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1

这个生于浦东新场坦直的“乡下人”,名叫胡簋铭。一双纱袜是他的传奇。

这是从百度上能查找到的关于胡簋铭的一点线索。胡簋铭,新场坦直乡胡家宅人,出身于乡绅之家。中学毕业后,因其父胡可桢在日本经商,便随父东渡日本,1912年回国时,从日本带回了6台手摇织袜机,在新场镇创办了安定袜厂。因为他的善于经营,没几年便发展了百余台袜机,所产“象头”牌纱袜,远销南洋诸地。因为袜厂照明之需,又与他人合办了带有直流电的昌华碾米厂,千年古镇的新场便有了电灯。之后,胡簋铭又在新场镇上创办了用于织袜的染纺。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南汇袜子,远销南洋诸国

有一件事足以证明这家袜厂在新场的影响,胡簋铭在实业上的发展,引起了当地土绅王某的嫉妒恨。这个姓王的土绅以“污染水源”为由,一纸状告状到了苏州府。胡簋铭在上法庭对质时,随身携带了取自新场镇上的一瓶河水,当庭喝光,证明无毒,使这件讼案不了了之。虽然,王某没有就此罢休,多方掣肘,但安定袜厂的生产经营扩大到了新场的周边和南汇的黄路等其它地方,胡簋铭的“实业救国”矢志不渝。

2

回望新场的历史,那些铭刻的古巷阡陌上的事和人,使新场的历史丰满着。

1894年的那个秋天,在南汇新场一个叫坦直的地方,胡簋铭诞生了。

史料记载,南宋时,坦直地区已成陆,是下沙盐场的一部分,后随盐灶外移,盐民开始拓荒农耕,在此定居。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胡簋铭

这个那时临海的小村,有一段历史的渊源可寻。坦直古名富丰庄,是明初江西饶州府知府陆文旺的故居。陆氏为何世居于此,这故事深埋于地下了,或随涛涛潮声远去。因为在这里建造了一座环龙石桥,后来塌了,便被人称之为“塌石桥”。坦直桥,其实是塌石桥的谐音。

坦直是否是陆文旺的故居,那桥是否“塌石”,都是一种传说和据说。而胡簋铭的诞生确是事实。

没有更多的史料,佐证胡簋铭祖上是否显赫。这个男孩诞生百日后,按照南汇乡下礼俗,胡家向村里的每家每户分送了一碗圆子和数量不等的红蛋。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新场老巷弄

胡可桢是胡簋名的父亲,那时,他去了日本做生意,其间肯定有故事流传。想来这个男孩出生时,胡可桢或在日本或在国内。有一点似乎很肯定,胡家是一个有知识的家庭,不然的话,“簋铭”之名也无从起名了。还有一点也很肯定,胡家是一个殷实之家,在坦直也算是名门望族。

这个男孩喝着北四灶港的水,长大了。不知在哪一天,他也随父亲胡可桢东渡去日本了。

3

胡簋铭在日本学什么?胡可桢在日本做什么?这些在现在的新场或坦直的史料里都无从查考。

我们所知道的是,1912年,18岁的胡簋铭从日本带着6台手摇织袜机,回到了家乡。

新场离坦直不远,那时的新场经过元、明、清的铺陈,许多商人店家在此驻扎。胡簋铭便在新场镇创办了安定袜厂,想来,远在日本的父亲是相帮于他的,至少是资金上给过支持。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胡簋铭在这里创造了袜子传奇

新场大街319弄321号的李氏老宅,是新场人李锦伯祖上建于清代的老屋,占地600余平方米。这座砖木结构的老宅坐西朝东,前后四进。一进为面阔3间的临街门面;二进客厅为有7根横梁架起;三进是内宅,为二层楼房;四进为杂用平房。硬山灰瓦顶、荷叶山头封火墙、格扇门窗,宅后独用的石水桥,在新场也算是一座“深宅大院”了。

