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和谁结婚 | 以梯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结婚

对于结婚对象:

你会选择比自己年龄大还是年龄小的?

你会选择比自己文化程度好的还是差的?

你会选择比自己经济地位强的还是经济地位弱的?

如果你是女性,选择的是年龄大、文化程度好、经济地位强;如果你是男性,选择的是年龄小、文化程度差、经济地位弱。(此处的类比只是作一个相对比较,不涉及其他)

以这样的择偶参照来进行选择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梯度理论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埃什尔曼在其著作《家庭导论》中,对于梯度理论有这样的阐述:

当人们同本阶级外部通婚时,男性倾向于向下通婚,而女性倾向于向上通婚。那么,我们能够假设同样的过程在婚前发生。当男女处于恋爱或亲密的私人交往时,可以肯定女性将寻找地位相当或者地位较高的男性,而男性会选择地位相当或地位较低的女性,这种趋势被称为梯度理论。择偶梯度产生于这种联想,即在上部的男性比在下部的男性择偶面宽;而女性的恰好相反,在顶部的女性比在底部的女性择偶面宽。

通俗解释就是: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中,男性倾向于找年龄比自己小,文化程度比自己低,职业声望和收入次于或至少不优于自己的女性;同理,女性往往要求未来的配偶在年龄上不小于自己,身高要高于自己,学历不低于自己,职业、工作和家庭条件要优于自己。

谁会和谁结婚 | 以梯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结婚

事实是否真实如此呢?南京大学风笑天教授曾研究过类似的问题,并通过大量的调查资料写成《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理论解释》一文,以下两段摘自原文:

大约60%的丈夫比妻子大1-4岁。分性别的统计表明,30岁以上结婚的男青年娶小两岁年龄段妻子的比例只有14% ,而娶比自己小3-4岁妻子的比例则达到了60% ,娶更小年龄段妻子的比例也接近30% 。这一结果说明,大年龄结婚的男青年更多地找的是比自己小很多的女青年。

在年龄上男大女小的传统婚配模式依然是当代城市青年择偶和婚配的主流;文化程度上男高女低模式已经向男女相同的模式转变;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内部与社会地位相对较低的职业内部婚配比例较高;具有相同城乡背景的青年婚配占了大多数,不同城乡背景的青年之间的通婚依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这些结果揭示出择偶梯度理论仅在年龄匹配上具有解释力,而同类匹配理论的解释力则更为强大。

论文的研究结果肯定了两性在婚配上存在的年龄梯度效应,但是在其他方面并不支持这一观点。而是认为同类匹配,即“门当户对”可能具有说服力。

抛开上述的研究结果,梯度理论是否真的具有说服力呢?

男性通常都愿意选择年轻、貌美的女子为妻,而女性通常都希望自己的配偶能比自己年长,可以在经济上给自己提供保障,在生活上照料自己。因此,现在也有许多老夫少妻的现象,不可否认,其中的确有跨越年龄的真爱存在,但是亦有交换的因素。通常男性会利用自身诸如金钱、身份、地位、声望等后致地位与女性的年轻、貌美等先赋地位构成等价交换的条件,符合埃什尔曼在《家庭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择偶梯度”,即旨在婚姻市场上,女性通常会寻找地位相当或高于自己的男性为配偶,而男性则会寻找地位相当或低于自己的女性为配偶。(摘自《家庭导论》)

个人认为是有的!

如果把婚姻当做一种交换,那么梯度理论在婚恋市场的表现形式就是就是ABCD婚配理论

ABCD婚配理论:在适婚年龄内,男、女两性自身所具有的属性特征被市场化成为“商品”,“商品”的优劣之分便将男女依次划分为A、B、C、D四个递减层级。按照梯度效应,位于“货架”最高层的女A要找>男A的男X,但是这样的男X是没有的;位于“货架”最底层的女D要找>男D的男C,在这样的匹配下,作为女性最高的女A与男性最底的男D就被剩下来,因为这两个层级很难匹配到合适的对象。

谁会和谁结婚 | 以梯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结婚

这也是婚姻介绍所潜藏在内的隐性规则。

婚姻介绍所将男女两性之间上传的所有信息按照某些属性规定全部“市场化”,比如你的车、房、学历、美貌等等,然后归属于不同的等级。如果你最终界定的等级为女B,那么婚姻介绍所给你推荐的大都是男A或者B,不太可能会推荐C或者D给你(因为怕被削);同样,如果你是男B,婚姻咨询师或者推荐在线匹配的大都是女B或者C,在匹配系统看来,女A你够不着,女D你也看不上。

不过,由于每个人对异性的评判标准不同,所以对“A、B、C、D”的赋予的标准不同。比如,如果男A特别重视女性的美貌,那么很可能直接将综合实力本应该排在后的提到前面,成为A或者B,这样的婚配模式我们称之为“高攀婚”,也就是常说的灰姑娘与白马王子的故事。那照此情形的话,女A和男D不是要被剩下吗?这可不一定,社会学家杰拉尔德·莱斯利以下的回答说明了这一点。

谁会和谁结婚 | 以梯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结婚

梯度效应的存在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婚姻挤压

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年龄坡度所引起的婚姻市场上可供选择的男性和女性人数的匹配失调。就如某位学者所言:男性一般选择比自己小2~5岁的女性,但是也可以选择小10~30岁的女性,而女性一般只选择比自己大3岁左右的男性。这也就意味着,女性的年龄越大,择偶的范围越小,择偶的难度越大。这种“男高女低”的非平行的婚配模式,导致婚姻市场上出现人为的“选择性”的性别比失调。

同时,学历坡度也会影响性比别失调。在男女受教育程度相当的情况下,高学历的女性和低学历的男性就会遭受婚姻挤压,这也是为什么女博士难嫁,而落后地区男光棍多的原因。

对于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男性来说,女性多通过迁移的形式来解决婚姻挤压问题,比如所谓的越南新娘;不过,对于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女性来说,因为符合预期的男性资源的相对稀缺,她们很可能受到严重挤压。

谁会和谁结婚 | 以梯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结婚

从个体角度来看,婚姻挤压迫使一些人改变择偶标准,在婚姻中委曲求全,影响婚姻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婚姻挤压也会导致部分人推迟结婚,甚至终身不婚,给一些青年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心理和舆论压力,影响其工作和生活

从社会角度来看:婚姻挤压会引起社会安全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试想一下,男性的生理需求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发生什么?这也是为何某些地方红灯区屡禁不止的原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样的婚前誓言无不令人羡慕和向往。但有的时候,这在现实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可能人们更倾向于把婚姻的本质归结为交换。既然是交换,就要有筹码,只有当筹码符合双方预期,才能交换成功。而梯度效应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婚姻交换。

谁会和谁结婚 | 以梯度理论的视角来看待结婚

如果你容貌姣好,那恭喜你比常人拥有着更好的交换筹码;不过你容貌姣好,但过了最好的交换年龄,那么很遗憾,你的筹码将被折扣。这是很现实的东西。

同样,对于普通家庭的男性来说,你刚毕业的时候没啥经济基础,无法给予女方(漂亮)某些物质保障,基本都会分开。这是很物质的东西。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女方还未与你分开,请一定要好好珍惜。

总体来说,梯度理论只是作为缔结婚姻的一种社会文化解释。这种文化解释只能够解释某一部分关于缔结婚姻的社会现象。不过,个人认为,在男女双方未结婚之前,都应该有过梯度效应的考虑。毕竟,作为现代理性的人都会有一个灵魂的考虑:

我为何要娶你;我为何要嫁你?

欢迎关注九眼北固楼,一个历史、自然、人文社科的自媒体爱好者!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