆散家庭。
比方说,你对孩子说,“窝囊废、不想看到你了、我很失望了”,孩子肯定会把自己定义为“没有用的人”。孩子长大后,会怨恨你。
抱怨生活,引发痛苦。你对自己抱怨,逢人便说自己很苦,那么痛苦就会翻倍增加。生活很阳光,但是你却背对阳光,把阴暗面暴露出来。
嘴就两张皮,说多了,就是上下两张皮在打架,认真想一想,都很惧怕。
03
少言是修养。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人生在世,支撑你走到最后的,一定是人品和修养。”
嘴的修养,是什么?正如古人所言:“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揭人短。即便是十分完美的人,也有短处。比方说,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脚很大,走路的时候,声音很大。她常用长裙来遮盖,并且腰间挂上可以发出清脆声音的饰品。
《弟子规》里有言:“人有短,切莫揭。”
揭短,其实是掐住别人的伤疤不放,相当于往伤口撒盐。因此,聪明的人,知道,但是不会说出来。
不谈人私。俗话说:“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背着别人说话,虽然不会直接产生冲突,但是体现了言语中的罪恶。
隐私就像一间房子的角落,很少被春风光顾。你却常常去角落里翻动,显得很另类。正确的做法是,隔一段时间,把角落里的灰尘清扫出去,保持干净整齐即可。
不记人过。过去的事情,说出来了,就是翻旧账,虽然一切都是透明的,却会让人不舒服。
让过去的过去,说一说现在的事情,感悟当下的快乐,就真的阳光了。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朋友到神庙问神谕,这个世上,谁最聪明?神说,是苏格拉底。
于是,这个朋友非常兴奋地把神的话转告给苏格拉底。
本以为,苏格拉底会很开心,不料他说了一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不需要“妄加评论”。
当你和别人相处的时候,偶尔说几句赞美的话,找出别人的优点,关键时候帮一帮,就足够了。少说了几句话,但是为人更加真诚了。
04
沉默是智慧。
《道德经》里有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言语是稀少的,也是很珍贵的。
沉默,是一股力量,可以让那些多言的人,都闭嘴。比方说,在别人议论自己的时候,你就保持安静,然后用微笑对待他,他自然识趣,灰溜溜地走开。
沉默,是放弃了纠缠,让麻烦和自己保持距离。不管周围发生了什么,你不去围观,也不去议论和评价,那么事情就和你毫无关系了。
沉默,是为人谦卑,把自己的成绩,放在最低处。舍去头顶的光环,才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继续和群众在一起,感悟生活的美好。
沉默,其实是“大智若愚”,表面很糊涂,什么都不理会,其实内心非常明白。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主动靠边站、靠后站,你的姿态非常低了,但是却成为了最清醒的旁观者,进一步可以制约别人,退一步可以保全自己的一切。
05
结束语。
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有一天,一个学生匆匆忙忙走到苏格拉底面前,说,有好消息。
苏格拉底反问,这些消息,经过了三道筛子吗?
第一道筛子是真实;第二道筛子是善良;第三道筛子是重要。
学生站在一边,不再说话。他的“消息”,来源于大街上,不知善恶,轻如羽毛。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说话,那就用好这“三个筛子”,把多余的话,过滤出去。
如果筛子不够用了,你干脆闭嘴,一句话也不说。
最好的人生,不过是独处一隅,沉默是金。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