这座李锦伯为父母修缮的养缮祖屋,仪门上有“福禄绥之”的题额,不知何故,李锦阳的父母一直不住于此。1913年,胡簋铭便租下了这座宅院,将安定袜厂从坦直迁址到了这里,并在这里招收了南汇历史上最早的女工。

谁能想到,胡簋铭的此举,开创了南汇女子就业的先例。胡簋铭的袜子产业,成为南汇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袜业生产从新场也扩散到南汇全县。当时的南汇,有袜厂千余家,摇袜姑娘有的居家而织,有的走村串巷,温饱了一个个家庭,袜子也远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各国。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南汇袜子商标

一双袜子真的成就了胡簋铭的一生传奇。6台摇袜机起家的安定袜厂,没几年便发展到了百余台袜机,所产“象头”牌纱袜,为胡簋铭积聚了可贵的财富。为袜厂发展之需,他又与人合作通了直流电,使新场镇有了第一盏电灯。同时,染纺的创办,使新场的农耕文明更丰富多彩。

4

胡簋铭继续着他的传奇。

1929年,胡簋铭参与筹备中华火柴公司,并就任周浦中华火柴厂厂长,在他苦心经营的15年中,使周浦中华火柴厂成为当时沪郊著名的大厂。与此同时,他还出国考察农业,创办了大中农场。在现在看来,他的这些作为,对传播近代农业科学起了一定的作用。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火柴商标

1937年上海沦陷后,驻周浦的日军得知胡簋铭懂得日语,在地方上又有一定的名望,便逼迫他出任周浦维持会会长。

为躲避这个“会长”的出任,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胡簋铭悄然渡船出海,隐居在浙汇的定海为僧,在木鱼经声中,苦行修炼直至抗战胜利。还俗回到周浦后,以慈善之心造福一方。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由胡簋铭出资,始建于1930年的周浦辅善医院

上海解放后,胡簋铭历任南汇县政协特邀代表。《新场梦华录》第330页,编过《新场镇志》的龚桂峰描述了胡簋铭的一个细节:“1960年3月,胡簋铭任南汇县政协委员……家居无事,制作七巧板,排毛主席诗词37首,并将《咏梅》一首献给了毛泽东。”

在《新场梦华录》第342页上,由已故的中国琵琶大师林石城口述、浦东民俗学者谈敬德整理的胡簋铭一文,称胡簋铭为“民初琵琶走出国门第一人”。我相信所述,因为那时,胡簋铭经常出国,其传播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场,一双袜子的传奇

风雨老宅,见证时代与推动时代车轮的人

1975年1月12日,胡簋铭无疾而终,享年83岁。

在南汇和新场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三个产业曾在全国独领风骚,盛极一时。第一个是产盐业,元代和明代上半期,盐业达到鼎盛,盐产量为浙西所属27个盐场之冠,盐课也是27个盐场之首。其煮盐技术之高超和质量之优异著称全国。其先进的大型剪盘制盐工艺,被推广到全国各盐场。第二个是棉布业,从明代中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几百年中,作为“衣被天下”的全国棉布生产中心,松江府的南汇地区,“家家植棉、户户织布”,棉花棉布一直是该地区的经济支柱产业。第三个就是由胡簋铭创办的织袜业。1912年胡簋铭从日本带回的手摇织袜机,使南汇小型袜厂发展到1000多家。南汇地区各乡镇,街头巷尾,村庄宅院,袜厂随处可见,机声相闻。其中以原大团、惠南、新场、黄路、三墩尤为兴盛。

由胡簋铭创造的袜子传奇,在新中国成立后有过承续,“南汇”、“金星”、“麦穗”等品牌的袜子,成为当时上海外贸出口的主要产品,并作为国家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斯人已逝,新场古镇大街上的李氏宅院成了这个古镇缅怀先贤的地方。新场深厚的历史人文,让今天的我们在诵读中根植初心。

题图:新场李氏老宅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专供本文于上观使用,禁止用于其他途径

栏目主编:黄玮 文字编辑:黄玮

来源:作者:陈连官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